王建萍


小學數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素養的重要學科,教師應采用適當的教學策略,挖掘學生的創造性潛能,促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1.激發求異思維
創新型人才的第一個表現為:喜歡獨立自主地思考問題,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敢于標新立異,積極努力探索未知問題,它反映了思維的深度及對事物本質特征的把握程度,是鑒別一個人創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例如,在分數除以分數的教學中,拋出題目:÷=?“這道題應該怎樣做?”很多學生能夠主動用以前所學的“分數除以整數的法則”解決這一新問題。但班里總會有幾個學生會這樣解答:÷==。我問:“為何這樣計算?”一個學生說:“分數乘法就是這樣計算的?!蔽姨嵘龁栴}難度問:“那么算式‘÷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嗎?”另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可以,÷=÷==?!蔽以俅我龑枺骸澳銥槭裁窗训姆肿雍头帜付纪瑫r乘6呢?”“因為分子和分母的最小公倍數是6。”我引導學生探索這是不是普遍規律,經過探索,學生們發現這的確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規律,但是這個方法相比較“除以一個數等于乘以這個數的倒數”的方法更復雜。
在這節課上,我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不斷探索新的發現,這樣的一個過程,使學生們體會到做一個發現者、研究者的快樂,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他們的數學運算能力,求異、獨立的個性,有利于成長為創新人才。
2.開展合作學習
創新型人才的第二個表現為:具有一種兼容并蓄的態度,對人、對事不存偏見,寬容大度,能接受自己的一切,也能接受別人的意見,它是創新活動中必不可少的條件。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嘗試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給學生討論、分析的機會,使學生在知識方面相互補充,在學習方法上相互借鑒,并學會正確評價他人與自己。
例如,在教學“統計表”時,把學生分成幾個組:有的量身高、有的作記錄、有的看刻度、有的檢查錯誤……通過小組一起工作,使他們感到了相互的依賴:目標相互依賴,都為了同一個統計表的完成;角色的相互依賴,都要輪流去量身高,自己不能獨立完成,組員間有角色的互換;資料的相互依賴,都要用到同一份原始數據進行整理;身份的相互依賴,教師評選時提該組組名,讓他們更有集體觀念;獎勵的相互依賴,當教師表揚小組時,全組的每一個成員,都為之高興。
小組合作學習培養了學生數學交流的能力和與人合作的精神,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容忍別人的不同意見、接納他人的觀點,形成既充滿競爭又愉快合作的氛圍。
3.設計開放性問題
創新型人才的第三個表現為:反應敏捷,思維容量大,易于接受新的事物,善于隨機應變,具有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能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它是創新活動必要的因素。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設計開放性的問題、進行開放性的提問。
例如,在“按比例分配問題”的教學中,在引入部分我是這樣進行的,“有26塊糖,分給班里人數不同的兩個組的同學,怎么分比較合理?”有的認為應該平均分,平均就意味著合理。話音剛落,有人提出反對意見:“不合理,一組6人,二組7人,人數不一樣多,平均分就不合理,應該按人數的多少來分。”“那你怎么分呢?”“先算出每人應該得多少塊,再分別算出6人應分多少塊,7人應分多少塊。列式:26÷(6+7)=2(塊),2×6=12(塊),2×7=14(塊)?!蔽医o予鼓勵并引導:“你考慮問題很全面!請大家再想想,能不能應用我們學過的分數知識來解答這道題呢?”有人舉起了手說:“把13人看作單位‘1,6人占13人的,7人占13人的,26×=12(塊),26×=14(塊)。”就這樣,一個比較難理解的知識點,很容易就突破了。
開放的問題,給了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寬松的環境、和諧的氛圍,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4.給予自主探索的時空
創新型人才的第四個表現為:有自己的主見,喜歡獨立地做自己的事情,主動開拓,提出質疑,并堅韌不拔地解決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營造民主、自由的氛圍,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
例如,在“圓的認識”這節課里,我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通過動口、動手、動腦去經歷觀察、操作、類比、歸納等過程,獲得感性認識。學生通過折疊發現,很多條折痕相交于一點,而且這一點在圓的中心位置,發現了圓心,還發現了直徑和半徑。教師繼續追問:“還有新的發現嗎?”在前面知識的基礎上,學生很快就發現了半徑和直徑的關系,直徑等于半徑的2倍。
所有知識都是學生自主探究得出的,教師只是起到了一個點撥的作用。學生在“折”的過程中充分感知圓,能用語言描述操作過程,懂得了歸納知識的一般方法,同時學會了觀察、實驗、操作、發現等學習方法,這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意識。
5.設置趣味情境
創新型人才的第五個表現為:對事物具有濃厚的興趣,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設置趣味情境,吸引學生,讓學生樂于參與其中。
例如,在“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的教學中,我采用了游戲引入:今天我和大家一起來做個投籃的游戲。請兩位同學到前面來比一比,誰愿意來?每人投中十個。問:你能用一句帶有分數的句子表述他們投中球的個數嗎?他們兩個人誰的投球水平高,為什么?再找兩個同學,一個同學投5個,一個同學投4個。你能用一句帶有分數的句子表述他們投中球的個數嗎?他們兩個人誰的投球水平高,為什么?這4個人誰的投球水平高,誰的投球水平低?怎么比?學生通分進行比較。
游戲為學生創設了讓學生感興趣的、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習情境,充分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輕松愉悅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保護學生的興趣。
編輯 _ 李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