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萍 劉玉娟
教師在歷史課堂上滲透美育,讓歷史學習變成一種美的享受和美的需求,能使學生逐步增強學習歷史的興趣和能力, 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較強的審美創造力。
1.品鑒物之美,驚嘆古人的非凡智慧
統編教材增加了大量的歷史圖片,其中一類是文物圖片。文物之美體現在文物本身的藝術美、技術美以及其背后的歷史故事之美。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我在中國古代史的每一個歷史階段都嘗試做了一節“文物中的歷史”文物鑒賞課。例如,“文物中的盛唐”一課,用實物圖片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并介紹“大唐遺寶”的部分文物。學生觀看《國家寶藏》,了解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再從網上查閱來通杯和唐舞馬銜杯紋銀壺的資料,然后在課堂上展示交流。最后,教師總結品鑒文物的方法。這樣的一節課,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對歷史的認知更加全面深入,豐富了歷史解釋的途徑。
2.感受人之美,學習歷史人物的高尚品格
人之美主要體現在歷史人物的優良道德品質、崇高民族氣節等方面。歷史教材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正是我們在歷史課堂中滲透美育的最好素材。因此,要重視人物史教學, 培育學生的人格美。
在進行人物史教學時, 教師要設法塑造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例如,介紹譚嗣同,以“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 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 請自嗣同始”的豪言, 展示其為變法喋血的壯美襟懷;以“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昆侖”的獄中題壁體現其身陷囹圄的堅毅樂觀;以其就義途中“意氣洋洋, 顏色不少變”的從容神態, 臨刑前“有心殺賊, 無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的深沉浩瀚, 歌頌其以身殉道的英雄氣概。學生也被英雄人物崇高的精神美所折服。
3.領略文之美,樹立文化自信
統編教材的文化史中有繪畫、書法、音樂、文學、戲劇等藝術的發展和沿革, 介紹了代表人物和他們的代表作,是在歷史教學中進行美育的最直接的材料。
例如,在講述甲骨文時,我向學生介紹了“享”的甲骨文。“享”字中間是一個陶豆器皿的形狀,兩邊是兩個跪坐的人的形象。“享”是個會意字,根據“享”字的形狀,學生就能猜出“享”字的含義,即分食為享,還能從兩邊的人的形狀知道古人是跪坐的,解釋了商周時期墓葬中發現的古人髕骨和腳趾畸形的原因。甲骨文與考古實物相互印證,讓學生對那段歷史有了更多的解讀,感受到了古人智慧。
在歷史課堂中滲透美育,能使學生欣賞歷史的瑰麗與多姿,豐富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審美能力,使其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一般課題“提高中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CDDB18173)研究成果
編輯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