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 杜鳳


東城區在全面落實“家校社·共育 2035”工程的實踐中,發揮首都核心區的引領作用,通過三個五年規劃的推進與實施,完善家校社協同育人管理機制,健全區、學區、學校三位一體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建立專家團隊和專兼職專業指導服務隊伍,擴大“家校社+”服務平臺和網絡,深化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研究,促進家校社協同育人展示交流,提高家校社協同育人實效。為實現區域家校社協同高質量發展,提出以下五個發展策略。
1.將育人實踐成果轉化為長效協同機制
建立家校社協同的家庭教育實施與規范、長效的育人運行機制。成立北京市家校社協同育人示范性實踐研究區建設領導小組,加強管理、統籌和協同。構建區中心、學區分中心、學校三級“1+8+X”的區域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管理網絡,規范、有序開展各項工作。
建立協同保障機制。東城區家庭教育領導小組與區文明辦、區關工委等通力合作,保障家庭教育規范、協同發展。建立智庫保障機制。依托北京高校、家庭教育學會等家教資源,建立理論與實踐的專家保障團隊,指導家庭教育科學、有效開展。建立經費保障機制。設立家庭教育指導專項年度經費,用于區中心常規管理、年度家?;顒?、分中心和基地校建設、家庭教育課程建設等。
2.將多元課程內容構建為優質課程體系
當前,家長培訓課程力求解決和滿足家長面臨的突出問題和需求。實踐中,有的學校面向不同學段、不同需求的家長,設計開發了內容豐富的課程,部分學校構建了完整的課程系統。課程內容涵蓋幼小銜接、家校共育、體質健康、情緒管理、習慣養成等多個方向。
結合區域實際,未來將加強從區域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在已有的家庭教育大講堂、好家長必修課開發建設基礎上,開發、統籌家校社各方資源,系統構建區域課程體系,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以及建立開發和運行制度等。幫助家長系統掌握育兒理念、育兒方法,科學有效地開展家庭教育。
3.將家校合作轉向家校社深入協同共育
在已有家校良好合作的基礎上,加強家校社共育的深入實施。當前,家校社共育的相關實踐大多集中在“家”與“?!敝g,涉及“社”的部分,也大多局限于社區。家校社共育應充分探索和挖掘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協同的育人資源。其中,“社”不僅包括特色社區資源,還包括更廣泛的社會資源,特別是強調利用公益性社會機構的資源等,努力構建起一個以學生為中心,以家庭、學校、社會“共謀、共建、共生”為樣態的交互式合作體系。各主體之間相互協作、相互支持,實現異質互補、同質共進、平等互融的效果。
未來,將進一步明確家校社各方職責,在制度層面對家長和學校的職責予以劃分、完善和明確。加大家庭教育理念的宣傳力度,充分利用社會力量,營造“五育”并舉的教育氛圍,家校社三方共同研討育人方案、計劃并協同執行,實現合力育人。由上級部門牽頭,在組織建設上保障專人負責,在經費支持上保障經費投入,統籌和協調好家校社各方可用資源,建立各部門聯動機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開展好家庭教育。
4.將各方力量培育為專業指導服務隊伍
高質量實施家校社共育,需要一支強有力的專業化隊伍,需要各方多元力量廣泛、深入參與。未來,將繼續依托市教委、市學校德育研究會、高校專家等資源,面向中小幼在職教師以及區校兩級家長教師協會的家長、社區成員等開展培訓,分層培養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專兼職骨干隊伍,培育東城區新時代家校社共育工作的傳播者和指導者,不斷提升協同育人工作的專業水平。
樹立家庭教育指導與服務新理念,探尋家校社共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圍繞熱點難點問題,精心設計,科學制定培訓內容。注重挖掘培訓過程中的觸動點和思考點,深化家庭教育內涵,將培訓學習轉化為服務指導能力,提高培訓效果,形成家庭教育學習常態,促進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建共享。
5.將服務全體延伸到重視個體成長支持
家校社相互配合,才能培養出真正合格的人才。面對所有兒童的成長,區域層面需要提供多元支持,需要與高校、相關社會機構深度聯合,組建家校社專家資源庫,為區校兩級提供指導和服務,培養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學生。實踐中要準確分析家庭教育中的共性困惑,要明確把握家庭教育中的個別難題,既要面向全體,也要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和支持。
未來,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要加大對個體成長的支持,特別是加大對困境兒童成長的支持力度。嚴格政策落實,做好困境兒童的教育支持保障工作。通過家訪、建立檔案、開展教師培訓、辦理助學補助和生活補助、完善硬件設備、創設良好和友愛的班級氛圍、增強家校社聯動等,保障困境兒童獲得有效的支持。通過建立、完善特殊教育機構,配置專職教師等方式,為困境兒童提供專業支持。
在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新時期,東城區致力于建立一個完整、高效、協同的育人體系,營造健康和諧的育人氛圍,形成家校社共育可借鑒、可推廣的東城經驗和東城模式,促進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