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琴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深度學習模式受到了教育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因此,小學語文課堂應當以深度學習為指路牌,立足于學生的實際語文能力,引導學生對小學語文進行深度學習。
關鍵詞:深度學習;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一、 引言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如何更好地發揮深度學習的作用,成為了許多教師關注的重要問題。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中,小學語文教師總會將教學重點放在對字詞知識講解和課文的背誦以及理解上。其實,這些只是小學語文最基礎的教學目標,而小學語文課的最終目標是發揮語文的人文價值、人文精神。
二、 在小學語文課堂開展深度學習的意義
傳統的教學模式會影響小學課堂的教學,使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無法隨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工作的調整。教師應該掌握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通過合理地在小學語文課堂開展深度學習,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升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有效性以及科學性。
三、 在小學語文課堂開展深度學習的策略
(一)引導學生聯系所學知識,發散學生思維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聯系以往所學習的知識,總結過去的學習經驗,并對新知識產生學習欲望。如此,學生能夠在這個過程之中把所學的知識與新的知識結合在一起,并且能夠自己找到相同點,將知識鏈接在一起,將陌生的知識轉化為與實際相關的內容。
例如,教師在講授《扁鵲治病》這一篇課文時,可以這樣開展教學活動:“同學們,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是《扁鵲治病》。這個故事講了什么樣的道理呢?請大家在認真學習文章后,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思考,稍后我會邀請同學來回答。”在學習完這篇課文后,教師便可以邀請學生進行回答。有的學生可能會回答:“《扁鵲治病》這篇文章所講述的故事告誡我們,要聽信醫生的話,有疾病要及時進行醫治,不然會耽誤自己的病情,導致病情越來越嚴重,最后無藥可治。”接著,教師再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去理解這篇文章。學生便能夠通過深度學習得出結論:“對待自己日常生活、學習中的小缺點、小錯誤,應該拿出像對待疾病一樣的態度,而不是諱疾忌醫。自己應該積極、虛心地接受批評,才能夠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時,哪怕是沒有人批評自己,也要時刻進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評,以求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并改正,不斷完善自己。”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學生通過學習一些古代歷史故事,可以了解這些歷史故事的內容、背景以及內涵,能夠結合生活實際學習或體悟到更多的知識。由此可見,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時候,應該讓學生結合新舊知識,同時教會學生將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課堂中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在實際生活中尋找答案,最終形成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小學語文課深度學習過程中,教師還應當注重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縱向和橫向的充分聯系,讓學生能夠有效地將所學內容深化。教師還可以將這些知識融入日常教學中,對知識進行深加工,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譬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對一篇文章的體裁進行判斷,判斷它是不是散文或其他體裁。教師在此時應該積極地幫助學生了解散文的真正內涵、作者想要表達的真實情感,并且對文章進行細致的分析,幫助學生進行理解,而不是讓學生靠自己的機械記憶去識記。最終使學生在教師的帶領與幫助下得出散文是形散神不散的文章的結論。除此之外,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培養,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還可以多做相關內容的培訓,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在教學中,還應該注意多鼓勵學生,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散文知識,主動將所學知識融入日常的生活中,同時也可以解決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在教會學生深度學習的基礎之上,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并且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創新思維。
(二)積極創造條件,優化引導設計
教師在設計小學課堂教學目標時,不應該僅僅關注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的,而是要使教學內容以分析文章所表達的思想以及主題為主。使學生能夠在語文課程中學習真正的內容,并在此基礎上將需要探究的課程主題引入,為學生后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應當對學生的小學語文知識架構起到引導作用,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引導的過程中,必須了解學生可能遇到的困惑、困難,對學生的課堂提問以及課后追問進行認真的解答,讓學生能夠不斷地積累經驗、吸取教訓。因此,教師在對新知識進行講授時,首先應該設計一些相關的活動,因為活動比較直觀,既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又能夠起到鍛煉學生的作用,學生在這些活動中也能夠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能夠對所學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師要盡量幫助學生找到知識間的連接點,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設置提問環節,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提問,從而增加學生對小學語文相關知識的了解,
對一些教學難點進行掌握。
例如,教師在講授《太陽》這一篇文章的時候,可以這樣開展教學活動:“同學們,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是《太陽》。我們都學習過后裔射日的神話故事,它講的是后羿拉弓射箭,射下了9個太陽,最終拯救了蒼生的故事。但我們仔細想想,根據實際的數據,太陽距離我們有足足一億五千萬千米。這個距離,哪怕是坐火箭,都需要220多天。因此,這僅僅是一個神話故事罷了。那么,我們該如何科學地了解太陽呢?”教師通過這樣的問題導入,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去更科學地研究課文。這時可能會有學生提出:“我們可以在太陽上建立觀測站,通過觀測站來對太陽進行實時的監測和研究。”當然,這樣的想法是不現實的,但教師還是應該鼓勵學生,引導學生:“想法很有創意,但是實際上,太陽表面的溫度約為6000攝氏度。在這樣的溫度下,建立監測站幾乎是天方夜譚。但是,你這個方案也不是完全不可行,只是需要改進。”接著,學生受到教師的啟發,提出了解決方案:“可以從地球發射數個監測衛星,并不直接停靠在太陽表層,而是環繞太陽運動。”由此可見,教師可以采取對課程相關的知識進行提問的方式,輔之以知識剖析,引導學生加強對相關語文知識的了解,進而提高學生的小學語文知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