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兵
摘 要:在小學階段加強思政教育,能夠為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奠定重要基礎。因此,明確小學思政教育和各學科銜接的重要意義、在開展小學教育過程中實現思政教育和各學科教學之間的銜接、推進小學各學科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融合,就成為小學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小學思政教育;各學科;思想素質
素質教育是現代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方向,各類學校教育教學都應著眼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此同時,思想政治素質是學生綜合素質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小學是學生學習生涯的基礎階段,在小學教學中加強思政教育和各學科教學之間的聯系,對于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而言至關重要。因此,學校和教師都應將思政教育貫穿于學科教學始終,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加強思政教育,為小學生思想素養的形成和日后綜合素質的提升奠定基礎。
一、 實現小學思政教育與各學科教學銜接的必要性
(一)教育大環境的客觀要求
如今,社會和教育大環境在不斷變化,加強公民的道德教育成為國家和社會的重要任務,而小學是人成長和發展的基礎階段,學生智力、性格、價值觀、人生觀和思想道德品質處在萌芽時期。在小學思政教育中加強各學科的滲透,借助各個學科的教學推進思政教育和德育教學,能夠在文化教學的過程中實現小學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在課程教學的同時,幫助學生建立學科知識內容和思想政治之間的聯系,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實現小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提升,進而達到教育和大環境對道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二)學科課程標準的內在要求
各學科的課程標準對該學科課程的教育理念、課程目標、實施方法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同時對該學科的學習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而新的課程標準中都明確指出:教師應在教學中鍛煉學生面對困難的勇氣,促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情感道德,培養合作意識,養成積極健康的品格。因此,各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此為指引,在對小學生的思想、情感、心智、態度、價值觀及綜合人文素養進行教育的同時,融入其他學科相關知識,以達到課程標準中對學生綜合素養的要求。與此同時,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相關內容,能夠正確引導小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對于提升學生各個學科知識的學習效果也有極大的幫助,對于學科教學水平的提升也有重要作用。因此,實現小學思政教育和各學科間的銜接,是學科課程標準和學科教學的內在要求。
(三)提升學生自我修養的重要渠道
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加強德育教學,深化學生對思想道德的理解是學生提升自身綜合素養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傳播社會文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各學科知識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知識和實踐技能,在小學思政教學中加強與各學科知識的聯系,能夠借助課程教學將科學文化知識滲透進學生的日常學習中,引導學生在文化知識的學習中實現思想道德素養的培養,從而提升學生對思想政治素養的認知,讓學生在學習思想知識的過程中解決問題、探究現象、形成思路,從而幫助學生掌握社會建設所需的道德知識和文化思想,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實現小學思政教育與各學科教學銜接的思路
(一)創設德育教學情境
對知識進行教學往往離不開特定的環境,教學情境是各學科、各內容教學的重要依托,同時也是學生深化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習質量的重要手段。這就意味著教師在進行思政教育時,應借助情境創設,將學科相關知識滲透進思政學科教學體系之中。因此,教師應及時設置相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處在相應的環境中,對于思想政治素養相關的知識進行深刻的理解,給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思想素養提供重要支持,從而引發學生對思想政治和學科知識的興趣,自覺進行二者的學習。
例如,在思政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調查身邊的社會主義服務者與建設者”專題活動,給學生展示擁有較高道德素養、為社會建設作出重要貢獻的典型案例,引導學生對這些典例進行探討和分析,營造身體力行、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課堂氣氛。并在展示案例的同時,讓學生思考:他們為什么會對社會建設有這么大的貢獻?他們身上的哪些素養支持著他們為社會不斷貢獻?比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因為有良好的數學功底,才能為中國軍事工業作出巨大貢獻;著名翻譯家許淵沖正是由于對外語孜孜不倦的學習,才在翻譯界有了巨大成就;著名文學家余秋雨少年時酷愛閱讀,才為中華文明傳播做出了杰出貢獻等。從而調動學生加強文化知識學習、投身社會建設的積極性。
(二)利用實踐活動中的素材
日常生活中的各類事物都蘊含著豐富的教學素材,這是思政教育和各學科教學重要的資源。實際上,學習中的很多知識來自生活,又給生活實踐提供指導,學生日常生活中會有很多關于思想道德方面的感悟,這會為學生深化思想素養和學科知識的理解提供重要渠道。因此,學校和教師都應努力從日常生活中發掘更多德育素材,并通過情感的熏陶和理性的分析,應用到思政教學之中,為德育教學提供相應的依據,實現思政教育和各學科知識的有效銜接。
例如,教師可以在植樹節當天,對學生進行“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接受熱愛勞動、建設祖國和家鄉的教育,并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校園綠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參與勞動實踐過程中熱愛勞動。同時,教師可以在活動過程中設置題目:在一節課的時間內每3人種植一棵樹,如果一天8節課都用來種樹,那全班能種植多少棵樹?在講解這道題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知識普及,分析完成綠化需要種植多少棵樹和綠化會對當地環境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以此讓學生明白,做好樹木種植能給當地自然生態、生產生活帶來的積極作用。
(三)挖掘德育資源進行拓展延伸
教師在進行思政教學時,應高度重視對其他教學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加強對各種資源的選擇和分析,實現德育教學資源拓展和延伸,尋找更多銜接其他學科的途徑。可以說,優秀傳統文化、與家國情懷相關的事例、文明傳播的閱讀素材等,都可以為思政教學的深入和與其他學科的銜接提供橋梁,這些都能作為重要的思政教學資源進行利用。這就意味著教師應結合豐富的教學資源和素材深化學生對思想政治素養的理解,并在廣泛選擇教學資源的基礎上,加強對其他資源的分析,讓學生在對豐富教學資源進行感悟的同時,實現對科學文化知識的認知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