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紅
摘 要:受力分析是高中物理學科重要的內容,學生們只要學會此節的內容,則有助于他們突破物理教材中的解題難點,因此,教師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需要不斷創新自身教學的方法,以此幫助高中學生進行物理受力分析,為其以后解題奠定基礎。文章研究受力分析的內容,為突破高中物理的解題難點提出相應的探究策略,有助于實現高中物理教學的目標。
關鍵詞:受力分析;高中物理;解題難點
一、 引言
受力分析就是提升學生們高中物理解題能力的基礎,物體受力狀況的不同,能夠使得其在運動當中發生不同的狀態,這就會意味著在探究物體狀態時,需要聚焦受力分析,以及不斷地增強其準確性。對高中物理教師來說,應當充分了解高中物理課程標準的內涵,需要引入隔離法以及整體法,以此來探究物體的受力分析,使得學生能夠理解物體受力的情況過程中,明確了解思考的切入點,這樣一來,才能夠掌握更加有效的高中物理解題的思路。
二、 解題難點形成的原因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學生應當按照相互作用中每一個力所產生的方向以及條件,用筆畫出力的方向。但這種受力分析方式不夠明顯,并且不能夠給予學生直觀的感受,而學生們缺少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因此,這也是他們學習物理知識的難點。
并不是全部的力都不好判斷,有些力能夠被簡單地畫出來,譬如,重力、電場力等,但是,有一些力的判斷方法比較難,譬如,摩擦力、彈力等,在接觸點上能發生這些力,但在接觸點中力的方向對學生來說均比較難掌握。
高中物理教師教學模式對高中生學習物理知識來說就是非常關鍵的,而部分物理教師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特點不相符,對其要求比較高,總想學生們一次性學會物理知識,還為其講解比較難的受力情況。這可能會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從而失掉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
在對物體展開受力分析活動時,除了應當掌握每種受力的條件以及其方向之外,還應當和物體運動的情況相聯系,然而,這就需要學生們具有較強的綜合能力。如果他們對已經學習過的物理知識掌握得不牢固,分析能力就不會很強,由此一來,學生們物理解題的能力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三、 整體法和隔離法的概述
隔離法和整體法是兩種常見的物理分析方法,兩種方法在同一物體受力分析中共同使用,能夠大大減小難度。首先,在整體方法的思路下,可以從局部的受力著手,在進行整體分析,此種物理解題方法,作為整體原理,在高中物理知識中進行使用。用此種方法來分析高中的物理題,能更清晰地了解物體的受力狀況,并且可以從整體的角度上,來揭示事物的變化規律。從宏觀方面來說,減少比較繁雜的推導過程,簡單有效地效解決高中物理的力學知識。在解題時,整體法往往會被用到整體對象,以及受力分析過程中,在忽略掉內部相互作用力的基礎上,能夠有效解析物理的整體對地的受力。隔離法是從整體中把物體抽離出來,通過設置研究對象,單獨研究物體對其產生的作用力,省去施力物體對除自身之外的研究對象的施力因素進行分析。此方法可以準確找出單個物體的受力條件,并且可以清晰以及簡單地完成物體受力的條件分析。此兩種方法都是常見的物理受力分析方法,在解題過程中,還可以對其進行交叉運用,根據物理問題的實際條件,交叉運用,能夠更加有效地提高受力分析解題的效果。
四、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解題方法
(一)基于一般的受力分析法與運用
此方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主要會遵守幾個步驟:其一,需要明確受力分析的研究對象,并且將其從受力體系中進行隔離,通常選擇受力的數目較少、運動比較清晰的物體,再對受力比較復雜的運動物體展開分析活動。其次,在進行受力分析時,往往會按照重力、彈力、摩擦力的這三者順序,摩擦力和彈力屬于接觸力范疇,因此,在解決此類問題過程當中,需要找出來受力分析的研究對象,其能夠擁有多少個接觸面,因為接觸面可能具有彈力或者摩擦力。再次分析的重難點,就是準確地判定出物體的受力個數,在實際分析過程當中,需要從施力以及受力物體方面展開分析活動,即應當對每一個施力的物體進行判斷。最后,在受力分析過程當中,不能夠盲目地進行各種操作,務必有效地結合物體的加速、靜止等不同的狀態,對其展開受力分析活動,以及繪制物體受力情況。
【例1】 如圖1,某個建筑工人運用定滑輪設施,將材料運送到實際的施工現場,如果站在地面的一個建筑工人,他的重量為70kg,通過定滑輪這一設備,將20kg的建材,以0.5m/s2的加速度展開拉升工作,求該名建筑工人對地面的壓力。(繩子以及定滑輪自身的重力忽略不計,g=10.0m/s2)
解析:針對上述的物理受力分析的題目,其在求解時,先對其展開受力分析活動。在受力分析過程當中,需要對研究對象進行明確。對此題而言,建筑工人、材料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的材料的接觸點只有一個,受力也比較少,如上圖2所示。但對于建筑的材料來說,它所處的狀態就是勻加速的上升,此時需要按照牛頓第二定律,能夠知道:F1-mg=ma,進而求出繩子對材料施加的拉力F1為210N。以工人為研究對象,對他進行受力分析,如上圖3所示。可以知道,mg=F2+FN,又因為繩子對材料施加的拉力F1與FN在同一根繩上,因此,它們大小均相等,進而FN為490N。由此一來,通過由易至難,選擇出研究對象,進一步可以達到簡化問題的效果,提升物理解題準確的目的。
(二)基于隔離和整體分析法及運用
很多物理題目條件的設置均擁有一定的技巧性,學生們在解題過程當中,抓住其中解題的關鍵,通常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力學題進行求解的過程當中,倘若涉及系統的外力,往往適宜運用整體法進行受力分析,但倘若涉及系統的內力,此時往往適宜運用隔離法進行受力分析,必要時需要綜合使用到這兩種受力分析法,根據“先整體后隔離”等方式,以此求解出某些復雜力學題,具體需要結合物理問題的題型進行合理選擇,核心在于迅速求解物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