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逐步深化的時代背景之下,基于教材創新教育教學資源,并結合學科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對教材案例中的素材進行二次開發與應用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新型趨勢。對于新時代背景下的教師,應當在嚴格遵循課標的基礎之上,吃透教材,并對教材案例中的素材進行提取、加工,便于學生理解、掌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同時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以案例素材為載體的教學之中,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基于此,為了進一步提升信息技術教材案例中素材的使用率,改善教育質量,必須要對案例素材進行二次開發與使用,從而為學生提供更高質量的教學服務,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材案例;素材;二次開發與使用;分析
一、 引言
邁入21世紀之后,信息素養已經逐漸演變為適應社會、推動自身發展的一項重要能力。新課程標準穩步實施以來,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產生了重大變化,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推動學生全面發展成為新的教育目標,并且教育工作的重點也轉變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創新精神。無論是教育目標、教學內容,還是學習模式、教學方式等均產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教材形式、教材內容也隨之產生一定的變動,在該種背景之下,教學不再是單純地向學生傳遞知識那么簡單,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創造相應的教學情境,充分利用案例素材,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與利用,從而降低教學內容的學習難度,提高教育質量。
二、 信息技術教材案例中素材的二次開發與使用的基本原則
(一)以“學生為本”的原則
新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便是促進每一位學生實現全面發展,而對信息技術教材案例中的素材進行二次開發與使用的過程之中,以“學生為本”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原則。以學生為本,實質上就是將學生當作處于發展過程中的人,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之中將學生置于核心地位,尊重學生之間所存在的差異,對學生的情感態度、性格特征等方面進行密切關注,為學生營建一個和諧、良好的發展環境。其一,以正確的態度與觀念對待不同學生之間所存在的差異、需求等,對于每一個學生而言,受到遺傳因素、情感態度、學習方式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均具備獨特性。因此開發與利用信息技術教材案例素材的過程之中,還應當通過合理化的方式找出不同學生之間所存在的差異,明確不同學生的實際需求,從而設計出合理高效、切實可行的教育教學方案;其二,案例素材的開發與利用還應當與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深度融合,盡管教材提供了諸多豐富化的教材,但是這些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具有較大差異,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其將會造成學生的學習難度加大,甚至造成學生無法理解教學內容。所以,必須要結合實際情況,通過合理化的方式對信息技術教材中的案例素材進行二次開發與使用。
(二)以課程標準為指導并靈活運用的原則
教材的編制工作主要是將課程標準作為重要依據,無論是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還是教材編寫方式的運用、結構安排,均充分展現出了課程標準的精神以及要求。同時,課程標準還應當運用所學實現統一要求,為教育教學活動提供重要指導。所以,在對案例素材進行開發以及利用的過程之中,必須要深入貫徹堅持以課程標準為重要指導的基本原則,切不可脫離課程標準,但是從本質意義上來講,課程標準是面向整體來講的,也是對教學方面所做出的統一的、一般性的一種要求,并且大多數案例素材二次開發均是在教育情景之中開展,開發主體具備一定的差異,并且開發對象也存在多樣化的特點。在此種復雜化的環境之下,教師應當明確課程標準的本質所在,根據教學情景,將課程標準的要求與教學過程進行融合,將課程目標轉化為教學目標,進而順利完成課程標準、案例素材二次開發的完美融合。
(三)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的原則
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之中,教師、學生均是主體,其主觀能動性與教學效果之間存在直接關聯。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要轉變傳統教育觀念,以課程建設者、開發者的視角探索教育教學活動,由此可見,從客觀層面上來講,教師應當轉變成為教材案例素材開發過程中的主體。同時,新課程標準中還明確指出,要對學生觀、學生學習模式進行改進,積極推動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模式,所以在教材案例素材二次開發與使用的過程之中,學生也應當發揮主體性作用。同時,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將教學過程視為師生對話、合作的交往過程,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合作者、指導者。所以教材案例素材二次開發與使用實質上就是一種教育實踐活動,教師、學生均應當參與其中,構建一種“開發共同體”。另外,在開展實際教學活動的過程之中,學生的課程理解能力相對較弱,所以教師必須要對其進行引導,從而使學生在教材案例素材二次開發與利用過程之中發揮相應的主導性作用。
三、 信息技術教材案例中素材的選取與使用
(一)選擇與學生“零距離”的素材
眾所周知,學生對于信息技術課充滿一定的興趣,但是大多數同學熱愛游戲,對教材內容并不“感冒”,在上課過程之中時常出現消極怠工的現象,個別學生甚至直接不聽老師的講授,教師進行教學的過程之中,其會通過各種方式擺脫教師對“電腦”的控制,從而運用電腦進行游戲、聊天。造成該種狀況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的課程內容不夠精彩,若課程內容與學生興趣之間可以產生一定的共鳴,那么學生必然會積極地加入課堂學習的過程中。當開展課堂教學時,必須要把學生因素納入其中,使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體,或者讓其直接參與到教材案例素材開發之中,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以《圖片的處理》這章節為具體分析案例,在上課前,教師對班級內的同學進行隨機分組,然后為各個小組拍攝一些照片,同時向學生講述本次課程的要求以及相關內容,具體包括五點:(1)本次作業的處理將以小組為單位開展;(2)小組內部所提交的作業內容必須積極向上;(3)如果需要應用其他人的肖像,那么必須要獲得本人的同意;(4)根據照片素材,練習自由變換、修補等一系列基本工具,然后結合實際情況對照片素材進行快速處理,并實現預期效果;(5)按照學號+姓名的方式對作業進行命名,然后將其提交至系統之中。在正式上課之前,教師可以特地拍攝一些存在一定“問題”的照片,例如比例缺乏合理性、色彩暗淡等,然后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方式對該方面問題進行處理。如此一來,學生上課過程中的素材均與學生有關,學生也感到非常的熟悉,所以課堂氛圍相對較好,而課程中的重點、難點等一系列問題也迎刃而解。
(二)選取可以充分激發學生興趣的素材
如果把一把鹽置于面前,無論是誰均難以下咽,但是若將鹽置于美味的食物之中,那么無論是誰均可以將這些鹽全部吸收、銷售。而教學活動亦是如此,良好的教學情境就等同于“美味的食物”。例如:在《擔任健康觀察員》這一課之中,為了使學生可以更加清晰、深入的理解并掌握“身體形態指數比”這一基本概念,可以把該值賦入到具體案例之中,并提出“睡眠、運動、飲食、光照”這四個不同因素之中,哪一個因素對身體發育所造成的影響最大?然后以該問題為引子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通過表格的形式將這四個不同因素的身體形態指數比的平均值全部列出,再將其直接生成柱狀圖,如此一來,學生將清晰直觀地了解哪一種因素對身體發育的影響最大,同時還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身體形態指數這一基本概念,認識到身體健康的前提條件,實現一舉兩得的教學目的。
四、 結語
總而言之,通過合理化的方式對信息技術教材中的案例素材進行二次開發與使用,一方面可以拓寬教學思路,另一方面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其創新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從而改善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推動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浩,徐平川,蘭小剛.高中物理教材融合與二次開發策略——以“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為例[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20,49(8):54-56.
[2]羅慶麗.基于教材“二次開發”理論的大學英語視聽說課堂教學實踐與評價[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9(7):175-176.
[3]張昆,鄭蕾聰.二次開發數學教材的創新實踐探究——透過人教A版“兩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視點[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0(3):19-21+31.
[4]楊漢章.選課走班下的高中歷史教材“二次開發”策略研究——以人民版高中歷史教材為例[J].教書育人,2020(7):48-49.
[5]宋鶴麗.基于教材二次開發提升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以“碳的單質”教學為例[J].化學教與學,2019(12):59-61+80.
作者簡介:
王小平,福建省福安市,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