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淼淼
常念初事,難忘初心。那是1987年,剛畢業從教的李玉雙走上三尺講臺,看著臺下那一雙雙好奇的大眼睛,感覺既神圣又緊張。那時的她,心里只有一個最樸素的想法:珍惜這份工作,當一個好老師,讓和她一樣的農村孩子也能成為家里的頂梁柱。
面對管班,深入故而深切
當上了班主任,沉到了班級中,泡在了學生身邊,李玉雙開啟了“虎”班主任、“暖”班主任、“甩手掌柜”班主任的“變色龍”模式,著力培養孩子們做“班級小主人”。
設立“班級崗位責任制”,使“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一次,負責課前準備開電腦的同學有事忙,他的同桌便毛遂自薦來替他。“你忘了,我拾著;你走了,我替他。時間久了,孩子們的自覺性、自律性慢慢都有了。”
設立“樂事善舉積分銀行”,配合學校的樂學評價,可用積分兌換禮品,還可沖抵罰分。“比如,你忘戴紅領巾了,就得減一分;有同學為你提供一條紅領巾,就可以加二分。大多數同學自然都會瞅著機會做好事贏回來。”
設立“三人隨聊書吧”,注意同一組中不同性格學生的搭配。“三人小組不講究形式,不安排固定時間,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找對方聊。”慢慢地,很多孩子課間時間除了做游戲,也開始津津有味地互相聊自己喜愛的故事、人物了。
“班級改革”的實踐,給了李玉雙一次又一次震撼,“孩子的潛力是無窮的,管理得當就會驚喜連連”。李玉雙的班級管理之道,在于一個“深”字:“深入”孩子中間,對孩子進行“深刻”觀察,才能找出“深切”符合孩子實際的管理方法。
面對孩子,點贊就是點醒
這天,李玉雙像往常一樣走進教室,發現一向“紀律不太好,老師們一提起就頭疼”的小豪坐得特別端正。李玉雙心想:“這孩子應該也很期待自己的進步吧?”等小豪回過神,她微笑著說:“今天老師要表揚大家,打了上課鈴后教室里很安靜。你們看,小豪同學坐得多好呀!”同學們的眼光“刷”的一下都集中在小豪身上了。小豪有點慌神,手卻擺得更端正了,看著老師豎起的大拇指,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那節課是《鳥的天堂》,李玉雙先放了一段鳥叫的錄音:“你們聽到了什么聲音?”她注意了一下小豪,發現他的眼睛撲閃撲閃的,似乎在邊聽邊思考。音樂完畢,想不到的是,小豪第一個舉手:“這好像是小麻雀的聲音。”然后學起小麻雀的叫聲。李玉雙帶頭鼓掌,小豪在全班同學的掌聲中滿臉歡欣地坐下來。接下來,小豪多次舉手,雖不是每次都回答正確,但眼睛里始終透露著主動和自信。臨下課,李玉雙說:“今天老師特別高興,因為我發現咱班有個同學原來是很有模仿天賦的,你們說是誰呀?”大家都指著小豪。小豪臉都紅了,離開課室的時候,是連蹦帶跳跑出去的。
這件事讓李玉雙感慨萬千,自己不過是很輕松地表揚幾句,就讓小豪從“冬眠狀態”一下子“進入春天”。“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我們要懂得理解;每一個孩子都有閃光點,我們要懂得激勵;每一個孩子都有缺點,我們要懂得耐心;每一個孩子都免不了會犯錯誤,我們要懂得友情提醒。”李玉雙心知,一兩次的夸獎雖不太可能迅速改變一個孩子,但教育本來就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我會時刻提醒自己,愛孩子、夸孩子、賞識孩子。”
面對專業,積極進行積累
21世紀初,新課程改革全面鋪開,李玉雙也開始了摸爬滾打的專業成長歷程。她苦練基本功,從規規矩矩寫教案開始。為了考出五個計算機模塊,提高信息技術水平,她還自掏腰包利用業余時間參加培訓班。
1998年,與一位老鄉吃飯時,李玉雙聽他說發了好多篇有關教育信息的文章。這在當時是新鮮事,她又來勁兒了。有時為了一句話,騎車上班的路上也在琢磨;睡得迷迷糊糊中突然靈感乍現,想到一個好題目或好句子,怕醒來忘記了,就趕緊摸黑拿鉛筆寫在床頭事先放好的筆記本上。20年來,她用筆桿子記錄教育事,宣傳正能量,將學校的信息宣傳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
2002年到2005年,她參加了曲阜師范大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函授學習,順利拿到了本科畢業證。2007年到2010年,她參加了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立項課題“三·三·九”小學快樂作文教學研究的子課題《抓農村田園亮點 書寫鄉土氣息作文》的研究,指導學生從生活中獲取素材,從體驗中感悟樂趣,調動盡可能多的手段激發求知欲。三年的實驗,她摸出了一些門道,不但收獲了學生一篇篇“既飽含人情味又不缺鄉土味”的習作,論文也兩次發表在《濱城教育報》上,并向全區推介經驗。
面對磨難,危機帶來轉機
2016年11月底,正值結束課程迎接復習的過渡關鍵期,李玉雙因左下肢靜脈曲張腳痛,走路都困難。醫生建議做血管造影,她便住進了濱州醫學院介入血管科,帶著一本教材、一本參考書在病床上“見縫插針”地看。做完造影的次日一早,她對鄰床的病友說:“查房時請幫我轉告醫生,我回學校上完第一節課,九點鐘就回來。”然后便從病床上“消失”了。
李玉雙常說:“磨難是一筆財富,成就了我笑對生活、藐視困難的勇氣。”有時候,磨難經由努力,也會轉化成意想不到的收獲。
2019年10月,李玉雙咽炎發作,“從來沒有病得這么厲害,輸液也沒用,滿嘴腫脹,說不出話來,醫生也沒辦法”。性格潑辣的她自我調侃:“老天嫌我嗓門兒大,一個勁兒地吵吵,給我斷電了。”絕處思變,她開始絞盡腦汁,是否有“讓學生多說多做,自己可閉口而立”的策略?凡事不禁三琢磨,在學校語文教研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李玉雙終于探索出了一套課堂自主學習模式:以“三段三學”學習單(預學單、共學單、延學單)為導航載體,以問題驅動為抓手,通過合作學習、點撥疏導等釋疑解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課堂是檢驗教法的最大基地。課堂上行得通的,保留;出現問題的,換一換方法。反復折騰中,李玉雙慢慢發現,孩子們的心比原來更靜了,手越來越快了,對文字的感知更敏銳了,思維更活躍了,發言的積極性提高了……她竊喜:“激發了學生,解放了自己,不用指手畫腳,就能節節提升,何樂而不為呢?”也就是在這學期,學生成績在全區素質測評中名列前茅,有了“質”的飛躍。
34載教學生涯,55年人生春秋,李玉雙兜兜轉轉了許多路,總是圍繞著鄉村,眷戀著講臺,澆灌著田園花朵。“一路走來,親身經歷了農村危房校舍變樓房,現代多媒體進教室,教師月薪幾十到幾千,農村娃大學生、研究生如今也打頭碰臉的巨大改觀。”最樸素的初心,最動人的延續。身為高級教師的李玉雙,將迎來延長五年工作時間的“特別福利”。可以想見,耕耘、守護,將依然在今后的一段歲月中如春雨般隨風潛入夜。正如她在筆記本扉頁上抄錄的那句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