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
隨著社會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信息化已經深入到各行各業,并發揮著深遠的影響。誰能快速適應市場的變化,掌握更多更有價值的資源,成為其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立足的關鍵。農業的發展亦如此。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渡中,信息化扮演了一個什么樣的角色?又將為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帶來哪些影響?本文將結合上述問題,就農業信息化對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必要性和發展對策展開分析。
一、農業信息化的定義
常規意義上,我們認為農業信息化即“互聯網+農業”,實際上這樣的定義是不準確的,是狹隘的。把農業信息化簡單的定義為將信息化相關的技術及知識運用到農業發展當中,這可謂是管中窺豹。農業信息化是一個內涵深刻、外延廣泛的概念,其利用多種技術與智能化工具促進農業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使之滲透到農業生產、市場、消費以及農村社會、經濟、技術、等各個具體環節,推動農業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和助力農村社會進步的過程。農業信息化是動態的,是全視域的,是戰略格局的。
二、農業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一)時效性
在現代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的助力下,農業生產可以與市場經濟動態進行更為及時、準確的信息對接,第一時間完成完整、科學的數據采集與整理、分析,對市場變化更為敏銳,對農業生產的風險可控性增強。
(二)智能化
大數據、云計算、集成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以及無線通信技術等現代化技術與新興科技軟件的結合加快了智慧農業的建設進程,逐步實現了農業可視化管理、遠程診斷管理、災情預警等各種管理手段的創新與應用,農業生產方式改進的同時,生產效率大幅提高。
(三)全程化
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運用打破了傳統農業中的地域和行業壁壘,產業上下游供應端的聯系更為密切,對市場中客戶需求數據的挖掘也更為深入和及時,產業鏈在橫向和縱向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
三、推進農業信息化的必要性與迫切性闡述
振興農業經濟,建設數字中國,一直以為都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在農業部印發的《“十三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中就提出要推動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全面深度融合,要以信息化有力引領和驅動農業現代化。針對“十四五”時期農業信息化工作的推進,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更是指出,要加快推進數字化與農業農村深度融合,大力推進智慧農業建設,加快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和應用,暢通農產品網絡銷售渠道,加強數字鄉村建設。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具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我國的總人口中,有一半左右的人是農民。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創新驅動、結構調整的重要時刻,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促進互聯網資源與現代農業的深度融合,具有時代性的戰略意義,其給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資源配置的優化、農業供給側結構的調整、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等等都進一步促進了農民的增產增收,繁榮了農村經濟,提高了城鄉居民生活質量。農業信息化建設可以為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持續增強發展后勁,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的強有力的支撐。
此外,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要內容。要豐富農村的文化生活,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養以及科學文化素質,開闊農民的視野,拓展他們的格局,協調農村經濟、文化和社會關系的發展,都離不開信息化的建設和引導。
四、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經濟增長的重要意義
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經濟增長具有引擎作用,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利于調整農村產業結構
信息技術研發與應用的不斷突破和發展正深刻改變著農業經濟的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在傳統的農業產業結構中,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運輸不便、信息閉塞、政策傳達不暢等一直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制約性要素,農戶之間協同合作少,單打獨斗現象突出,對市場客戶需求信息掌握不及時也不全面,缺乏對農業生產的科學規劃和災害抵抗能力。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農產品的供需不再受地域的限制,農產品的種養殖由市場直接導向,農產品的經營管理也有科學化的體系加以指導,種植、養殖、加工、銷售一體化產業鏈的深化發展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價值,農民在穩產增收的前提下實現了農產品收益率的最大化。
(二)有利于平衡城鄉資源配置
縮小城鄉差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目標。在傳統的農業生產活動中,人力和資金是維持生產活動的主要來源,農業經濟效益的增長缺少科技的支撐,造成資源的浪費。同時,由于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均衡,使得資源向城市傾斜,進一步加劇了資源配置的不合理性。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以及農產品的技術含量,加速資源在城鄉間的自由流動和共享,科學合理調整優化村建制規模和布局,優化農村資源配置。
(三)有利于農業技術的推廣普及
對于任何產業而言,技術都是第一生產力,農業也不外乎如此。在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中,人力勞動與簡單的機械勞動是主要方式,技術含量較低,生產效能難以充分發揮出來。信息時代,農業生產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化,農業技術的開發、引進、推廣、應用渠道都得到拓寬,先進管理理念被引入,技術服務落到了實處,從而實現了試驗示范品種多樣化、技術推廣應用普及化、鄉土人才培養常態化、產業發展服務信息化、脫貧攻堅幫扶精準化。
(四)有利于農產品營銷模式的轉變
傳統的農產品營銷模式以線下交易為主,規模小,耗時費力,流通速度慢,收益率低。產品的流通大多局限在縣域內或市域內,市場需求后勁不足。互聯網+營銷模式下,農產品不僅賣出了好價格,還壯大了農業產業,讓貧困戶穩脫貧不返貧。利用電商手段及時下火爆網絡的網紅帶貨經營,把其作為實施精準扶貧的新手段、新模式,通過構建互聯網云數據分析及定位農產品需求和市場營銷商業、農業金融服務等,從種養殖、包裝、物流等各個環節入手,逐步打造一套完整的供應鏈,讓消費者快速接觸到農產品,不斷拓展農產品的市場占有份額及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