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顏利
【關鍵詞】百年 中國共產黨 自我革命 黨的建設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人類歷史無數次證明,堡壘最容易從內部被攻破,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尤其是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1922年蘇俄加入蘇聯。但是由于蘇聯領導人放棄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理想信仰丟失以及自身建設中的失誤,竟使自己培養的黨員干部,特別是一些高級領導干部從內部背叛,導致這一能與美國分庭抗禮的超級大國轟然倒下,國家和民族也分崩離析,從此一蹶不振,對世界各國執政黨敲響了警鐘,更是警示與之淵源相近的中國共產黨要時刻保持警惕。2021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堡壘最容易從內部被攻破。從某種意義上說,自從黨成立以來,我們黨面臨的最大風險是內部變質、變色、變味,喪失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本色,背離黨的宗旨而失去最廣大人民支持和擁護。”為了破解這一歷史性難題,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注重通過“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積極應對和防范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險,從不諱疾忌醫,敢于直面問題,時刻同弱化黨的先進性、損害黨的純潔性的行為作斗爭,不斷清除頑疾病癥、實現自我凈化,經受住了各種重大現實考驗,贏得了人民衷心擁護和堅定支持,成為中國共產黨不斷走向成功的重要哲學基因密碼。“七一”重要講話就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
對于一個執政黨而言,堡壘從內部被攻破的直接體現就是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脫離人民群眾,不關心群眾的疾苦,損害人民的根本利益,被人民所孤立、拋棄,最終失去執政根基,導致垮臺瓦解。防止堡壘從內部被攻破需要不斷密切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不斷夯實執政基礎。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①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內在規定了黨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統一的。中國共產黨在一百年的奮斗歷程中,持續性推進“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本質上就是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有機統一,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堅決同脫離人民群眾、損害人民群眾利益的行為作斗爭。
為了解決黨員干部脫離人民群眾,避免堡壘從內部被攻破的悲劇,我們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十分注重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早在1921年黨的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第十條就明確了黨內監督機制,即“工人、農民、士兵和學生的地方組織中黨員人數很多時,可派他們到其他地區去工作,但是一定要受地方執行委員會的最嚴格的監督”。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了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我們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開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爭,在抗日根據地建立“三三制”的政權組織形式,切實維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的:“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②由此,我們黨得到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擁有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人民武裝力量,帶領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改革開放之后,我們黨結合具體實際,將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進一步升華,鄧小平同志直接將“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衡量改革開放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斷標準之一,為人民服務就是要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特別強調,辦好中國事情,就是要看“人民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成為改革初期我們黨踐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直接體現。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江澤民同志根據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將為人民服務與黨的建設密切結合起來,強化了黨執政為民的本質。胡錦濤同志將為人民服務作為科學發展的首要前提,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堅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時刻把人民群眾安危冷暖掛在心上,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③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開放的初心和使命。”“……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作為制定政策的依據,……”④黨中央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帶領全國人民取得了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實現了中國人民的千年夢想、百年夙愿,使廣大人民群眾切實享受到了改革開放的紅利,擁有切實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夯實了黨長期執政的群眾根基。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理想信念作為執政黨自身堡壘的基石,是其靈魂所在。一個政黨自身堡壘出現裂縫、被攻破,往往是從理想信念這塊基石的喪失或缺失開始。一旦在理想信念上出現動搖,執政黨在精神上就會得“軟骨病”,出現思想滑坡,導致公私不分、是非不明,各種越軌現象就會層出不窮,在風雨的考驗面前搖搖欲墜,不攻自破。因此,1949年3月5日至13日,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在會上毛澤東同志就提出了“兩個務必”的思想,即“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同年3月23日,毛澤東同志率領中央機關離開西柏坡,毛澤東對周恩來說:“今天是進京的日子,不睡覺也高興啊。今天是進京‘趕考嘛。進京‘趕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來同志笑著說:“我們應當都能考試及格,不要退回來。”毛澤東同志說:“退回來就失敗了。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中國共產黨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的執政黨,通過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用發展和創新的理論成果武裝全黨、引領全黨理想信念,這是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安身立命的根本,成為中國共產黨接受各種考驗的精神支柱。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回顧黨的奮斗歷程可以發現,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歷經艱難困苦而不斷發展壯大,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黨始終重視思想建黨、理論強黨,使全黨始終保持統一的思想、堅定的意志、協調的行動、強大的戰斗力。”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