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坡 喬躍峰 孫秋芳
關鍵詞:農作物;田間管理技術;改進措施
近年來,為了不斷提升農業種植戶的經濟效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探索科學高效的農作物田間管理技術是現代社會的當務之急。農作物的生產管理是一項長期工作,從農作物播種到最終的收獲環節都離不開田間管理技術的指導。
在農作物播種環節,首先需要對土地進行耙地,以更好的減緩土壤的板結現象,提升農作物的出苗成活率。同時需要根據土地的雜草情況進行除草工作。耙地以出苗為界,分為出苗前和出苗后。出苗前的耙地應適當淺一些,避免翻出作物的種子,出苗后的耙地工作應當注意避開作物的根系。種子在出苗期會出現幼苗不齊、發育不良等問題,需要根據幼苗的出苗情況進行補苗,保證作物生長進度。另一方面,播種和灌溉的不均勻也會影響到幼苗的生長發育,此時可根據幼苗生長狀況進行間苗工作,注意幼苗之間的距離,保證光照。
施肥是為了最大程度的保證作物在不同的生長時期對于養分的不同需求,科學追肥可促進作物正常生長。在當前的農村地區,雨后最常用的施肥方式是直接播撒,但是存在的問題是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肥料的揮發浪費。澆水施肥的方式則是通過水和肥料一起進入作物根系的土壤內,通常應用在勞動力緊缺,但是需要大面積進行施肥的情況之下。農作物的灌溉應根據作物的不同生長習性、對于水分需求量以及天氣狀況進行合理安排。眾所周知,農作物的生產過程離不開水分的支持,土壤中水分過多過少都會影響到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在農作物田間管理工作環節中必須嚴格控制灌溉。為了保護有限的水資源,我國當前提倡的是滴灌為主的灌溉方式。
除草可通過人工與機械相結合的方式。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需要根據不同作物的生長情況進行多次除草,人工除草效果最佳,但會耗費大量的人力。機械除草能夠提升除草的工作效率,在我國規模化的種植區域,經常采用機械除草。中耕培土能夠疏松土壤、消除雜草,給作物提供健康的生長環境。例如我國東北地區的大豆通常在每年6月中旬和下旬進行鏟蹚工作。排水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東北地區屬于季風氣候,夏季降水在七八月份,如果沒有對農作物進行及時排水,將會導致農作物積水嚴重,土壤內缺氧,使得根部無法呼吸導致出現腐爛問題。在農作物生長成熟進行收獲的工作環節,根據不同作物的成熟特性進行收獲時期的安排,選用科學的方式方法進行收獲,收貨后要對農作物進行及時晾曬,避免作物霉變以及落粒等情況發生。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農業是各行業發展的重要經濟基礎,也是人民群眾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支柱產業。田間管理人員要根據不同農作物以及不同區域間的差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斷提升當前農作物的生長狀態,為其營造出絕佳的生長環境,不斷提升我國農作物的質量和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