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棚菜土傳病害嚴重危害到遼寧省設施棚菜的安全生產,造成設施棚菜產量降低和品質下降。常見的土傳病害有猝倒病、立枯病、疫病、根腐病、黃萎病、青枯病、軟腐病、根結線蟲和根腫病。據調查,遼寧省設施棚菜土傳病害發生日益嚴重,造成設施棚菜產品產量和品質大幅下降,甚至絕收。土傳病害發生面積已達31.33萬公頃以上,占栽培面積的38%。在沈陽、朝陽、大連、葫蘆島、鞍山等地,因土傳病害發生造成絕產和棄管土地面積超過了0.67萬公頃。每年我省因土傳病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50億元。土傳病害發病后難以防治,使用化學藥劑防治不僅經濟成本高,還會造成土壤環境的污染。因此,利用土壤生態改良技術防治設施棚菜土傳病害顯得尤為重要。
本項目致力利用土壤生態改良防治設施棚菜土傳病害技術集成與推廣。采用土壤消毒改良技術,在夏季生產空閑期,應用土壤消毒改良劑進行高溫悶棚消毒,殺滅土壤中的真菌、細菌、線蟲、蕓薹根腫菌等有害生物,并配合施用土壤修復調理劑,促進土壤微生態平衡。同時,采用育苗移栽和抗病品種相結合的方式降低土傳病害發病率。從而達到綜合防控土傳病害的目的,確保我省菜農經濟收益及設施棚菜生產的高效和可持續發展。
本項目首先建立了以土壤生態修復為主的土傳病害綠色防控技術和理論體系,從而達到綜合防控土傳病害的目的,確保我省菜農經濟收益及設施棚菜生產的高效和可持續發展。其次,挖掘出根腫病抗病新基因,并開發出與抗病基因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可用于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的抗病育種,為今后根腫病抗病品種的選育提供了良好抗源和理論基礎。
3.1 目前推廣應用情況
3年來,項目在法庫,新民,遼中,朝陽地區建設土壤生態改良防治設施棚菜土傳病害技術示范基地2680畝,推廣設施棚菜土傳病害防治關鍵技術。指導和輻射帶動周邊縣市設施棚菜生產基地16.99萬畝。其中,朝陽1.58萬畝,法庫1.36萬畝,新民4.75萬畝,遼中9.3萬畝。推廣應用“利用土壤生態改良防治設施棚菜土傳病害技術”,在提高設施棚菜產量、提品質、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課題組于2017年5月編寫完成《青梗菜根腫病綜合防控手冊》,讀本200冊免費發放給菜農,開展專題培訓10次,培訓菜農及農村實用人才500余人次,這些農村實用人才所學所用,發揮鄉土人才作用,是推廣項目成果的生力軍。
3.2 推廣應用前景
遼寧省設施棚菜土傳病害發生日益嚴重,造成設施棚菜產品產量和品質的大幅下降,甚至絕收。推廣利用土壤生態改良防治設施棚菜土傳病害技術,擴大設施棚菜種植面積,形成基地輻射效應,順應消費市場的需求。課題成果的推廣與應用,必將帶動我省設施棚菜種植地區的經濟大力發展。本項目研究課題符合國家和遼寧省生產實際需求,強調新技術的研發、集成、創新和應用,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增加微生物菌劑的施用,調節土壤生態環境,既獲得顯著的土傳病害的防治效果,又保障了設施棚菜生產的可持續性發展,提高設施棚菜質量和品質,起到了實用技術的研究和示范作用。
4.1 經濟效益
遼寧作為我國農業大省,全省設施農業占地面積發展到1119萬畝,位居全國第二位。為了實現設施棚菜產品提質增效和農民持續增產增收,本項目利用土壤生態改良防治設施棚菜土傳病害技術,在提高設施棚菜產量、提品質、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法庫,遼中,新民和朝陽累計推廣土壤生態改良防治設施棚菜土傳病害技術面積達16.77萬畝,累計設施棚菜增產4.59萬噸,增收6305.38萬元(見表1)。
4.2 生態效益
本項目利用土壤生態改良防治設施棚菜土傳病害技術,在提高設施棚菜產量、提品質的同時減少了農藥、化肥的使用量,增加微生物菌劑的施用,調節土壤生態環境,每畝節約成本192元,取得明顯的生態效益。既獲得顯著的土傳病害的防治效果,又保障了設施棚菜生產的可持續性發展。
4.3 社會效益
項目的實施,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通過項目,培訓了大批種植戶,培養了基層技術人員,使廣大種植戶和基層技術人員了解了土傳病害的侵染特性、傳播途徑和危害方式,掌握了利用土壤生態改良防治設施棚菜土傳病害技術措施。同時也大幅提高了種植戶和基層科技人員的科學素養,有效提高了當地栽培技術水平。該項目也促進了各地區設施棚菜種植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項目組的成立和有效運行加速了科技成果的研究和轉化,培養和打造了一支設施棚菜栽培技術研究和推廣的優秀團隊。
作者簡介:李蘭英(1978-),女,本科,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