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清
以小流域為單位,實行路、田、林、山、水的綜合治理,明確堅持標本兼治實行水土保持的生態治理,構建水土保持生態治理模式,充分發揮生態修復作用,避免發生水土流失現象,工作思路逐漸由側重經濟效益型轉向經濟、生態并重型,堅持將耕作、工程、生物措施相結合,實行上、中、下分層管理、相互配合。例如旬陽縣,該縣位于陜西東南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保護區,全縣45萬人口,300多個社區,20多個鄉鎮,國土面積超過3500平方公里,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夏季、秋季短時間降雨量較大、水土流失、洪災嚴重,冬季寒冷降雨量小,年降水分布不均勻,造成區域自然生態修復困難,因此有必要加大水保生態治理力度。
1.1 水土流失特點
不同地區水土流失程度不同,區域差異明顯;不同季節降雨量不同,一年內的降雨大部分集中在6月和9月之間,降雨量大且集中;土地礫石含量大、耕地嚴重砂礫化、土層薄、抗蝕能力差;地勢結構復雜、山勢陡峭、巖石松散、風化殼破碎,坡積物松散在吸收水分后,容易發生重力侵蝕。
1.2 水土流失成因
西北地區多屬于石山區,耕地分布不均、地形復雜、山溝陡峭、降雨頻繁、植被覆蓋率低且恢復速度慢,抗侵蝕能力弱,極易發生水土流失;出現盲目砍伐樹木、耕種不合理等現象,地表結構被破壞造成坡面滑塌現象。
1.3 水土流失危害
暴雨洪水沖走了土壤中的營養物質,將農藥和化肥帶入江河,影響水質安全,導致土質惡化、肥力下降,流域內糧食產量降低;水土流失導致水庫淤積,河床升高,影響水利設施發揮效益,應加高防洪堤,避免對居民的安全產生威脅;頻繁發生泥石流、水旱災害,大量沙石流入江水,對水質、水源造成嚴重污染,大面積的水土流失是近年來農業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影響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生態安全,嚴重危害當地人民的日常生活。
2.1 科學規劃,分區治理
西北地區根據地貌類型分為淺山丘陵、淺中山、中高山3個水保生態治理區,進行分區治理。第一是主要從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入手,改善生態環境,控制水土流失,大力發展農田等水土保護耕種措施,促進商品生產發展,減輕林地被破壞。第二是基于本區的自然特點,保護好現有的天然次生林,改善林地基地,栽植經濟林和生態林,選擇合適的樹種,封禁更新稀、殘、雜林進行疏林補植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第三是以林木為主,合理開發利用林業資源,建立涵養水源區,維持生態平衡。
2.2 統籌兼顧,綜合防治
以小流域為單元,以生態修復為主體,綜合防治,建立山、水、田等一體化綜合防治體系。根據當地的地形特征及自然條件,統一對河道設置防線,補充各項具體措施,做到層層攔截雨水,形成發展農業生產,改善生態、保持水土的綜合防護體系。
3.1 蓄水保土
水保生態治理減輕了雨季洪水對下游河道的破壞,降低了徑流下瀉量,起到了防洪減災的效果。
3.2 生態環境
流域內營造的水保林,使荒野荒坡披上了綠裝,調節了氣候,涵養了水源,當地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3.3 調整產業結構
實施水土保持流域治理措施,實行土地流轉,集中經營管理,調整農村的產業結構,提高了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及生活質量,帶動西北地區農業產業的發展。
水土保持生態環境治理是一種綜合性的治理項目,生態內容十分豐富。在當今社會的發展進程中,避免不了會出現水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環保壓力大等問題,因此必須建立保護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理念,明確水保生態治理在整體環境治理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西北地區生態環境脆弱,若隨意砍伐山體植被、盲目建設基礎設施,可能會危害當地的生態、經濟環境,導致出現新的水土流失問題。因此,必須經過區域規劃,統籌兼顧,綜合防治,提高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能力等方式,提高水保生態治理效果,進一步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