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雁
摘要:在色彩斑斕的室外世界里對光和色的追逐,強調“真實的色彩”,輕視形體,徹底放棄傳統繪畫藝術標準,是西方印象主義畫派的藝術準則。印象派畫家通過對光學、色彩、構圖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嘗試,表達了藝術家獨特的視覺經驗和情感訴求。這種依賴于“視”而不依賴于“知”的藝術表現方式,引發了觀賞者對印象派繪畫作品中“光色交融”的視覺畫面效果的追捧。印象主義畫派在純色彩領域和畫面視覺效果上的探索和實驗,雖然有繪畫藝術語言程序化的局限性,但是也深深影響了后來藝術流派。
關鍵詞:印象主義 ?光色交融 ?色彩心理 ?色彩情感
中圖分類號:J605
印象主義畫家受到了哲學領域中的實證主義和庫爾貝的“現實主義繪畫”精神的影響,把對生活的真實感受表現在他們的畫面上。打破了西方傳統所推崇的學院派繪畫程式,不求構圖的完整性,主張對景作畫,追求真實自然地描摹瞬間的視覺印象,為捕捉稍縱即逝的生活場面和自然景觀,而追求偶然和率真的效果。雷諾阿的畫“既欣賞歡樂的人群的行動,也陶醉于節日之美”。塞尚、梵高、馬蒂斯都曾經在自己的言論中,把印象主義畫家在色彩領域的探索視為“色彩解放”的重要環節。大多數印象主義畫家側重于視覺印象和光色效果,減弱輪廓線,模糊外形,運用純色,追求色調的高明度,表現繪畫色彩關系獨立的美,使色彩這一造型語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揮。
同時,印象主義繪畫觀念也在某種程度上使繪畫創作完全陷入了一種追求純粹視覺性,追求視網膜的真實性的境地中。這種創作觀念顯然使繪畫走向了某種極端。印象派純視覺化的創作方式所帶來的結果,就是繪畫不可避免陷入了過分依賴藝術家“瞬間的感官印象”,而喪失了對事物內在結構的分析和精神性因素的表現。雖然這種色彩分析方式已經將印象主義繪畫語言“程序化”,但是對后來現實主義藝術家——未來派產生重要影響。
一、“外光”與“色彩”的混合印象
19世紀30年代以來,巴比松畫派的畫家把“自然風景”從“歷史畫的背景”中解放出來,獨立成為繪畫的主題。他們走出戶外,在清晨和黃昏的光線下嘗試描繪海洋、天空、森林樹木,而對陽光照射下的閃爍的光和色彩的效果束手無策。
印象主義畫家從巴比松畫派的戶外寫生嘗試中,獲得很多靈感,把注意力轉向當時的光學領域,創造性地用當時的光學、色彩以及視知覺心理學領域的科學理論來指導自己的繪畫創作。這些科學理論發現:人之所以能夠看到事物,是由于光線照射到事物的表面后,反射到人的視網膜上刺激視覺神經的結果。色彩是以光為主體的客觀存在,物體對光的反射,給人一種對光的視覺感應。即不同波長的可見光投射到客觀物體上,一部分波長的光被客觀物體吸收,剩余部分波長的光反射出來,通過刺激人的眼睛的視神經傳遞到大腦,形成對該物體的色彩信息,即人的色彩感覺。人類對顏色的感覺不僅由光的物理性質所決定,還受到周圍顏色的影響,互為補色的兩種色彩并置在一起,會顯得對比更強。
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印象派畫家徹底放棄了學院派所要求的造型技巧、明暗關系以及過于精細的局部描繪,而根據對戶外事物的視覺印象改變自己調顏色的方式——不再是在調色板上調好柔和的灰色調小心翼翼地一層層涂到畫面上去,而是把盡可能純的色彩一筆筆地擺放到畫面上去,使之在適當的距離觀看時,產生一種混合色的效果,也就是所謂的“光色交融”。
同時,大部分印象派畫家都堅持以戶外寫生的方式進行繪畫創作,當時新發明的裝在錫管里的油畫顏料,也給藝術家提供了便利。比如,莫奈就極力主張在戶外作畫,他對外光環境下光與色的變化極為敏感,他曾說:“光變了,顏色也要變。一種顏色,持續一秒鐘,有時至多不會超過三四分鐘”。他為了研究光線所造成的色彩變化,經常在同一場景中的不同時間內畫一系列作品來分析色彩的變化。在莫奈《干草堆》系列畫作中,通過干草堆表現光線的變化,表現一年四季或一天24小時光與色的變化。他的《盧昂教堂》系列畫記錄不同天氣不同時間段中,教堂的色彩變化,“利用陽光閃耀造成的令人炫目的東西來呈現正午陽光的效果”,為了表達出這種“光色交融”的視覺印象,印象主義畫家還從當時流傳到歐洲的日本版畫中,學會了如何使用純色畫畫,如何使用新穎的方式構圖。如果沒有日本版畫,印象主義畫家不可能如此迅速大膽的,拋棄歐洲藝術傳統的用色技巧,完美地實現這種新的視覺印象。
二、“視覺”與“心理”的色彩體驗
在印象主義繪畫中,色彩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瀏覽一組色彩時,我們可以獲得雙重體驗。第一種是純粹的視覺體驗,持續時間很短暫,色彩移開后,這些膚淺的視覺印象便會瞬間消失。第二種是將視覺印象體驗深入到最高階段——色彩的心理體驗,人們才能獲得這些事物的內在意義,并與之產生內在的心理共鳴。
(一)色彩的視覺體驗
在第一種視覺體驗里,色彩只能留下短暫和膚淺的印象。明亮、純凈的色彩更容易吸引眼睛,朱紅令人著迷,明快的檸檬黃鮮亮刺眼,人要是想安靜下來,必定會轉向藍色或綠色。在第二種色彩的心理體驗里,越敏感的心靈,色彩越能發揮出更深刻動人的的感染力。色彩極有可能通過聯想機制引起相應的心理感覺。紅色引起類似火焰的感覺,玫瑰紅令人興奮,深紅使人聯想到血流,明黃讓人聯想到檸檬的味道。
色彩的心理感應范圍不僅僅局限于視覺的層面,從味覺和嗅覺上說,淺紅色和咖啡色是香甜可口的;從觸覺來說,熟褐色是粗糙的、嫩綠色是平滑柔順的,朱紅色感覺柔軟,赭石色感覺干巴巴的。人們看到美麗的顏色,比如青蓮、綠草和紅玫瑰,往往有觸摸的傾向;聽覺上色彩的聲音層次分明,節奏和調子關系一一對應,高音表現亮黃,低音表現深紅。“黃、橙、紅寓意歡樂和豐饒,人所盡知”。畫家德拉克羅瓦這句話暗示了色彩和繪畫之間的視覺心理體驗關系。
(二)色彩的心理體驗
從視覺心理溫度上區分,我們把色彩為冷色和暖色;從色彩的明暗感受上區分,即暗色和亮色。每一個色彩都可歸于四類基本色調之一:亮暖色、暗暖色、亮冷色和暗冷色。暖色偏黃,冷色偏藍,暖色是前進色,冷色是后退色。當一組色彩通過對比使另一個色塊產生水平運動,色群也會受到這色塊的影響,而自身產生另一種強烈的分離運動。因為色彩的冷暖差別而導致的視覺運動感,是色彩的一種對立關系。另一種對立關系來自于色彩明暗色調的差異,也會在觀者視覺心理上產生一種獨特的視覺運動感。
把色彩分成冷色和暖色十分普遍。如紅色看上去似乎是暖色,藍色、純黃色看上去似乎是冷色,藍黃色、藍紅色、黃紅色及黃藍色都看上去似乎是冷的,紅黃色或紅藍色看上去就是暖的。確定這種視覺效果的顏色,并不是三原色,而是與基本色相稍微偏離的復合色。比如略帶紅色的藍色看上去是暖的,而略帶藍色的紅色看上去是冷的。
如果是等比例相調和的混合色,就不是這種視覺感受。比如綠色(黃色和藍色相調)看上去是接近最冷的顏色,而紫色(藍色與紅色相調),桔紅(黃色與紅色相調)看上去既不冷也不暖。由兩種顏色混合后達到的視覺體驗是不穩定的,因為其中的一種顏色總是處于支配地位,這也是觀者的主觀體驗造成的。例如,觀者把桔紅看做是略帶黃色的紅色,或者反過來是略帶紅色的黃色,前者是冷的,后者是暖的。對于綠色來說,什么時候看起來都是冷的。波長較長的紅色,視覺感覺離觀者近,波長較短的藍色,視覺感覺離觀者遠——某些色彩看上去是外擴的,某些色彩看上去是內收的。
三、“主觀”與“客觀”的色彩情感
色彩科學研究表明,色彩的視覺感受是主觀的,而不是客觀的,無論對色彩理解程度如何,個人的審美喜好和視覺經驗不同,看到的色彩是相差甚遠的。盡管我們的視覺感受與經驗都有主觀的一面,但我們發現色彩在不同的觀察環境下是保持一致還是發生變化,是由其本身所處的客觀環境決定。印象主義繪畫藝術就是在色彩的雙重體驗、視覺冷暖及相關的主客觀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呈現出“流光溢彩”的豐富畫面效果。比如莫奈晚年最輝煌的作品《睡蓮圖》,被譽為“印象派的西斯廷教堂”。
印象主義畫派是在極端現實主義的理論指導下創造了一種與古典傳統不同的視覺效果。這種與以描摹自然的現代主義之間沒有共同之處,反而比較接近文藝復興以來的藝術目標——追求真實。它對隨后的現代派的興起,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印象主義畫派筆下是一個陽光普照,歡樂宴飲的世界,要真實地表現自然界的光和色,就要藝術家帶著情感去面對自然,觀察自然,感受自然,然后表現自然——既要真實地表現自然界的光和色,又要真實地表現人的情感。
色彩能夠表現感情。色彩產生的是情感經驗,色彩的情感表現是靠人的聯想而得到的。“嚴格來說,一切視覺表象都是有由色彩和亮度產生的”。要比較色彩的視覺暖度,一定把它們置于相同的亮度下進行。從色彩的表現性來看,一切色彩都位于黃色和藍色之間,主動的顏色(黃色、紅色)能夠產生出有生命力的,積極進取的態度,被動的色彩(綠色、藍色)表現出安靜謐的,安穩自在的情緒。紅色是一種充滿刺激性和令人振奮的色彩,因為它能使人聯想到火焰,流血和激情。綠色所喚起的是對大自然清新的感覺。黃色是一種明亮的色彩,使人感覺到歡樂和愉快的氣息。藍色是陰郁的色彩,常使人想到陰雨的潮濕和悲哀的氣氛。
印象派畫家遵照自己在外光環境下的觀察和感受,真實表現了被描繪對象在外光環境下的光色混合效果。如印象主義代表畫家雷諾阿比較偏愛表現婦女、兒童等,他善用顫動閃爍的小筆觸表現圓潤嬌嫩的膚色。這從側面反映了印象派畫家對古典主義色彩觀的挑戰和顛覆。德加的色粉畫作品《舞臺上的舞女》的構圖也顯得獨樹一幟,運用色粉表現舞女的裙子的,質感逼真,像蝴蝶翅膀一樣輕盈。抓住被觀察事物的獨特視點,大膽突破了古典主義的構圖要求,記錄下來類似照片一樣的瞬間效果。印象主義畫家重視瞬間現實生活場景的描繪,對西方繪畫藝術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印象主義畫家也認為,完全純真的眼是沒有的,一切眼睛都有偏見。如果真實地表現人的情感,就不可能真實地表現自然界的光和色,兩者是矛盾的。人是有感情的,即使面對同一片自然景物,當心情愉悅時,看到自然界的色彩是明亮的鮮艷的;當心情悲哀時,看到自然界的色彩是灰色的暗淡的。不同的畫家面對同一處景色,無法真實地客觀地描繪自然界的光和色,用不同情感的色彩感受畫出了不同的色彩作品。
四、結語
印象主義繪畫是“德拉克羅瓦、柯羅、米勒、庫爾貝等著名畫家合乎邏輯的發展”。印象主義畫派明確地反對學院派要求的古典主義繪畫程式,莫奈的作品《印象·日出》中,可以看出印象主義畫派的藝術傾向:真實地表現出自然界的光照結果,色彩的根源在于光,事物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注重色彩變化,看重情感表達,輕視事物的形體造型,忽視理性表達。因為印象主義的創作方式,完全依賴畫家對自然光線或生活瞬間的個人感受——除了在題材的選擇方面能夠體現藝術家的興趣之外,在形象的處理上幾乎是不帶任何情緒和評價。印象主義畫派對古典繪畫程式的背離,動搖了西方的傳統繪畫體系,為后來出現的“形式主義”“抽象主義”等現代藝術流派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英]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M].范景中,譯.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520.
[2]馬永建.現代主義藝術20講[M].陳軍,編.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23.
[3][英]E.H·貢布里希.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M].楊成凱,李本正,范景中,譯.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2:44.
[4][俄]康定斯基.藝術中的精神[M].余敏玲,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73.
[5]楊琪.你能讀懂的西方美術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7:288.
[6][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騰守堯,朱疆源,編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451.
[7]馬永建.現代主義藝術20講[M].陳軍,編.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