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愛華
摘要:本文通過對民族聲樂歌唱訓練中發聲技巧、民族聲樂學習和表演中表現傳統與現代聲樂作品的論述,探討了民族聲樂學習中如何準確表達聲樂作品的風格性與藝術性,了解傳統聲樂對于現代民族聲樂藝術表現中學習與借鑒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科學的演唱 ?民歌演唱 ?戲曲 ?傳統聲樂
中圖分類號:J605
民族聲樂作品廣義上講既包含了傳統中國聲樂作品,如民歌、戲曲等,還涵蓋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歌劇等現代優秀作品。民間歌曲是最能生動而且直接體現我國各民族風土人情的一種藝術形式,因此,演唱者最重要的就是要準確表現作品的民族性與地方人文風情,這才是最終的目的。民族聲樂學習者想要準確把握作品的民族風格,需要掌握科學的歌唱方法,這是唱好作品的最基本要求,如科學的運用氣息、歌唱支點的建立,歌唱管道及歌唱語言等,同時,還需要歌者學習了解作品的音樂風格、文化背景、語言特點等等。最后,強調舞臺表演中的聲、情、神、韻、形的結合統一,即注重舞臺表演實踐的民族風格和意蘊的處理,如合理地借鑒我國傳統的戲曲、曲藝中的舞臺表演程式,豐富拓展民族聲樂舞臺表現,以下,本文就關于民族風格的表達進行簡要的闡述。
一、科學的演唱方法是準確表達民族音樂風格的基礎
歌唱藝術實際是抽象的,它具有看不見、摸不著的特質,但是通過視覺、聽覺能看到、感受歌者的喜怒哀樂,具有不同于其他藝術門類的情感表達方式,這也使許多人喜愛歌唱。
也正是因為它具有不可觀、不可觸的抽象藝術特性,使得很多喜愛歌唱的人們在表達他們的喜怒哀樂時苦于沒有科學的演唱技巧而無法盡興,甚至常常會出現聲帶嘶啞、聲帶息肉、聲帶小結、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音量不夠大等等一系列聲帶疾病或演唱技術的問題。而專業的演唱者通過學習科學的演唱技巧,從而保護了聲帶,也使歌唱達到了聲情并茂的藝術高度。
因此,科學的演唱技巧是至關重要的,也是把握曲目風格的基礎。就中國聲樂而言,想要把握好、唱好千變萬化的各民族風格特色的曲目,尤其需要科學的演唱技術和技巧的支撐。科學演唱技巧與民族風格密不可分,相互滲透,同時它更是把握民族風格的基礎。
(一)歌唱氣息的運用
歌唱中,氣息的運用尤為重要,需要進行良好的控制才能確保聲音的穩定性和準確性。早在唐朝末年,段安節撰寫的《樂府雜錄》中《歌》這章中就提到過“善歌者,必先調其氣”。可見古人早就認識到氣息的重要性。另外,世界男高音歌手帕瓦羅蒂在談到唱歌的感覺時說到:“如果您無法控制呼吸,您將無法以良好的聲音唱歌,甚至會破壞您的嗓子”。培養良好的歌唱氣息運用理念與習慣,樹立正確的歌唱方法對于演唱、處理、駕馭中外各類音樂風格作品至關重要。
(二)歌唱管道的理解與建立
關于歌唱通道,當歌唱的語言能順暢地從身體中流露出來時,就說明它已經具有了一條通暢的表達路徑,而這種路徑其實就是歌唱的管道、通道。演唱通道一旦形成,保持通道暢通,呼吸為完成演唱提供了科學動力。
聲樂演唱尤其是民族聲樂若能掌握管道的概念,便能很容易找到“聲情并茂”演唱的秘訣。這里可以簡單概括為:氣息+語言+頭腔、口腔、胸腔、腹腔的聯動(在氣息的支撐帶動下,全身打開如管道)。可以說管道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長期堅持且正確的訓練過程,多總結、多體會由簡入繁,由易入難使自己的演唱逐漸進入更加科學的范疇,為今后的聲樂藝術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歌唱語言與音色
語言在歌唱中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也最容易出問題的環節,關于歌唱中的語言問題早有許多前人開始研究。南宋末年的唱賺藝人組織“遏云社”在他們的《遏云要訣》中提到:“腔必真,字必正”這一歌唱要訣,從而使歌唱語言符合曲目風格的需求,出現各種不同的真假混合聲音色。如:真聲多的混合聲(更接近說話語言);假聲多的混合聲(更接近戲曲唱腔);真假聲各一半的混合聲(介于說話與唱腔之間的音色)。在處理不同傳統及現代民族風格的聲樂作品時,需要根據作品的創作背景、地區風格、演唱特點、內容需要等,調節、搭配使用歌唱的語言及音色的處理,才能準確表達作品內涵。
(四)歌唱時支點的建立
聲樂演唱具有很多看似矛盾但又非常科學的原理,例如,聲音越大,呼吸越沉。生活中的彈跳球,如果要上升,必須先下降。良好的聲音獲得,必須建立在一種平衡、均衡的狀態上,建立歌唱時的支點,而聲音的調節也需要依靠支點的建立。
實際上,在歌唱的過程中,支點有無數種,可根據語言及風格需要,隨時變換支點,也就是說支點沒有固定的位置,它隨著聲音線的粗細而變化,最終實現聲音與呼吸,空腔和管道之間的平衡。無論是傳統聲樂作品,還是現代民族聲樂作品,歌唱發語言、發聲的位置、狀態、音樂的色彩與風格等等都會根據不同作品類型而進行相應的調節,從而產生各種支點的變化,完成聲音的塑造。因此,支點的運用掌握與控制對于中國民族音樂風格作品來講,起到決定作用。以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支點的劃分可以分為三大類:
1.由高到底的支點:頭腔支點(高位置)、口腔支點、胸腔支點、腳后支點;
2.由大到小的支點:大支點、中支點、小支點;
3.由前到后的支點:前支點、后支點。
學會使用和調節支點,才能使歌唱的聲音和狀態達到一種平衡,準確表達和駕馭各種民族聲樂的色彩和藝術風格,從而獲得穩定而真實的聲音美感!
二、傳統民族聲樂作品歌唱時注意的細節
(一)把握歌曲的音樂與文化內涵
優秀的音樂作品始終能夠反映出時代風貌和社會文化生活與思想,中國傳統的聲樂作品更是老百姓日常生活及思想情感的具體體現,想要準確表達歌曲的音樂文化內涵,必須了解作品所屬的地區文化風貌、特點。周小燕教授曾經說過:“要表達音樂的魅力,必須有文化的積累”。為了準確解釋作品,首先需要有出色的歌唱和表演技巧。其次,要具備一定的科學和文化知識積累以及豐富而深刻的生活經驗。許多聲樂表演者非常重視文化素養和廣泛的藝術修養在音樂表演中的作用,各種藝術和文化是文學藝術家對人生活感受的體現和表達,它們相互影響并且密切相關,因此,不斷學習借鑒吸收其他藝術門類,對于豐富提高民族聲樂演唱表演至關重要。由于聲樂在表演中具有非視覺性和非語義性,所以表演者可以通過理解和培養其他文學藝術增強自己的藝術想象力,從而使表演具有鮮活性,音樂的表達層次更加豐富,更具藝術感染力和魅力。
(二)把握傳統民歌演唱的音樂色彩和風格
由于不同地區和民族的生活環境、文化傳統、語言、審美等因素不同,不同地區的民歌呈現出色彩斑斕、性格各異的歌唱方法和音樂風格,成為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民歌演唱的學習,也是民族聲樂表演中重要的內容之一,每一個歌種都有各自的演唱方法和音樂表達方式,陜北的“信天游”高亢激昂,旋律跌宕起伏,自由舒展,如《趕牲靈》《蘭花花》和《腳夫調》等等;雄渾大氣的甘肅、青海、寧夏的“花兒” ;四川地區自信樂觀的“晨歌”;江南細膩柔美的小調等等,如此眾多的演唱風格,歌手不可能通過唱歌技巧來表現出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風格,因此,演唱前都需要歌者仔細分析曲目風格、旋律特點、方言特點、情感表達方式、甚至包括用嗓方法的調節等等,唯有做到這些,才能準確表達風格。
(三)學習了解民歌方言特點
方言是指特定地理區域中特定語言的變體,隨著社會習俗和交往禮儀的不斷發展,它逐漸形成。中國方言通常被稱為地方方言,少數民族也有自己的民族語言。我國民族眾多,方言類型復雜,種類多樣,每個地區的方言都是地方文化傳統的呈現,如東北方言、贛方言、湘方言、廣東梅縣的客家話等等。傳統民歌是地方語言文化的產物,方言也是民歌風格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歌唱時必須準確模仿學習方言,才能表達好民歌風格。學習了解方言語音、語調、咬字的特征等,作品的民族“意蘊”更為準確。例如,江蘇民歌《無錫景》,如果用普通話演唱,那就無法展現出江南水鄉柔和細膩的感覺,唯有吳方言的軟、柔、細才能準確表達作品的音樂風格。
三、現代民族聲樂表演對中國戲曲藝術的借鑒學習
(一)對戲曲表演中“情”的借鑒
從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過程來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離不開傳統戲曲藝術的滋養,作為一門歷史悠久、積淀深厚的傳統藝術,積累了豐富的歌唱與舞臺表演的經驗。民族歌劇、現代民族聲樂作品等無不借鑒吸收了戲曲表演的精華,如歌唱方法、舞臺表演等。“情感”是戲曲表演的靈魂,所謂“物動人心,情動聲”,情感是聲樂藝術的核心,也是藝術的生命。在民族聲樂舞臺表演過程中增加借鑒戲曲的身段、眼神等,均能豐富作品的情感表現。然而在聲樂學習過程中,許多人只是追求聲音技巧,忽略了“情感”的重要性,雖然聲音非常優美,但聽起來仍然像白沸水,無法引起觀眾共鳴。在聲樂演唱中,技巧是表達歌唱的方法和基礎,而豐富的情感表達目的是傳達思想、交流情感、表達情感,從而賦予作品生命力和藝術性。
(二)對戲曲表演中“神”的借鑒
戲曲中的“神”主要是通過歌手面部表情的細微變化來表達的,最重要的是,凝視傳達出了多樣化的情感信息。面部表情是表達人物性格和心理的重要手段。清代黃旛綽《梨園原》中提到:“心中了了,則可以傳神”“聽者有興趣,能泣也能歡”。因此,唱歌時歌者應注意面部表情準確、生動,要有感染力。在傳統戲曲中,演員非常注重眼睛的使用,眼睛是靈魂的窗口,眼睛在表演中非常重要,不同的眼神表達不同的情感。“一身在于臉,一臉在于眼”。演員面部表情的變化靠眼神的改變實現,眼神可以描繪出歌者的各種情感體驗,例如沉悶、緩慢、驚訝、憤怒、快樂、害怕、悲傷等。隨著歌曲內容以及情感的變化,時間、空間的轉移,都可以通過眼神來實現,使其更為生動,因此運用好眼神,作品的表現才能更為層次豐富、立體。
(三)對戲曲表演中“形”的借鑒
“形”是指唱歌和表演藝術中的肢體語言,在戲曲表演中是所謂的身段。戲曲是綜合性的表演藝術,講究手、眼、身、法、步的綜合運用。“以形式,形式和精神描述上帝”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美學準則。一般來說,“形式”是指特定形式的外在表現,包括聲音語言和肢體語言,這里主要指肢體語言。作為一名民族聲樂歌者,具備良好的嗓音條件和歌唱能力是民族聲樂的基礎要素,如何在舞臺上熠熠生輝,使作品的表現具有感染力和藝術性,需要更多的表演技能共同支撐完成,如借助肢體語言的表達,學習借鑒戲曲身段的表演,能夠更好地完成作品的藝術內涵。
(四)唱與演的協調統一
民族聲樂表演以中國戲曲藝術的表演為基礎,這對于培養當代民族唱法歌唱表演的情感、精神和形式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民族歌唱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影響。但是,我們必須注意一個問題,即身體表演和歌唱的協調與統一。聲樂需要唱歌和表演的全面發展,相輔相成,但歌唱必須始終占主導地位。物理表現是使歌曲更生動,輔助角色應具有主體和輔助角色,不能壓倒主體,否則它將不再是唱歌的藝術。每個人應該注意身體上的表現,實現歌唱與表演的和諧統一。
四、結語
中國戲曲、曲藝、民歌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風格濃郁,區域性音樂性格突出,積累了豐富的歌唱、表演技巧與特征。歌者演唱時,聲音、情感、表演、神韻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而中國傳統聲樂藝術對此有很好的詮釋。因此,學習戲曲、曲藝、民歌的表演程式和歌唱特點對民族聲樂的演唱和表演有著重要意義。而在專業音樂院校的聲樂教學中,適當合理引入一些戲曲、曲藝的表演和演唱的課程,將對聲樂學習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也有利于學生學習借鑒傳統聲樂,豐富現代聲樂歌唱藝術,準確表達作品的民族音樂風格,唱好中國歌曲、中國作品,展現優秀的中國音樂文化。
參考文獻:
[1]趙弦簫.論傳統京劇藝術元素在民族聲樂表演中的運用[J].北方音樂,2020(01):230-231.
[2]胡艷.淺談現代民族聲樂表演藝術對戲曲演唱與表演的借鑒[J].藝術評鑒,2019(11):40-42.
[3]戴嫣昀.以歌曲《梅蘭芳》為例探索民族聲樂演唱中藝術風格的統一[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9年.
[4]易寧艷.音樂美學視域下的民族聲樂表演藝術[J].藝術教育,2019(09):209-210.
[5]劉蕾.淺析民族聲樂表演中的情感表達[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0):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