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涌


摘要:即興創編作為一種教學方式,實踐于視唱練耳教學。通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再現—即興創編—視唱、聽記為路徑,構筑高效的創新性教學思維模式。挖掘教學內涵,拓展學科界域,培育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有創新能力的學生。
關鍵詞:視唱練耳 ?即興創編 ?實踐運用
中圖分類號:J60-05
學習不僅僅是知識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思維模式的構建。無論何種學科,都有其自身的專業特點,視唱練耳作為音樂專業的基礎性學科,在教學內容上具有綜合性、多科性的學科特點,多年來,教學方式在固化、程式化的模式中前行,缺乏創新教法,教學效果值得思考。
即興創編作為教學中的環節、內容、方式、手段,或許能給課堂帶來新意、生機、效果,長期堅持實踐于課堂,以期能提升學生的興趣、認識、能力、思維。
一、音樂中的即興創編
就西方音樂而言,在19世紀以前,特別是在巴洛克時期,大多作曲家即為演奏家,無論是聲樂還是器樂,即時性的炫技即興表演被廣大受眾者津津樂道。這里說的即興演奏就是即興創作、創編,華麗的即興演奏(演唱)在巴洛克時期已達到非常高的水準。直至古典時期的貝多芬,在樂譜上明晰標注華彩部分,且注明只能按照其樂譜演奏,即興演奏(創編)才在此劃上了一個小小的頓號,然其浪漫時期又有所再現,有了新的發展樣式。
在我國傳統音樂中(主要是民間音樂中的民歌),即興創編——演唱也隨處可見,只是稱謂不同而已。我國民間音樂的即興演唱被稱為“隨口唱”,其特點是旋律不變,歌詞隨不同演唱者有所不同,以表達其特定的心理情緒及行為方式,這或許已是民歌的一種特定創作方式,即歌詞的即興創編。
就音樂本身而言,每一次演繹都可以說是一次即興創編、創作、演奏(唱),這種形式在當今音樂文化視域中也屢見不鮮。例如蔡秉汝根據二胡的八度上下旋律表現泉水的視感,即興演奏了作品《泉》的主題動機;又如演奏家吳蠻即興演奏的《靜夜思》、劉德海先生與西亞民族音樂家們的即興表演,可謂精彩紛呈,折射出文化的多元與包容、認可;著名音樂家譚盾三根弦的小提琴即興演奏,征服評委進入中央音樂學院;印度的音樂中,即興也可謂是其音樂的精髓,比比皆是。
但凡有音樂響起,便有即興創編的存在;只要你愿意去捕捉,都會尋其蹤跡,韻味無窮。
二、即興創編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構建
視唱練耳作為學習音樂的基礎學科、培養人才的發育土壤,對學生將來的專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支點效應,常被用來衡量一個人音樂文化素養的有效學科。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實踐運用“即興創編”,可助推其有效學習、多元教學,在不斷進化完善中逐步形成具有創新思維的教學模式,具體步驟可分為三步走的結構:再現學習經驗——即興創編——運用于視唱練耳課堂實踐。
(一)再現學習經驗
有人說我們不是知道得太少,而是運用得不夠,此話無不道出很多事物的本質。進入大學,或多或少都學習了多年的音樂,然而在學習過程中總有不多不少的不如意:效率的低下、提升得緩慢、達不到老師要求,總是遺憾滿滿、不知何去何從!
其實細細想來,我們是不是已忘記了那些古老而常青的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溫故而知新”?是不是隨著音樂之路越走越遠,忘了初心、眼高手低?其實,知識技能的疊加遞進也如時間流逝而年紀增長,沒有連貫的持續性將無法存在。
進行即興創編,就是在現有知識結構上的交叉運用,是在實踐運用中呈示新的形態內容,體現音樂的豐富內涵、以音符為載體表達創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憶,記錄時間,推動時空的前行。在視唱練耳課堂中的具體運用,其內容大多為節奏、旋律的即興創編。
1.節奏的即興創編
在創編前,創作者腦海中已儲存了許多相應的節奏符號、細小的節奏單元,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想法的重組、構建,表達一種新的思維方式,述說內心的想法。即興,是在無準備而進行的一種思維表達,而此刻的“無準備”是即時性的,代表此刻而非以往。“即興”是在以往知識結構積累的基礎上再現、再認,是對“創編”的另一種詮釋。所以,可以說“即興”和“創編”都是實踐運用,只不過“即興”是時間的概念,而“創編”是實踐的過程。
在教學中,列舉不同節奏型在不同節拍、速度、力度的演繹下的性格特定,有助于讓學生牢固掌握其實質內涵,有利于即興創編的有效運用。如常見的附點節奏,在2/4拍中有典型進行曲的特點,而在3/4拍后兩拍中,有更多的薩拉班德的節奏內涵;前八后十六的節奏型,在速度較慢、旋律上行時同樣帶有抒情性,然而在速度較快的作品中,帶有行進的步伐或形象再現萬馬奔騰的場景。
2.旋律的即興創編
其實,在音樂要素中,節奏的出現應該更早于旋律的誕生。節奏可單獨存在,而旋律則又依附于節奏。廣義的節奏在遠古祖先的勞作只中就存在,而當今的非洲鼓、印度鼓也是節奏樂器的典范。節奏之余旋律,猶如歌詞至于樂譜般。
在教學中,旋律的即興創編更為復雜而多樣,要求創編者有更寬廣的胸懷、更博學的知識認知,需要我們再現的不僅僅是即時的情緒,更多的是龐大知識結構的實踐。最簡單的分步驟進行的旋律創編:給出節奏,要求用主和弦的級進進行創編、用屬和弦的跳進進行創編;給出音符,不限節奏的上行進行;給出節奏,進行二聲部的旋律創編等,都是在已有知識技能基礎上的新樣式、再發揮,所以,在即興創編前,不是出新,而是固本。
知識經驗是后人學習的捷徑,是自我總結歸納的途徑。即興創編,作為一種中介,較好地銜接了這種路徑的進行:再現知識經驗——即興創編——創造新思維,理論在此刻得以實踐,知識在此刻得以運用,思想在此刻得到綻放。
(二)即興創編過程化實踐
即興創編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內容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實踐運用,有利無弊、勢在必行,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效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可以讓教師體現其主導地位與多元教學,提高課題質量,促進人的培養。
1.把課堂還給學生
在節奏創編中,教師通過復習來鞏固學生的知識把握:總結已掌握的節奏型,二八節奏、附點、八十六、十六八等簡單的節奏,讓學生自己創編不同拍號的八小節節奏。音符是簡單而有限的,但不同的學生通過不同的排列組合即興創編的節奏卻是不一樣的,體現出不同的風格特點及地域風情,暢游在音樂文化的流域中,引導對美的欲望聯想,享受不同音樂文化的美,體驗即興創編的過程、碩果,讓學生放飛思想,還原自由思維。
2.即興創編在課堂中的實踐運用
旋律即興創編的過程,是經驗、經歷、思想、知識的物化、具象化、音樂形象化,需要平時知識的積淀和扎實的專業基本功。當然,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即興創編是片段式的,沒有復雜或者長的結構,大多為一個單樂段或一個樂句。在創作中,按照要求進行幾個小節或一個小節內幾拍的即興創編,所以,對大多數學生來講沒有太大的技術難題。
以上兩例中,第一例為3/8拍,B自然大調,節奏、和弦已標注清楚,要求學生用主和弦和屬和弦分解的方式將空白部分進行即興創編;第二例為2/4拍,G自然大調,要求學生根據第一句即興(唱出)創編第二句,第二句節奏要和第一句完全一樣,開始第一小節可以采用第一節第一小節,但最后終止處需有結束的收束感。
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根據學生的程度要求學生即興創編二聲部旋律,結合學生的和聲知識,要求學生創編四聲部的作品等;每一次的創編作品,教師都應盡可能地選擇幾份有代表性的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分析點評。分析教程中多聲部經典作品:旋律走向、音程協和性、和弦的選擇、風格的把握等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實踐借鑒于自己的創作中,讓學生在思考中學習,在學習中進步,在即興創編中感受音樂、體驗音樂、表現創作音樂。
即興創編不僅僅是課堂教學內容的一部分,更讓學生在創編中綜合運用各學科的知識技能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啟發、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提升文化內涵,做一個有文化自信的人。
三、即興創編的成果實踐運用
每份認真創作的作品,都是其獨特的音樂理解及個體文化修養體驗的濃縮展示,能窺見其對當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及運用情況,對其也是一次專業知識能力的檢測,所以,老師應尊重、重視每一份認真完成的作品。
(一)視唱即興創編的作品
在課堂中,把學生即興創編的作品與視唱練耳教學內容結合起來,是一次新的嘗試,是對教學內容的一次外延及補充。
通過視唱作品,讓同學們分析其成果,感受來自身邊同學對音樂的認知,在視唱中找出難點,通過鞏固練習基礎、化解問題。
1.正視作品中音程大跳導致難以解決的音準問題
先分析,找出問題癥結,如是七度的大跳,何嘗不可以用分解七和弦的方式進行解決?當然在視唱此分解和弦的同時,要注意視唱中三和弦的分配、語音音節的有意停頓。以下圖為例:
在視唱C-bB音時,由于跳度較大,常常用視唱、構唱大小七和弦的方式來進行。在視唱中,可以采用兩種方式:大三和弦五音上加一小三度,視唱到五音時作一小小的停頓,預先構建小三度音程,再唱bB音,這樣視唱可讓學生假象體驗到是在唱G-bB小三度音程,從而較為容易掌握;也可先嘗C音,然后以E向上視唱、構唱一個小三和弦,當然,往往感覺第一種更簡捷。
2.尊重即興創編原創,注意視唱中音樂術語的表達及對比
在視唱過程中,先和原創同學交流其創編意圖,請其視唱,感知其表達的音樂語境,然后引導學生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去演繹該作品,體驗帶來的不同風格,展示在不同速度、力度下表現的多元音樂個性;同時聆聽代表性的作品,譬如在此試聽勃拉姆斯的《匈牙利五號》作品,感受、體驗其速度、力度的變化帶來的音樂形象,聆聽貝多芬第五交《命運》前面幾個小節的力度變化等,讓學生重視視唱作品中的音樂術語,重視音樂術語的表現。
(二)聽記即興創編的作品
學生來自全國各地,不同地域文化熏陶下的學生對當地民間音樂有清晰的感知,讓其即興創編,常常會帶有其多年生活環境中的文化印記,同時對視唱練耳教學內容補充有所裨益、無可厚非。
對于創編較好的作品,選擇其成為課堂聽記內容,對學生而言是一種認可,對教學內容而言是不可多得的補充。在個性特色板塊自由即興創編時,就民族音樂而言,特別是區域音樂文化獨特、典型的作品,更應該珍惜。譬如蒙古、新疆、廣州的學生,他們創編的作品也許帶有故鄉地域的文化色彩,如有,一定給予充分肯定;如帶有川劇、京劇、昆曲等戲曲特點的作品,一定大加發揚,讓學生聽記以加深印象。
通過聽記學生即興創編的作品,激發學生的創編熱情,改變教學范式,推進課堂教學改革,通過參與、啟發、討論,構建師生共生發展的課程學習共同體。在互動與討論中將價值教育內容、創新學習范式傳遞給學生。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傳承音樂文化經典、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的重要內容,順應當下的時代發展。
(三)評價體系的完善
任何一種教學形式的漸進,都應該有相應完善的評價方式。把即興創編運用于視唱練耳教學中,在學生該課程的成績評定中也應有所體現。
在每次上課不定時的即興練習中,抽樣作品進行分析評價,凡是用于視唱、聽記的作品,在平時成績中應有所體現;每學期積累相應數量的優學作品進行視唱練耳課程音樂會的展示;寒暑假學生回家,布置給學生作業,讓他們田野收集有特色的音樂素材,將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課堂中運用;凡學生自己創編的作品發表于公開刊物,作為成果給予肯定等。
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積極創設環境,為學生提供即興創編的機會,同時注重課程課堂的有效性,優化教學方式,在學生“看得見”的學習中成長,通過較為完善的評價體系給予肯定。
四、結語
任何一種教學內容的增進都是漸進的,任何一種教學方式的改革都是階段性的。把即興創編運用實踐于視唱練耳教學,不僅僅是教學內容的增加,更有利于教學范式的遷移、提高課堂效率、增強學生主動性、培養學生創新的思維方式,以不斷接近學習的本質。當然,在創編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尤為重要,體現了教師的價值趨向及教學理念。
即興創編的成果耀人眼目,但這學習、鍛煉的過程更值得堅持。成績是微不足道的,過程是漫長的,而培養的這種習慣、精神是無形的財富,對學習音樂、以音樂為職業的人來說是一種思維方式,有利于其專業的縱深發展。
把即興創編運用實踐于視唱練耳教學中是增強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發展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以視唱練耳課堂為支點,以“即興創編”為原動力,撬開思維、托起理想、服務社會,培養健康、積極、自信的音樂文化人。
參考文獻:
[1]郭小利.多中國傳統音樂即興創作教育的三維模式[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0(04).
[2]林宇心.1811年以前歐洲音樂即興創作的歷史變遷及其緣由與意義[D].廣州:星海音樂學院,2019年.
[3]羅伯特·歐特曼.趙易山譯名曲主題視唱練耳[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20.
[4]陳新鳳,施冰青.中國民族器樂即興演奏的思維方式與特征[J].帕納索斯音樂部落,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