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金屬鏨刻工藝屬于雕刻工藝的一種,民間又稱“金作”、“金活”,作為我國傳統手工技法之一,迄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古代工匠吸收了西域及中亞等少數民族的技法優點使工藝日臻成熟,尤其是皇家鏨刻技藝最為精湛,當時宮廷造辦處成立專門的“金作”,為皇帝制作的御用之器,堪稱鬼斧神工。本文就當前傳統金屬鏨刻工藝的現狀提出一些思考建議,努力使這門古老技藝在當今社會得到傳承保護和發展。
關鍵詞:傳統鏨刻;現狀;傳承;發展
鏨刻工藝是傳統細金工藝,民間又稱“金作”、“金活”,在我國很早就有南派北派之分,宮廷民間之別。建國后,逐漸形成以北京為代表的延續宮廷皇家技藝傳統的北派,和以南京、上海為代表的繼承傳統銀樓工藝的南派。同時,以云、貴為代表的白、苗、藏、畬、蒙、回等少數民族的民間傳統金屬工藝也逐漸被更多的人所熟悉。
鏨刻工藝應用廣泛,并且成為其他傳統金屬工藝制作的基礎技藝。可以獨立運用,也可以和其他技藝配合運用。以鏨刻為主要特征的傳世作品,主要有:皇家禮器(如清宮金甌永固杯),宮廷陳設實用器(清宮保存了大量的金銀碗、杯、盤、碟),傳統首飾(銀鎖、項圈、手鐲等),文房器具(墨盒、鎮紙、及書房雅玩等),香爐香具(以宣德爐最為著名),茶、酒、炊、食器(火鍋、臉盆、茶、酒器具等),陳設器具(爐、瓶、最為常見)。晚清民國以后受西方影響,出現了銀銅浮雕壁畫、裝飾畫、雕塑以及咖啡、奶茶器具等,我國鏨刻金屬工藝品十八世紀中后期大量出口西洋。金屬鏨刻文物,在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傳統鏨刻工藝的主要技法和特征
金屬鏨刻工藝主要分為平面的片活和立體的圓活,包含鍛造、錘碟、鏨刻、整形、焊接、壓亮、鍍金等30多套工序。僅就鏨刻工序而言,完成一件作品需要150多種不同的鏨子施以勾、落、串、點、臺、壓、采、絲等十多種工藝技法。操作者需要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既要有繪畫、雕塑的基礎,又要掌握鉗工、鍛工、板金、鑄造、焊接等多種技術,對傳統文化還要有一定的理解和鑒賞能力。鏨雕技藝非經長期刻苦的學習和鉆研而不能很好地掌握,故學此藝者不多,有成就的更是鳳毛麟角。
二、現在傳統鏨刻工藝傳承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國內一些工藝美術院校開設了傳統金屬工藝課程,老師教授學生也多是理論和設計方面的知識。從理論上,了解我們傳統工藝的特質,發現傳統工藝的優點并努力去研究和探討,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大多數院校實操老師缺乏實際手工操作的經歷和技術,也就較少帶動學生動手操作。手工技藝是需要長期的實操鍛煉的,缺少動手操作,技藝是上不去的,這就是當今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差,創作理想的作品困難的主要原因。
歷史上民間鏨刻工藝的傳承,多是在手工作坊中以師徒制、口傳心授、手把手教的方式進行的,沒有有關該工藝的教材和專著,沒有統一的組織管理制度和有計劃的人才培養渠道,因而很難形成一支穩定的專業隊伍,藝人在技藝和生產經營上非常保守,藝人與藝人之間、作坊與作坊之間彼此封閉,各自創作,各自生產。同時,傳統的金屬鏨刻工藝基本保持了純手工技藝的特點,工藝和技法繁復,工序多、難度高,勞動強度大,因此容易出現生產效率低、產品價格高、創作單位規模小、用工難甚至后繼無人的局面。到目前為止,以傳統鏨刻技藝為主的生產廠家基本是以作坊形式出現,具有一定生產能力、員工達到100人以上的廠家幾乎沒有。加之有些匠師欲傳無人,或是思想保守不愿傳人等緣故,至今能夠全面而熟練掌握這門技藝的人日漸減少,很難形成一支穩定的專業鏨刻隊伍,此項民族文化遺產正處于衰退的狀況,工藝傳承面臨困境。
三、鏨刻工藝品的市場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建筑、裝飾、宗教等方面對文化藝術的追求,傳統鏨刻工藝又開始進入新的發展歷程,金屬工藝品市場需求達到有史以來的高點,內需很大。現在,人們生活富裕了,對金屬工藝品的需求更與日俱增。傳統工藝品的生產方式也發生很大的變化。隨著現代機器生產方式的引進,工業發達地區出現了一大批以電腦雕刻、模具沖壓、翻砂鑄造、電解鑄造等現代化方式進行生產的廠家。通過機器設備模擬傳統手工鏨雕的工藝,效率很高,產量巨大,成本很低。但是,與傳統手工作品相比,機器加工的產品不可避免會出現設計粗糙、工藝拙劣、容易復制等缺點,也會形成因產品雷同化、市場同質化而導致惡性價格競爭。我們在市場上看到良莠不分、粗制濫造的金屬工藝產品很多。給人感覺是傳統金屬工藝美術品還在制作,但已經沒有了傳統的工藝精髓,沒有了創新,沒有手工藝特征。
四、鏨刻技藝的傳承發展
筆者認為,能夠解決問題的根本在于各層次的認同。首先,要打破對手工藝的社會偏見,手工藝與文化是一脈相承的,金屬鏨刻同樣反映了文化與時代的發展,這種古老技藝應該得到社會的尊重;其次,要培養高素質人才,能使手藝煥發新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創新,匠人要具備創新能力,他們對傳統題材及表現手法頗為熟練,但欠缺變化與創新能力,因此必須要加強學習、開拓眼界;社會相關部門要加強對手工藝人員的培訓,搭建交流研討平臺,手工藝人各有所長,或表現在技能技巧上,或表現在處理手法上,要增加交流研討,從思維碰撞中催生創意,傳統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必須在創新的模式下才能找到出路;生產創作單位要提升工藝的文化含量,設計出符合現代審美和使用功能的產品,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利用現代科技提升傳統工藝中的科技含量,保留傳統鏨刻工藝的精髓,增強品牌意識,生產出滿足大眾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產品。
筆者認為,金屬鏨刻入選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不代表鏨刻這門老手藝從此就有了新生的活力,事實上,如果沒有很好的保護和宣傳,沒有適應時代的創新,傳承就沒有生命力。相關職能部門對于傳統技藝的保護傳承必須給予大力的支持和幫助,比如,可以從圖書影像資料上進行完善修補,編寫系統的工藝類教材,加大金屬鏨刻工藝文化的宣傳力度,探索企業與高校聯合開發新模式,建立良好的社會傳承體系。其實,不少金屬鏨刻工藝品生產經營的企業是希望得到高校創新研發力量支持的,如果能夠做到生產與研發同步發展,那是非常有利于金屬鏨刻工藝發展的。
作者簡介:黃俊軍(1968.3),男,漢,江西省貴溪市,大專(函授本科),高級工藝美術師,研究方向工藝美術。人社部“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江西省“贛鄱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