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從文
摘要:繪畫藝術作為人類藝術中最為常見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下,產(chǎn)生出了豐富多元的繪畫形式。以中西方繪畫為例,可以發(fā)現(xiàn)來自于中西方的繪畫作品,呈現(xiàn)出了截然不同的風格和表現(xiàn)形式, 但由于人類對于藝術的表現(xiàn)在思維上也會有著一定的相同點,所以也能在中西方繪畫作品中看到兩者在本質上的相通性。
關鍵詞:繪畫藝術;共性;表現(xiàn)形式;對比
一、中西方繪畫的對比
1.寫意與求真
從繪畫目的上,中國繪畫就和西方繪畫有較大差異,中國繪畫的多數(shù)作品并不會給人十分寫實的感覺,在具體事物的塑造上也不會追求絕對的逼真,還原事物原本面貌,而是對整體形象進行簡化并強化突出特征,概括所描繪事物的形態(tài),點到為止即可。有些繪畫作品中的事物甚至需要仔細辨認,但是其最突出的外形特征,已經(jīng)被高度概括提取了出來,營造出一種不追求完全真實的意境美。
中國繪畫中的大多作品都是這樣,比如元代王冕的《墨梅圖》、清代汪士慎的《梅花圖》等,其他以植物花卉為題材的繪畫作品,和真實的事物在形態(tài)上都有一定的差距。西方繪畫則是追求塑造的逼真和畫面美感,西方的人物肖像畫會追求將人物塑造地栩栩如生,并進行一定的美化,靜物畫會追求表現(xiàn)出事物質感和還原其原貌,將寫實做到極致。例如達芬奇筆下《蒙娜麗莎》活靈活現(xiàn)的微笑,以及拉斐爾筆下充滿母性與人性的各種圣母形象,都是西方繪畫注重“寫實”的表現(xiàn)。
2.扁平與立體
中西方繪畫在給人的觀感上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格,原因是兩者在表現(xiàn)手法上選擇了不同的方式。中國繪畫以毛筆為繪制工具,畫面的塑造多以線和點來完成,這樣的技法繪制出來的形象是扁平化的,再配合著畫面上大面積的留白或者淡化過的背景,會就使畫面呈現(xiàn)出更強平面感和形式感。
在西方繪畫中,畫家們本身就更加注重現(xiàn)實的還原和真實的表達,使用扁平的油畫筆作畫,他們在繪畫中的塑造是對體塊的表現(xiàn),這樣的塑造是立體化的。在文藝復興之后,西方畫家們也把透視法廣泛地應用到了繪畫當中,認真地觀察光與物體之間的變化,研究物體本身的結構和體積的表達,使得西方繪畫作品中的空間感和體積感非常強烈,在二維平面上成功地塑造出了立體的形象。
3.含蓄與直接
中西方繪畫作品中表達思想感情的調性,也有明顯的差異性。中國繪畫表達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十分內斂,會借助各種各樣的意象來間接表達。首先,許多現(xiàn)實中的客觀存在會成為意象,比如各種各樣的自然風物,這些自然風物會被賦予許多美好的寓意和內涵,從而形成 意。有了這些意象,畫家就可以借助著自然之中的客觀存在,來將自己的內心投射出來。比如君子的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像極了蓮花之出淤泥而不染;不為外界險惡勢力所折辱的人,正如寒風飄雪中的梅花一般;悠然淡泊名利的隱逸之士,大都和不與百花爭艷的菊花相聯(lián)系;梅蘭竹菊成了君子間欣賞彼此,或者表示自我價值觀的最好載體。
這種內斂的表現(xiàn)方法,與中國文人本身的極富有深度的內心相適宜。中國繪畫對于運筆握筆都極為講究心靜,因為每一筆的宛轉變化都飽含玄機和情感。繪畫的過程是在追求人筆合一,追求“我即為線,線即為我”。比如工筆18描,從技法上都有如此的講究,使整幅繪畫的完成過程中至始至終都要有一種心境自在心中。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中國畫往往不需要過多的描繪就營造出一片廣袤孤寂,充滿哲學的場景來。馬江的《寒江獨釣圖》,畫面使用了大量的留白,并用寥寥幾筆的水波紋,就營造出一片煙波浩渺的江面。中國繪畫涵蓋的感情類型極廣,有對自我意識的表達,對氣節(jié)的追求,對他人的褒獎等,但都以含蓄而內斂的形式表達,成為了中國繪畫中獨特的思維模式,使畫面具備更深層次的審美價值。
相比之下,西方繪畫的情感表達就顯得更加直接,文藝復興之后,人將目光更多的集中于自己和自己的欲望,更加關注自我,“以人為中心”成為畫家們主要思想。作為反映人類內心的藝術,就轉向了更加寫實。繪畫的對象,觀察視角和手法都發(fā)生了轉變。繪畫走向描繪人,神的形象也更為接近人類本身,繪畫的題材也不再是純粹地為宗教服務,轉向對人類的生活和精神思考,人體美和情緒都成了創(chuàng)造的極佳題材,此時西方繪畫在表達上會比較的直接,著重對人物和肉體進行刻畫。而且,在相當一段時間內,西方繪畫發(fā)揮了記錄重大場景的功能,比如大衛(wèi)創(chuàng)作的《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就在當時對拿破侖起到了很好的美化作用,以及相當數(shù)量的皇室肖像畫也是為了起到這樣的作用。所以,西方許多的繪畫作品,算是一種具備功能性的商品,具有一定的直接目的性,而不會過多地反映畫家本身的思想和情感。當然西方繪畫中不乏意蘊深刻,含義非常隱晦復雜的卓越作品,但就總體的題材和表達方式上來看,比中國繪畫更為直接。
二、中西方繪畫的共性
1.表達情感
繪畫藝術借助對客觀事物的描摹和刻畫,不單是為了以另一種形式還原事物的原貌,也是為了通過事物的形象來表達畫家自身的思想情感,這在中西方的繪畫作品中都有所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畫家借助線條和墨點,使得繪畫作品基于客觀對象而又超脫于客觀對象,擺脫束縛,將意寓與情趣表達出來。翻白眼的怪誕花鳥,上寬下窄拜訪隨意的石竹,灑脫抽象的梅蘭竹菊,在八大山人的畫中,情感的表現(xiàn)在畫面中成為了一種超脫形體的存在。而西方畫家憑借著精準的透視和細致的塑造,不但可以將街頭場景還原出來,也可以把肖像畫中的人物的個性都顯露出來。維拉斯凱茲刻畫出來的教皇,眉目中所透露出的勢利和奸猾,也成為繪畫作品的一種表達,暗含著畫家本身情感和態(tài)度。
2. 追求藝術的真實
中西方的繪畫作品在表現(xiàn)形式上有明顯差異,但從本質上都可以理解為追求藝術的真實。藝術的真實,是人對客觀事物進行加工改造后呈現(xiàn)出來的內容,會形成新的形象并留在人的認知中。藝術所追求的真實和客觀事物是有差距的,它經(jīng)過了人的主觀處理,是為了更加貼合人對事物的認知和情感。徐悲鴻所畫的駿馬和熱里柯繪制的《愛普松的賽馬》,是中西方繪畫中極具代表性的馬的形象,但這些馬的姿勢都和真實的馬有所區(qū)別,但都能很好的讓觀者產(chǎn)生共鳴,和人們自身印象中的馬的形象產(chǎn)生重合,這樣的形象在藝術上就是真實的。非常夸張的卡通形象,也在真實生活中不存在,但其塑造出來的形象,確實也真實地存在于人們的認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