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許帆婷 葉迎春

上世紀30年代,戰火紛飛、國力貧弱。1934年,范旭東、侯德榜在揚子江畔創建永利铔廠,3年后,第一包紅三角牌肥田粉走下生產線,開中國化肥工業的先河。
1953年,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頒發新中國第一張發明證書,發明人叫侯德榜,項目是“侯氏堿法”,這項技術打破了國外純堿技術的壟斷。更讓人感動的是,侯德榜將這項經過3000多次實驗才摸索出來的專利,免費提供給全世界。
新中國成立后,永利铔廠的技術、工藝、裝備推廣到全國上千家企業。毛主席為范旭東題寫“工業先導、功在中華”;周總理會見侯德榜時稱贊“永利是一個技術簍子”。南京永利铔廠便是南化公司的前身,民族化工從這里起步。
1951年,面對國家催化劑急缺,永利铔廠緊急攻關,產出第一包催化劑。56年后,2007年,面對國家綠色發展需求,南化公司提前布局,建設二氧化碳捕集和資源化利用重點實驗室,研發投用5萬噸CCUS裝置。
1956年,永利铔廠產出第一套高壓裝置,為我國生產大型高壓容器打下基礎。65年后,2021年,南化公司承制的千噸級環氧乙烷反應器落戶鎮海煉化、古雷石化,為國家級石化基地建設注入“硬實力”。
從第一包化肥,到第一包催化劑、第一套高壓容器等,有30多項國內第一在南化公司誕生。87年來,南化公司歷經戰火洗禮、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轉型升級發展等重大歷史階段,翻開了中國現代化學工業發展的重要篇章,見證了祖國不斷向前的歷史征程。
南化公司紅色教育基地是第二批國家工業遺產,是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共有工業遺產32項,主要有廠史陳列館、毛主席寶像、硝酸塔等工業文物;是中國化工先驅踐行實業報國精神和探索實踐以“四大信條”凝聚人心發展事業的縮影。

廠史陳列館占地面積800平方米。改擴建于2014年,主要分為序廳和根、魂、脈、范四個主展廳。整個場館以范旭東先生“報國為民,發展實業”精神為主線,同時體現南化特色。其中,根廳展示的是南化公司前身永利铔廠籌辦、獲得解放、成為國內首家公私合營的大企業的歷史;魂廳展出的是南化公司的企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所取得的豐碩成果;脈廳展示的是成功研制中國第一臺多層包扎式高壓容器為代表的艱苦創業、守正創新之脈;范廳展出的是以范旭東先生和侯德榜先生為典范的風華人物史跡。
毛主席塑像位于南化公司無機區西廠門內,落成于1969年4月25日。基座加塑像總高12.26米。塑像由南化公司員工創作完成,整座塑像高大豐滿、莊嚴肅穆,已成為重要的紅色教育基地。


硝酸塔,坐落于南化公司廠區的國家工業遺產。1937年,永利铔廠生產出合格的硫酸、液氨,并于2月5日生產出中國第一包化肥硫酸铔,同時硝酸裝置建成投產。硝酸吸引了日寇的目光,謀求與范旭東合作,但范旭東堅決表示“寧舉喪,不受奠儀”,激怒日寇,先后三次投炸彈87枚,炸毀并占領永利铔廠。1942年,日寇將整套的硝酸設備劫往日本。1947年,侯德榜親赴日本,索回整套硝酸裝置,一直運行到2011年4月退出歷史舞臺。
今年以來,大中小學生、社區居民、地方政府部門等組織參觀南化公司紅色教育基地共101場次、2939人次。
南化公司副總工程師江洋洋:南化公司入選首批中國石化“十大紅色教育基地”,讓每一個南化人倍感自豪。每次走進廠史館,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先輩們歷盡艱辛,初心未改,實業報國,生產出中國第一包化肥、研制中國第一臺高壓容器,取得35項中國化工之最。述往思來,向史而新,作為新一代南化人,我們定將不負先輩之志向,牢記實業報國之初心,立足崗位,艱苦奮斗,在新時代征程中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姿態迎接更多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