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許帆婷 趙書萱

北京西南的古燕山山脈,承載著華夏文明之火的起源。1967年冬的一個清晨,來自五湖四海的一萬多名熱血兒女,浩浩蕩蕩地走進這片沃土,積極響應毛主席“看來發展石油工業,還得革命加拼命”的號召,打響了一場戰天斗地的大會戰。
為了國家需要,1969年,東方紅煉油廠建成投產,首都北京從此有了自己的石油工業。長安街上的汽車用上了汽油、翱翔祖國藍天的飛機用上了航空煤油,四合院里的百姓用上了清潔的液化氣。
70年代,經毛主席和周總理批準,首套從國外引進的30 萬噸/年乙烯裝置在燕山石化建成投產,我國現代石化工業自此起航。
50多年來,燕山石化始終聽黨話、跟黨走,從30萬噸/年乙烯樹豐碑,到內涵發展鑄典范,從清潔油品踐承諾,到熔噴布建設勇擔當,一代代石化人,傳承為黨分憂、為國盡責、為民奉獻的紅色基因,將“愛我中華、振興石化”的初心踐行到底。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面對疫情之下防護物資緊缺、口罩一罩難求的嚴峻形勢,根據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國石化黨組部署,燕山石化緊急啟動熔噴無紡布項目建設,以“為了口罩,我們拼了”的豪情,以“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壯志,打破行業常規,突破思維定式,12天建成熔噴布生產線。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實現兩期工程全面竣工,完成了使命擔當,創造了燕化速度,締造了石化傳奇。4條熔噴布生產線順利投產,可每天生產12噸熔噴布,助力增產1200萬片醫用平面口罩;同步攻克氫調法新技術,填補國內空白,為國家實現口罩核心材料產能突破貢獻燕化力量。
關鍵技術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創新引領始終是中國石化作為央企的擔當。燕山石化80年代首次實現石化技術出口,90年代率先實施乙烯改擴建,新世紀引領清潔油品升級,新時代進軍氫能服務“雙碳”,創造了30多個“新中國第一”,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力量。
傳承“為黨分憂、為國盡責、為民奉獻”的紅色基因,燕山石化以企業發展與國家發展同向同行為主線,以公司展覽館為中心,構建創業史、改革史、傳承史、綠色發展史四大教育基地,打造燕山石化“一館四史”紅色教育基地,教育引導廣大干部員工傳承石油精神、弘揚石化傳統,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做出積極貢獻。
燕山石化的發展歷程就是一部勇立潮頭、迎難而上的奮斗史。燕山石化紅色教育基地主要包括公司展覽館、熔噴布教育基地、牛口峪濕地公園、四大創新基地四個部分。
燕山石化公司展覽館以企業50年的發展歷程為脈絡,以“輝煌五十年、奮進新時代”為主題,多元化展現了燕山石化在籌創初建、發展壯大、完善配套、重組改制、科學發展、提質升級等六大發展時期所做出的艱辛探索與取得的建設成就,從開山劈石建煉廠、30萬噸乙烯樹豐碑,到內涵發展鑄典范、技術改造促升級,再到千萬噸煉油踐承諾、創新驅動啟征程,全景式展現了一代又一代燕山石化人在黨中央、國務院、北京市委市政府、中國石化黨組的堅強領導下,在燕山這片3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奏響的一曲曲凱歌,鑄就的一座座豐碑。


熔噴布教育基地以熔噴布生產線建設為主軸,于熔噴布裝置特設“為了口罩,我們拼了”熔噴布項目建設圖片展,通過“宣戰”“奮戰”“鏖戰”等主題,生動展示燕山石化人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時刻,義無反顧的身影和奮力拼搏的姿態。
牛口峪濕地公園是北京市生態環保教育基地、北京市生態環境教育基地,每年都會有上千名攝影愛好者慕名而來拍攝各種鳥類,成為北京新晉“網紅打卡地”。1992年,燕山石化污水處理廠的微縮動態模型,亮相里約熱內盧世界環境大會;2005年,燕山石化建成國內第一套采用超濾反滲透技術的大型污水回用裝置,出水指標優于純凈水,被用于動力鍋爐的補水和循環水,真正實現了水資源的循環利用。2015年,采用國際先進治理工藝,完成污水處理提標升級改造工程,“十三五”期間,外排水COD平均濃度降至18.24毫克/升,堪稱行業最好、世界領先;2017年,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采用國際流行的“天然處理濕地”設計理念,在北京市率先實踐“達標排放的工業污水處理+濕地自然生態修復系統”的生態型工業污水綜合凈化方案,建成全國工業區內首個人工濕地牛口峪濕地公園,并亮相瑞典“世界水周”。



燕山石化檢驗計量中心分析四站郭巍:
傾聽著從開山劈石建廠到12天建成一條熔噴布生產線的偉大事跡,我感受到一代代石化人為黨分憂、為國盡責、為民奉獻的精神力量。過去的故事催人奮進,未來的事業需要我們石化青年人繼續努力。作為一名新入職的石化員工,我感到自己生逢其時,肩負重任。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將不懈努力,愛崗盡責,投身到為祖國獻石油的偉大事業中去,在燕山石化這片熱土上,不斷續寫前輩們的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