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向英
【摘要】課堂生態是教學環境與教學系統這一“群落”相互作用的統一體。教師、學生、課程三要素構成了課堂生態的主體結構。為了更好地實施農村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筆者對農村小學語文課堂生態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并針對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創新教學模式,開展課堂教學改革,發揮優勢促課堂改革深度發展,進行“愛種子”模式教學實驗。
【關鍵詞】課堂生態;“愛種子”教學模式;新型的師生關系;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課堂是客觀存的社會生態系統。我們從課堂生態學的角度對小學語文課堂生態加以分析,發現農村小學語文課堂生態現狀存在教師的教學理念陳舊、教學設備配套落后、教師成為語文課堂的主體、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等問題。因此,針對相關問題實施“愛種子”教學模式的語文教學改革,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進一步改變農村小學語文課堂生態。
一、農村小學語文課堂生態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普遍存在結構不均衡
農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水平不高,雖然教師培訓比較到位,但是作用有限,導致教師教育觀念仍然比較滯后、教師整體素質不高、平均年齡偏大等問題。教師教育能力不強、創新意識不強,影響著農村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
(二)部分農村小學生缺乏家庭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前提,是學校教育的良好保障。但是,目前很多的農村小學生缺乏家庭教育。有些學生因家庭結構的變異或家長自身的不良習慣,而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此外,農村留守兒童“隔代親,隔代教育”的現象很普遍,導致了農村小學生在家缺乏家長的指導和監督。也因此,學生在課堂上非常依賴教師,不愛動腦筋,被動地跟著教師的節奏和步伐,被動地參與學習。
(三)農村小學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落后
部分農村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理念沒有更新,陳舊落后,在課堂教學中較少使用信息技術教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還是“一本書、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教師與學生的課堂交流互動較少,學生只是在課堂上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的語文知識,學生沒有發揮自己的學習主體地位。
根據農村小學語文課堂生態現狀和存在問題,我們認為,有必要對農村小學的語文課堂生態進行改革,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改變現有的“教與學”模式。
二、實驗“愛種子”教學模式,改變農村小學語文課堂生態
(一)開展實驗“愛種子”教學模式
開展課堂革命,就需要創新教學模式。教育部陳寶生部長提出,課堂革命是一場靈魂的革命,一場觀念的革命,一場技術的革命和行為的革命。并指出這場革命是顛覆性的。課堂革命的關鍵是創建新的教學模式,“愛種子”教學模式是在課堂上開展“互聯網+”教育的新模式,其能夠使教育共享,流程再造與重塑,互動、即時評價和跨界融合。教育變革是當今世界發展趨勢,“因人施教,以學定教”成為可能,個性化教學成為自然。教師充分發揮“愛種子”平臺功能,對學生學習全程采集反饋信息,形成學生數字自畫像。以數據指導教學,變革教學理念和方法。用優質數字化資源提升效率,針對暴露問題精準教學,建立學習共同體,開展互學互評,解決個性化和差異化問題,圍繞學與教共性問題開展精準教研,并基于數據開展教研融合教學。
以我校語文教師為例,全體語文教師積極地深入學習“愛種子”三環四得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理解“自主學習、互動探究、主題拓展”三個“學與教”環節,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學得、習得、教得和評得”的能力,使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讓教師逐漸把“愛種子”新教學模式的“三環四得”新理念轉化成自己的教學實踐和自覺的教學行為。組織教師們學習使用“愛種子”教學平臺,實現課堂教學改革。教師從開始的“點點用”,到現在的根據教學內容優化教學設計的“改改用”,讓教師們越來越認識到,“互聯網+”課堂教學改革對提升義務教育質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愛種子”模式的實驗不但可以提高教師信息技術的操作能力,還可以充分讓教師利用網上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二)構建“愛種子”教學模式的新型師生關系
“愛種子”模式要求教師轉變思維、轉變角色,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轉變思維,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形成終生學習能力。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本,學為中心,為學設教,以學施教,以學創教,培養創新型人才,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要實現平等民主。如,教師在教統編版二年級上冊古詩《望廬山瀑布》時,向學生提問:“同學們,這首古詩怎么讀呢?誰來教老師讀讀呢?”教師這一問,馬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他們會馬上讀這首古詩,遇到不會讀的字則對照書上拼音認認真真地拼讀起來。他們都想爭當教師的“小老師”。學生讀準詩句后,教師又問:“讀了這首古詩,你知道了什么?”有的學生說:“想知道‘香爐、銀河是什么意思。”有的學生說:“不知道‘瀑布是什么樣子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與學生間進行了交流,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交流,這讓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明白了這首古詩的意思。這個課堂教學過程有效地體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民主。教師改變了傳統課堂“教”與“授”的形式。此外,教師還要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他們不斷地討論、碰撞,讓他們質疑問難、大膽提問、敢于發言、樂于表達,從而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三)學習“愛種子”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1.“愛種子”教學模式引領學生思維轉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
“愛種子”教學模式使我們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學生要有明確的自主學習任務,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指導。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自主提出問題,并在文中尋找答案。如,教學統編版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一文時,教師運用“愛種子”平臺資源,先讓學生觀看《草船借箭》的視頻,然后,教師再提出疑問:“為什么人們認為《三國演義》是一本智慧和謀略之書?”從而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介紹故事發生的背景和人物,并讓學生了解三國形勢圖,然后讓學生說說學習這個故事的疑問和想法。學生們都踴躍地提出各種感興趣的問題。有的學生問:“我想知道誰用草船借箭?為什么借箭?怎樣借箭?”有的學生問:“我想知道故事里有哪些人物?他們是怎樣的人?”因此,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出重點語句進行品讀,讓學生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了解人物的特點,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通過學生設疑、解疑,讓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及時有目的性和指導性地進行檢查與評價,促進學生產生自主“要學”的內在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信。每次語文課上,舉手發言不再是學習優秀的學生的專利,學習待進生和后進生也信心十足地積極舉手爭著回答問題。學生學習的興趣得到提升,學習的積極性就會更高了,從而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