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志 馬國秋 吳金東 吳宗杰 盧城欽 胡嵐恩
【摘要】所謂科學,是關于自然、社會、思維的分科知識體系。而現行的科學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僅限于了解狀態,十分淺顯;到了初高中,則被簡單地概括為物理、化學、生物等理科學科,在升學壓力的影響下,這個階段的科學教育被厚厚的數理化課本與試卷覆蓋了它原有的意義。本文將結合陶行知的三大生活教育理論來談談當今的科學教育發展。
【關鍵詞】科學;教育;實踐;學校;創新
一、現行科學教育的弊病
1.不夠重視
先從基礎教育談起,在小學階段科學教育屬于了解范疇,不做硬性要求,沒有應試壓力,導致從學校到家長對科學教育的忽視。學校科學教學僅只局限于學校、教室并且以枯燥的形式照本宣科,生硬地教授知識。學生不僅難以理解還要死記硬背。這導致難以對科學提起興趣,扼殺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再到初中、高中,科學被化為物理、化學、生物三大學科,并從此時起,升學與這三大科目息息相關,學校和家長又因此對此非常重視,縱使如此,學校仍然是枯燥的傳授知識,刷題,刷題,再刷題,而家長則是給學生報起補習班。種種原因致使學生對科學興趣缺失,更有甚者產生厭惡。這種重視是畸形的、病態的。
2.缺乏資源
科學教育,重在實驗。需要以實驗為基礎,親身實踐感受科學的意義所在。因此,科學課如果沒有與之相配套的教具和學具——教學器材、儀器、設施,就無法達到教學目標。但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有些地區的學校缺乏相應的配套設施,就算想要給學生做實驗也有心無力。雖然有些學校設備資源充足,但為了追求升學率,要么僅是隨意地做幾次試驗,要么就是直接讓學生記住經典試驗的過程與數據。長此以往,養成學生迷信權威、主觀臆斷的不良習慣,缺乏科學素養。
3.沒有示范作用
部分學校,不重視科學方法,科學態度,注重學習的結果,僅要求學生熟知科學知識,而忽視實驗技能。面對書本上的知識,學生沒有切身的經歷,對知識感到陌生,對知識背后的科學現象感到模糊,難以想象。久而久之,學生缺乏創新動手能力,而現在恰恰最需要的便是創新的能力。
二、生活教育理論在科學教育中的實踐
1.從“生活即教育”理論看當今科學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陶行知提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自營, 生活所必須的教育。”這段話清楚地表明了生活與教育之間的關系, 生活決定教育, 教育也作用于生活, 只有將生活注入到教育的骨髓中, 教育才成為真正的教育。這當然也就包括科學教育。
陶行知認為,“生活”兩字不僅是人們通常狹義的理解, 而且包含了人每天遇到的事與人、與自然的關系, 包含了廣泛意義的生活實踐的意思。而科學作為一門自然學科,與我們的生活實際聯系十分緊密。科學是創造的科學,是實踐的科學。“創造的教育是以生活為教育, 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到教育。”科學的蓬勃發展需要不斷地進行實踐實驗。因此,科學教育應該與生活緊密聯系。
縱觀現在國內的科學教育,生活仿佛從中剝離開來,學校里只是“填鴨”式的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們。一些教師的教學資源只是教材和教學參考書, 就更不用說科學實驗教室了。在教學科學課時,很多實驗都是由教師口頭闡述,依靠學生自主記憶。個別教師認為做實驗浪費時間而且不考試沒必要這樣做。學生也因從小知識與實際分離,可能會學到一點支離破碎的科學知識,但卻不知道科學處理問題的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養成更是顯得脆弱,更不要說只是知識創新了。
現如今,培養創新意識在如今已變得尤為重要,而創新意識的培養又依賴于創新教育,需要教師去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單純只進行枯燥的知識傳授是不行的,要落實于生活實踐,才能幫助我們撞開那扇創新的大門。正如陶行知曾說:“教育不通過生活是沒有用的, 需要生活的教育, 用生活來教育, 為生活而教育。”
以幼兒教學為例。例如,在自然角中,教師結合季節組織幼兒進行種植活動,為每個幼兒準備花盆,提供大蒜讓幼兒自己種植,并標記好名字。在幼兒入園后,教師要讓他們先觀察自己種植的大蒜,并觀察其變化。之后,教師要指導幼兒澆水,并在科學活動中鼓勵幼兒發言,說一說自己種的大蒜有哪些變化,并介紹其外形與特征。在生活化情境下,幼兒親身感受了大蒜的成長過程,不僅培養了幼兒的觀察能力,也滲透了對幼兒熱愛動植物情感的培養。因此,教師要將生活中的科學利用起來,讓每個環節、每個角落和每個空間都與幼兒生活加強聯系,促使幼兒真正感受到科學就在自己的身邊。
2.從“社會即學校”理論看當今科學教育
陶行知認為,學校是以“青天為頂,大地為底,二十八宿為圍墻,人人都是學生,都是同學。不運用社會的力量,便是無能的教育;不了解社會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
首先,社會本身就是一所教育資源極其豐富的學校。我們不應該把學校的定義局限在一座小小的、筑起圍墻的、與世隔絕的房子里。古人所說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做法是極其荒謬且錯誤的。因為知識本就源于生活中人們的積累,而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知識便得以產生和傳播。這何嘗不是先秦時期孔子、墨子等圣賢傳道授業解惑的主要途徑?孔子周游列國,廣納弟子;墨子在鄉間市井授人“兼愛非攻”的思想。先人尚且如此懂得如何利用社會來教書育人,而到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繼續前進的今天,人們為何卻故步自封了呢?
反觀今天的教育現狀,家長們只狹隘地把學校看成是那三尺講臺,把教育和生活、學校和社會割裂開來;單一地認為學生的學習只需要待在那個擁擠的房間里就可以遍聞天下事了,完全把社會當作是影響學生學習的不利因素,把生活與學習對立起來。有些學生經常是學校、家、補習班三點一線的枯燥生活,甚至喪失了基本的生活能力,脫離了社會,成為“高分低能”的學生。這種“傷仲永”式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來的“方仲永”難道就是我們的教育想要培養的人才嗎?而古人早早就告訴我們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了。千年前的陸游便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社會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場所,它教會學生的不僅是生活的經驗,還有做人的道理。這些完全不比在學校所學的文化知識差。鄧小平也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在社會中才能檢驗所學知識和把知識真正轉化為自己的能力。所以,社會作為教育場所的巨大作用不能被忽視,而是要靈活地運用起來,努力營造全民學習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