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如
摘? ?要: 敘事是人類了解世界的基本模式,寓言、神話、傳說及小小說等,都是人類說故事的不同媒介。寓言是隱喻的小故事,隱喻是寓言的重要表達方式,莊子借寓言委婉地諷喻社會現實。這樣的敘事方式,不僅蜿蜒曲折地隱蔽真正嘲諷的人事物對象,在動蕩不安的時代中明哲保身,不自陷于語言文字的禍害中,而且讓人似乎有層次上的漸進或漸深入的感受,更增添生動的說服力,給讀者一種心理上無限延伸的空間感。
關鍵詞: 莊子? ?寓言? ?敘事? ?隱喻
一、莊子寓言敘事中的隱喻
本雅明所謂“說故事的人”,加入不同時代環境背景的經驗元素,讓故事在每個時代能契合每個普遍的心靈。莊子是一個典型說故事的人,他把所有的智慧思想都寄寓于每個寓言故事中,幻化成不同的角色,演出眾生相,只為了臺下看戲的眾生可以得到某程度的啟迪與覺悟,并且繼續傳承故事的精神。
在莊子生動精彩地敘述著一個個故事隱喻的同時,產生了敘事空間,通常故事內容中又含有另一個敘事空間,這種層次相含的故事空間現象,在莊子寓言中是一種奇妙卻常見的表現方式。寓言本身是一個故事形式,這個故事里又述說著另一個故事隱含寓意,因此形成“寓言故事空間”與“故事中的故事空間”兩個故事隱喻空間,這屬于復合式的隱喻型態。
二、Labov故事敘事架構與融合理論
傳統的敘事理論將敘事作品分為故事與語言表達兩個層面。寓言故事廣受歡迎而具有通俗性,背后隱藏故事語法架構。敘事架構是故事的敘事策略,透過敘事架構,可以了解文學運作機制。Labov William(1927—1972)提出的“人際敘事架構”,認為敘事是重新概述(recapitulating)過去經驗的手法,故事的種類繁多,但具有共通性。其特色是采集大量人際敘事案例,歸納整理出六單元的全面性敘事架構,具有實證性與普遍性。此六單元為:摘要、定向、行動、評價、解決和結尾,描述如下:
摘要(abstract):敘事的重點摘要與核心人物。
定向(orientation):敘事的場景、人物、時間、地點和初始情境。
行動(complication):事件的發生與序列過程,是敘事的核心。
評價(evaluation):評價即敘事觀點與意義,也就是敘事者意圖。
解決(resolution):從事件發生到解決有先后順序的敘事邏輯。
結尾(coda):就是要讓敘事狀態回復到當下,也表示故事講完了。
為了系統地對隱喻認知與概念進行認知語言學分析,Fauconnier在心智空間理論(Mental Space Theory)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成融合理論(Blending Theory)。融合理論分析進一步運用四個心理空間的融合,空間融合運作必須包含兩個輸入空間(input spaces)、一個類屬空間(generic space)及一個融合空間(blend space)。四個心理空間通過一系列的映射運作,彼此連接,形成一個概念整合網絡。這是人們認識世界、形成思維和語言、發展科技的一種普遍存在的認知方式,能解釋人們為什么會有創造性思維,為什么會有豐富的想象力活動,為什么能獲得概念和理解意義,為什么會形成語言。
三、《莊子釣于濮水》敘事的隱喻融合分析
《莊子》中許多寓言都充滿雙重故事空間的敘事結構,而且都可依Labov的故事敘事架構六單元作敘事結構的分析?,F以《莊子釣于濮水》為例,結合“敘事架構”與“隱喻融合理論”兩種方法,以故事敘事架構展開,對敘事核心行動事件發生過程,做敘事隱喻融合分析。
原文: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
第一單元(摘要):莊子想自在地隱居安閑,不想出仕被名利干擾心志。把自己比喻成優游的烏龜,不愿當成被供在廟堂的神龜。
第二單元(定向):莊子在濮水垂釣,楚王派二位大夫前往游說請他出仕。莊子巧妙以神龜與曳尾烏龜為喻,表明不愿出仕的心志。
第三單元(行動):敘述事件的發生順序過程,這也是整個敘事的核心。“曳尾之龜”故事敘事,呈現四段明顯的行動場景安排:
行動1.“莊子釣于濮水”的場景。不是在家里苦讀求功名,也非于市井中汲汲營利,就可以從中一窺莊子閑適自在的風格。
行動2.“使二大夫往先”。楚王未能把握莊子是否愿意出來從政,而是先遣二位大夫試探心志??梢愿Q得楚王求才的決心尚不積極。
行動3.“莊子持竿不顧”。一來顯露他意志的堅決無須思考,沒有動搖;二來以態度回應楚王沒有積極邀請的決心。
行動4.以神龜與曳尾烏龜的比喻說明心志。整個敘事架構可在故事的核心,也就是第三單元“行動”中,做多空間模式融合分析,如下表:
表1針對《莊子釣于濮水》的融合分析,得到整個空間結構如下:
角度攝取:“人是龜。”龜有神龜與曳尾龜之別,人有隱者與仕人之分。
輸入空間1:神龜;自在曳尾的烏龜。神龜已死久已,被布巾裝裹放于竹器,恭敬供俸于廟堂之上,外表富麗堂皇,死后殊榮,沒有生命僅存尸骨;曳尾的烏龜,優游于泥地中,有生命活在當下,可以自然終老。
輸入空間2:隱逸的閑人(莊子、隱逸者);出仕的政客(楚王、大夫、一般追逐權力富貴的人)。隱逸的閑人不拘形象,有自在的心靈,無世俗的煩惱與牽絆,可以寧靜垂釣,心境舒適開闊與大自然相為友,與天地相為伍;出仕的政客,勞心勞形于個人或官場中的權勢與利益得失,用心機于人事之間周旋,雖有形體但沒有純真的心靈,如同行尸走肉。
類屬空間:角色、處境待遇、有形體、生命長短、生活方式。
融合空間:神龜雖外表華麗地被久遠供俸,但終究是外在的形式祭祀,后人寄托信仰于其中,已無生命的神龜是無法感受到的。隱喻出仕的人,也會有名利權貴裝飾其身,不過這些都來自外在利益世界中對權力既得者的阿諛。終日勞心勞形于個人或官場中的權勢與利益得失,用盡心機于人事之間周旋,還要擔心受害與失去,所作所為乃至于內心的意向無不受外在影響,這意味著失去自我主宰的權力,雖有形體但沒有純真自主的心靈,無異于行尸走肉一般。得之于群體的榮華富貴,受制于群體的索求宰割,終究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活在為他人算計中,古今中外政治人物難有幾人擺脫這樣的宿命。自在的烏龜,閑散的垂釣者,不用在意形象,和光同塵于天地間,上天賦予很充足,內心知足自適,因為無求所以不擔心失去甚么,就這樣樂在其中、活在當下,安分地享受上天所賜予的天年壽命。這樣的人融入大自然中,性靈純真,是最貼近上天的子民。
新創結構:雖然有神龜、曳尾之龜的形式差異和無生命與有生命可以活在當下的區別,但本質上是相同的。在這個隱喻的概念對應到隱逸之人與出仕之人時,僅取其“形式差別”,映射到人“拘束與自在”的不同。在“人是烏龜”的隱喻概念里,并非兩個輸入空間里的成分全部參與映射到類屬空間,有些成分甚至是相反面的,例如烏龜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人可以選擇出仕與否。從莊子問使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可看出人有選擇的自由意志。但這些成分所占比例不多,分量不重,因此在此隱喻映射結構中,自然而然地成為被隱藏的成分。
第四單元(評價):在這個寓言中,莊子并沒有直接做出明顯的評價,而是留下意猶未盡的余韻,勾起諸多的聯想在人們的心中回蕩、反思。自古以來,烏龜是一種神秘而蘊藏豐富文化內涵的動物。古人把“龍、鳳、龜、麟”當作四種吉祥動物,稱作“四靈”。“靈龜”在中國人心中的形象何其尊貴,也是“四靈”中唯一確實存在的動物,其他三種只出現在傳說中。靈龜隱喻著有洞見先知的隱士,是有智慧的象征。二者具有下列幾點相似的特性:
1.龜的長壽是所有常見的生物中,最能完全領受上天賦予的天年壽命,隱含有通過壽命時間的長度,豐富世事閱歷、累積智慧做出明智作為,成為精神上或心靈上的導師。烏龜給人的另一個鮮明意象是動作緩慢,隱喻與世無爭的態度,給人莫測高深的感覺,這是生命無欲無求的本質。
2.對食物的需求不高且食性廣、不挑剔。隱喻無貪無求,欲求甚少。
3.烏龜有堅硬結實的甲殼保護它的身軀、頭、尾和四肢,避免兇猛動物的傷害侵襲。隱者憑借智慧,能順應天命、躲避災禍、保全其身。智慧的力量像甲殼般堅硬,形成抵御防護機制。
4.龜息吐納,吸收日月天地精華,調節呼吸間的深度與緩慢,不疾不徐。隱喻世人心勿躁急,靜心體察天地間的博大高明,細微精粗,并順著天理自然運轉的脈動,穩實地活在當下,樂于其中,就像在泥中拖著尾巴的烏龜,沒有名利枷鎖,不須在意形象,當下就是逍遙。
5.龜與人都具有形體,有生命長短、生活方式和處境待遇。這些是被強調凸顯的主要概念。神龜已死久矣,被布巾裝裹放于竹器,恭敬供俸于廟堂之上,外表富麗堂皇,死后殊榮,沒有生命僅存尸骨,隱喻出仕的政客,外表華麗富貴,有權勢被敬重,雖有形體但沒有純真的心靈,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曳尾的烏龜,優游于泥地中,生命活在當下,可以自然終老。隱喻隱逸的閑人不拘形象,心靈自在,沒有世俗的煩惱與牽絆,可以寧靜垂釣,心境舒適開闊。
第五單元(解決):借由故事的情節敘述一路鋪陳,結論已呼之欲出,表現他的意向所趨。臨最后,莊子仍不改詼諧本性,不忘幽二大夫一默,把問題拋擲給他們接,反問:“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直接反應:“寧生而曳尾涂中?!?/p>
第六單元(結尾):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二大夫代表權勢的高位,莊子不過是一介隱士百姓,有位高、位低的懸殊對比。用此隱喻告訴二大夫,你們心中已經得到我心中的意向答案了。故事在此做一個尾聲,卻因為曳尾于途中的烏龜,使人的心靈中呈現優游可愛的畫面,拖著尾巴的烏龜搭配莊子的形象,不覺令人莞爾,無形中解除了當時場面對立的緊張氣氛。
四、結語
將莊子寓言以Labov故事敘事結構展開,了解寓言的敘事方式與運作機制,不僅形象上是鮮明的對比,還因為反差甚大,感到特別具有認知上的說服力,使理性的認知同時具有美感的聯系。透過隱喻分析,兩個輸入空間在概念系統上具有整體相合性,也具有認知角度偏向的選擇。我們用某一個概念了解另一個概念,其實只是利用來源域的某部分特質了解目標域的類似特質,其他相異的部分被忽視或被“隱藏”。有被凸顯的部分概念,也有因為不是比喻的主要強調的特性而被敘事者隱藏的部分概念。在類屬空間的相互映射下,來源域與目標域互動合成出新的隱喻認知,即創造性思維的來源。
綜上所述,故事敘事架構結合隱喻融合分析的研究方法,讓我們在閱讀莊子寓言故事時,透過故事層次段落,理解其中的深層寓意,回溯認知心理整合訊息的運作過程,凸顯作者話語中的隱含意,并喚醒聯結相關記憶,延伸成為一種新的結構意涵,可以產生新意義,獲得新知識,也就是富有想象力的創造性思考來源。
參考文獻:
[1]本雅明.本雅明文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2]Labov William. Language in the Inner City Studies in the Black English Vernacular[M].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2.
[3]周世箴.語言學與詩歌詮釋[M].香港:晨星出版社,2003.
[4]束定芳.語言的認知研究:認知語言學論文精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5]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6]吳念陽.隱喻的心理學研究[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
[7]李玉江.成語典故溯源譯注[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8]岑俊毫.認知文體學視域下的《荀子·勸學》解讀[J].文教資料,2020(29).
[9]束定芳.語篇隱喻的結構特點與認知功能——以《百喻經》和《莊子》為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7(49).
[10]Fauconnier, Gilles, Turner,Mark.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 New York:Basic Books, 2002.
[11]王先謙.莊子集解[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