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欣源 夏玥涵 朱蘇楠
(西安外國語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00)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為積極適應全球化發展趨勢,提出了許多具有深遠意義的對外貿易戰略,各大企業對“語言+商科”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增加。2010年頒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不斷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優化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促進多學科交叉和融合。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1]。本文從選擇動機、學習現狀、學習滿意度等方面用問卷調查和焦點小組訪談的方法對“語言+商科”雙學位學生展開調研,同時運用SPSS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嘗試提出關于“語言+商科”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的相關建議。
本次調研對象為西安外國語大學本科在讀的雙學位學生,其專業均為語言專業和商科類專業。本次共發放問卷124份,其中有效問卷120份。本次調研對象為大二至大四的學生,其中大二共51人,占比42.5%;大三共65人,占比54.2%;大四共4人,占比3.3%。主修專業為語言類(外語)的共69人,占比57.5%;主修專業為商科類的共51人,占比42.5%,由此可見樣本分布均勻,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在SPSS系統分析中信度用來表征表內部數據的相合性,是反映被測特征真實程度的指標。一般而言,兩次或兩個測驗的結果愈是一致,則誤差越小,所得的信度愈高,它具有以下特性:信度是指測驗所得到的結果的一致性和穩定性,而非測驗或量表本身。[2]因此我們將所得數據錄入SPSS23.0,進行可靠性分析并得到表1數據。

表1 信度系數
由表1可知,本問卷的信度系數為0.938,說明本次調查可靠性較高。
為了探究雙學位同學的選擇動機和學習現狀,我們以維度指標表的形式設計了調研問卷,具體參考表2。

表2 維度指標表
1.選擇動機
調研結果顯示,學生選擇雙學位的學習動機以主觀學習意愿和綜合素質的提升為主。
75.8%的學生對雙學位專業感興趣,16.7%的學生不確定,7.5%的學生對雙學位專業不感興趣(圖1)。72.5%的學生認為該專業與主修專業是相輔相成的關系,19.2%的學生不確定,8.3%的學生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圖2)。

圖1 對雙學位專業感興趣

圖2 該專業與主修專業相輔相成
職業規劃也是影響雙學位學習選擇的強力因素之一,選擇動機中外部因素(以父母期望、同伴壓力為代表)也占有一定比例,但出于從眾心理而選擇的學生極少。
2.主觀評價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PCC)方法是一種統計學方法,可以定量地衡量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當對一個樣本進行計算時,Pearson相關系數可以兩個變量線性相關的程度。相關系數為正,表示變量之間是正線性相關。[3]表3主要探討了師資力量與年級的相關性。
從表3中可以看出得師資力量與年級的皮爾遜相關系數為0.576,二者之間不相關的雙側檢驗值為0.000。可以得出結論:師資力量與年級有著中等強度的正相關性,說明學生年級越高,對于本學校雙學位師資匹配質量認可度越高。

表3 相關性
3.方差分析
差異評價分析,是對事物與事物之間的差異是否顯著所做的評價。兩種事物間差異評價,是一種比較兩種事物在同一時間和同一現象(變量)上均值差異是否顯著的評價。相關的SPSS分析方法包括比較均值中的獨立樣本T檢驗、方差分析等。[4]而本次調研采用了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簡稱ANOVA),得到表4數據。

表4 ANOVA系數分布表
由表4可知,組間(學習態度)的F統計量為5.915,學習態度與雙學位成績之間的顯著性為0.001遠小于0.05(即試驗設計規定的顯著水平),具有統計學意義,可得出以下結論:學生學習態度因雙學位的成績而存在顯著差異。
4.交叉列聯表、卡方
列聯表的卡方檢驗用于檢驗兩個分類變量的關聯程度。[5]將學生滿意度與雙學位成績、任課教師態度、教材、課程設置分別進行交叉列聯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學生滿意度與雙學位成績進行交叉列聯表和卡方分析,得到漸進顯著性(雙側)的值為0.004,遠小于0.05,說明雙學位成績不同的學生對于是否達到當初選擇攻讀雙學位的預期的認知也不同,雙學位成績位于中上游的同學普遍認為達到了自己的預期,而雙學位成績不太理想的同學則覺得自己沒有達到當初設想的預期。
任課教師的態度和教材對是否達到期望的影響不大,由此可以推斷雙學位在讀學生對教學風格和教學用材的依賴性不大,可以自由靈活地調整自己的學習計劃與方法來應對不同的學習狀況。
課程的時間設置與安排在很大程度上會對學生在雙學位的預期值評估上產生影響。每教學周內課程設置過于緊湊或散漫,每節課的教學時長過長或不夠,都會降低學生對于是否達到預期的評估。
問卷調研結束后,本團隊于2021年3月6日在西安外國語大學長安校區進行了一次焦點小組訪談,采用了個人深度訪談法,與訪談對象進行無結構的、直接的、一對一的訪談,用來對問卷調研中未涉及的問題進行補充。訪談目的是探究高校“語言+商科”雙學位在讀學生對雙學位設置的看法,受訪人數共7人,其中6人為本科在讀學生,1人已畢業。主修專業為英語、德語、西班牙語等外語專業,雙學位專業為市場營銷、國際商務、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商科專業。
訪談結果顯示,大部分同學仍對雙學位專業保有濃厚的興趣,未來會深入學習。如一位同學提到“我對雙學位還是挺感興趣的,還是很想繼續學下去,雖然并不是那么輕松,因為周末也要學習,期末也有考試和論文,但是我覺得堅持下去我會比別人收獲更多”。
學習氛圍比較活躍,學生能與教師積極互動且有著較強的求知欲。如學生所述:“同學們的上課氛圍還是很好的。大部分人都是想要汲取知識,取得學位證書。有一部分人也會不夠自律,也有上一半退出課程的,但是大部分人還是堅持了下來。”
雙學位專業對學生未來發展有促進作用,使學生在招聘或考研中更占有優勢。如已畢業學生所述:“我已畢業兩年,在大學里輔修的雙學位是會計專業,現在在一家會計師事務所上班。在我畢業找工作時,我比其他同主修專業同學更有優勢些,我的雙學位專業對我現在的工作幫助很大。”
第一,高校應該提升對雙學位專業的重視程度,建立成熟且標準化的雙學位培養方案,嚴格把控雙學位專業的畢業難度。第二,在學生能夠承受的壓力范圍內,促進雙學位專業與主修專業的有機融合,增強雙學位課程的專業性和實用性。第三,對雙學位不同階段和不同課程的師資力量進行更加平均的分配。無論是在相關基礎知識的儲備階段,還是在專業素質與技能的培養階段,應為學生匹配專業程度更高、教學經驗更多的教師。第四,雙學位專業課程的考核評價機制應富于變化,增加其多樣性,并向主修專業看齊,使學生對雙學位專業的學習與對主修專業一樣有著清晰客觀的正確認知。第五,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設置雙學位專業的課程與時長。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將部分雙學位課程安排在周內的空閑時間里,減少周末及節假日的教學活動,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第六,學生應合理規劃自己的時間,端正對雙學位專業的態度,尋找相應的且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配合教師計劃,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選擇攻讀雙學位時設定的預期。
本文基于全球化深入發展和當今復合型人才短缺的背景展開調研,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對“語言+商科”雙學位學生進行了數據收集和分析,并用焦點小組訪談作為補充。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了關于“語言+商科”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建議,愿以此來促進我國當今復合型人才短缺局面的改善。囿于研究方法和調研對象的單一和局限,此研究結論仍存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