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文鈞
龍巖市第二醫院外科,福建龍巖 364000
甲狀腺切除術為甲狀腺結節和甲狀腺癌病癥治療中優選手術方案,在病情控制與預后改善上效果良好[1]。但據相關研究指出,經甲狀腺切除術后,多伴有喉返神經損傷(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injury,RLNI[2])。 術后RLNI發生,易引發患者嗆食、咳嗽、失音、呼吸抑制,甚至出現窒息等不良癥狀表現。為此,RLNI保護技術的探索為現今醫學界關注熱點,而術中神經監測在近些年來得到廣泛應用,在RLNI保護上具有優異表現[3]。基于此,該研究對該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行甲狀腺腫瘤切除術500例患者進行驗證比較,旨在探析喉返神經保護技術在甲狀腺腫瘤切除術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簡單隨機選擇該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甲狀腺腫瘤切除術未進行喉返神經監測的患者250例作為對照組,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均行喉返神經暴露精細化解剖且實施返神經保護技術(喉返神經監測)250例為觀察組。其中,對照組:男61例,女189例;年齡24~65歲,平均(44.38±3.05)歲。 觀察組:男62例,女188例;年齡23~64歲,平均(44.28±3.02)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中發布的《甲狀腺結節和分化型甲狀腺癌指南》相關診斷標準[4]且經醫院確診收治;②年齡20~70歲;③研究申請已經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議通過,所納入對象均已簽訂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有藥物麻醉過敏史;②嚴重精神障礙病癥;③有行其他手術史;④伴有嚴重感染病癥。
兩組均行B超、頸部CT增強、電子喉鏡檢查后實施甲狀腺腫瘤切除術,對照組作喉返神經精細化解剖,其精細化解剖事項如下:①入喉處暴露:患處甲狀腺葉游離,并沿甲狀軟骨下方結締組織走向將長約1.5 cm,呈灰白色堅韌條索狀喉返神經充分暴露;②氣管食管溝暴露:結扎甲狀腺血管及靜脈,使氣管食管溝暴露充分,在輕柔細致操作下于0.5 cm疏松脂肪組織探查喉返神經。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另實施喉返神經保護技術,即喉返神經監測。其監測步驟如下:①建立喉返神經監測系統,設置甲狀腺/甲狀旁腺監測模式,設定閾值100μV,控制電流1~3 mA,采用四步法對患側迷走神經進行探查,以獲得信號視作喉返神經監測系統構建成功;②喉返神經顯露并作初步定位:記錄生理功能基線值R1,記錄經解剖暴露部位近端神經R2信號,若R2信號減弱>50%或丟失,操作應予以停止,分析喉返神經損傷原因并加以解決,與此同時,經切口關閉前測定再次刺激迷走神經V2信號,對比V1信號判定神經電生理功能曲線。
觀察兩組手術結果、臨床指標水平及喉返神經損傷狀況。其中,臨床指標水平包括術中出血量、引流量、喉返神經探查時間、手術時間及住院費用;喉返神經損傷狀況:喉返神經損傷判定標準:術后有呼吸困難及聲音喑啞表現,且經電子喉鏡檢查為聲帶麻痹。暫時性及永久性以復查后損傷側聲帶恢復與否加以判定。
全體500例行甲狀腺腫瘤切除術患者中暫時性甲狀腺旁腺功能低下153例(30.6%),有低血鈣癥狀表現96例(19.2%),經靜脈補鈣口服治療后1~7周均可恢復正常,另出現3例永久性甲狀腺旁腺功能低下,2例因手術不規范再行甲狀腺切除術,術前PTH及血鈣指標檢查處正常值低限水平,經術后病理核實雙側Ⅵ區有轉移淋巴結,1例為雙側甲狀腺癌,伴有雙頸淋巴結廣泛轉移,術前PTH及血鈣指標檢查正常,經術中探查有腫大淋巴結,且出現水腫,甲狀腺后被膜結構無法正常分離。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引流量較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喉返神經探查時間、手術時間均低于對照組、住院費用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水平比較(±s)
組別對照組(n=250)觀察組(n=250)t值P值術中出血量(mL)41.46±6.31 41.23±4.26 0.478 0.633引流量(mL) 喉返神經探查時間(min)32.14±3.42 31.82±4.47 0.899 0.369 13.71±2.52 6.42±2.47 32.666<0.001手術時間(min) 住院費用(元)138.26±16.84 102.36±18.47 22.710<0.001 10 857.32±193.46 13 986.32±214.58 171.241<0.001
觀察組永久性喉返神經損傷發生率為0.4%,與對照組的4.8%相比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暫時性喉返神經損傷發生率為2.0%,與對照組的16.0%比較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喉返神經損傷狀況比較[n(%)]
RLNI在甲狀腺切除術中較為多見,是一類典型術后并發癥[5]。其損傷類型以單、雙側為主,單側損傷可致使患者聲音喑啞,雙側易出現呼吸困難,甚至窒息等嚴重呼吸不良[6]。鑒于喉返神經多處于氣管、食管溝內,在對喉返神經暴露精細化解剖過程中,實施喉返神經監測保護技術可有效避免RLNI。其通過十字交叉法探查神經組織,識別神經提示音,所產生的神經沖動與氣管導管和聲帶接觸,從而形成肌電信號,可精準辨別RLNI程度輕重,并提高定位準確性。且由操作經驗嫻熟的專業醫師手持探針描繪走行區域,因神經無需暴露,可使RLNI有效降低[7-8]。
既往研究指出,喉返神經充分暴露在減輕喉返神經損傷爭議較多[9]。部分學者認為,喉返神經過度暴露,可損害滋養血管及喉返神經,進而神經功能受損。為此,該研究擬對喉返神經暴露作精細化解剖,應視患者實際情形合理解剖喉返神經主干,并緊貼甲狀腺作分離,沿神經分支精細解剖,避免侵害神經營養血管。此外,于術后確切止血,防范血腫壓迫神經引發的繼發性神經損傷[10]。基于此,在有條件情況下施以術中喉返神經監測,對喉返神經保護具有重要意義。由該文結果顯示:全體患者行甲狀腺腫瘤切除術后仍出現3例永久性甲狀腺旁腺功能低下,分析其原因[11]可能是行再次甲狀腺腫瘤切除術中,由于瘢痕粘連致使精細化解剖無法達成,且操作不規范造成神經誤傷。且疾病存在淋巴結轉移,由此神經走行及功能判斷失準,定位不確切,由而損傷患者電生理功能。對此,已施以神經營養因子治療策略對病情加以控制,通過促進患者機體雪旺氏細胞增殖及存活,喉返神經得以再生,且喉外肌運動亦恢復尚可。而從臨床指標分析:觀察組在喉返神經探查時間、手術時間與對照組相比明顯縮短,但其住院費用有所增加,較對照組增加近3 000元,故在患者接受范圍之內,可盡量采取喉返神經保護技術。而薛軍軍等[12]研究指出:370例行甲狀腺手術患者應用IONM,手術時間為(145.3±35.7)min,手術費用為(12 131.9±1 037.6)元。兩者數據大體相當,可佐證上述數據確鑿性。分析喉返神經損傷狀況,觀察組永久性及暫時性喉返神經損傷依次0.4%(1/250)、2.0%(5/250), 均低于對照組的4.8%(12/250)、16%(40/250)(P<0.05)。 這與劉云龍[13]學者在其研究中對78例甲狀腺腫瘤患者行常規暴露及喉返神經檢測中,試驗組永久性喉返神經損傷2.56%(1/78)、暫時性喉返神經損傷的5.13%(2/78),均較對照組的12.82%(5/78)、23.08%(9/78) 稍低呈一定相似性。而該文所取樣本數更多,在永久性喉返神經損傷保護方面優越性有所體現,故在喉返神經損傷辨別上較其參考性稍高。究其原因在于[14]:①術中神經監測可精準定位神經所處區域,由喉返神經電生理功能得以精確研判,且通過神經信號變化曲線,可糾正不規范操作,從而有效避免牽拉、能量器械熱損傷等不可逆喉返神經損傷;②通過監測V2信號判斷是否施行氣管切開處理,可避免不必要氣管切開,喉返神經損傷得以降低。在此之外,還應就手術中喉返神經暴露上不必要損傷情況加以避免[15]:①操作者實施手術應輕柔精細操作,避免暴力牽拉;②手術切口盡量擴大,增加手術視野,以期規范化操作,并合理使用超聲刀進行止血;③防止較大組織結扎及減少鈍性分離情況,應靠近甲狀腺組織并遠離氣管。
綜上所述,行甲狀腺腫瘤切除術患者應用喉返神經保護技術,效果確切,喉返神經探查時間、手術時間大為縮短,喉返神經損傷明顯降低,具有一定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