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彬,葉麗華,鐘遠東,吳俊,李志文
連州市人民醫院普通外科,廣東連州 513400
直腸癌是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指位于齒狀線至乙狀結腸、直腸交界處的癌[1]。目前,直腸癌的發病確切原因還不是十分明確,但飲食習慣、遺傳因素、致癌物質、直腸腺瘤癌變、直腸慢性炎癥等都可能引發直腸癌。直腸癌早期治愈率較高,早確診、早治療是確保臨床療效的關鍵,有利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但直腸癌早期癥狀并不明確,確診時往往已經處于晚期[2-3]。目前,化療和手術是治療直腸癌的常用手段[4]。該研究方便選取2017年2月—2020年5月在該院接受治療的70例中低位直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分析在中低位直腸癌患者中應用經腹經肛腔鏡全直腸系膜切除術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在該院接受治療的中低位直腸癌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病理檢查證實為直腸癌者;②研究征得倫理委員會批準;③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同意參與該次研究;④完整參與該次研究者。排除標準:①腫瘤有出血、穿孔、梗阻者;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或經直腸多發腫瘤者;③直腸腫瘤侵犯鄰近臟器或有遠處轉移者;④有該次手術治療禁忌證者。
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n=35)和對照組(n=35)。觀察組中,女性11例,男性24例;年齡22~79歲,平均年齡(58.04±8.32)歲;中分化腺癌30例,高分化腺癌5例;Dukes分期A期5例,B期12例,C期18例。對照組中,女性9例,男性26例;年齡21~81歲,平均年齡(57.94±8.17)歲;中分化腺癌31例,高分化腺癌例4;Dukes分期A期6例,B期13例,C期16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患者給予經腹經肛腔鏡全直腸系膜切除術治療。手術過程具體如下:對患者行全身麻醉,取截石位,建立人工氣腹;做觀察孔,置入腹腔鏡,同時,采用四孔法做主操作孔與副操作孔;切開乙狀結腸系膜右側根部,銳性分離無血管間隙至腸系膜下血管根部,對淋巴脂肪組織進行清掃,切斷腸系膜下血管,繼續向下游離;將乙狀結腸系膜切開,沿疏松無血管間隙進行銳性分離,分離至直腸系膜終點,至兩邊分離區域匯合,患者調整其雙下肢為高截石位,充分擴肛、消毒,探查患者病灶位置及具體情況,腫瘤下方全層荷包縫合腸管一圈收緊,再次沖洗消毒,利用肛窺固定;在直視下采用電刀及超聲刀將腸黏膜、聯合縱肌、環形肌等切開,包括直腸腸壁全層,向上分離,沿間隙逐步往腹側游離,直至將直腸腫瘤游離徹底后,從肛門移除切斷,至同腹腔相通;殘端再次沖洗消毒后,將乙狀結腸與直腸斷端用吻合器進行端端合,檢查吻合滿意,并確認無出血;找出距回盲部30 cm的回腸拖出右下腹壁,行雙腔造瘺,骶前留置引流管;清點手術用品無誤后,退鏡關腹完成手術。
對照組患者給予全直腸系膜切除術治療。具體如下:體位與麻醉與觀察組相同;檢查患者體內有無其他腫瘤生長、腫大淋巴結數量、臟器有無轉移;切開乙狀結腸系膜根部,對淋巴結進行清掃處理;夾閉切斷腸系膜下血管;在骶前間隙暴露后在直腸側壁與后壁游離,分離直腸前壁使雙側韌帶及血管顯露并進行離斷處理;在距離腫瘤上方處切斷乙狀結腸,切除標本;整塊切除后行結腸-肛管端端吻合;放置引流管,對切口進行縫合處理。
觀察并記錄所有患者手術情況、術后恢復情況、療效及并發癥發生情況。臨床療效包括①顯效:檢查結果顯示病灶基本完全消失;②有效:病灶縮小體積>30%;③無效:病灶無明顯變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35×100.00%。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手術耗時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術中出血量更低,淋巴結清除個數更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術后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術后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 手術耗時(min)術中出血量(mL)胃腸功能恢復時間(h)淋巴結清除個數(個)觀察組(n=35)對照組(n=35)t值P值116.41±17.65 121.42±17.92 1.178 0.243 77.96±13.78 129.83±20.94 12.242<0.001 2.32±0.93 4.65±1.22 8.986<0.001 12.46±2.43 11.16±2.01 2.439 0.017
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傳統直腸癌手術目的在于鈍性分離腸系膜,清除病灶,但該種方法易撕裂直腸固有筋膜,損傷患者盆腔神經等,具有較大的弊端,療效也并不理想[5-6]。而經腹經肛腔鏡全直腸系膜切除術則避免了以上問題,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留患者機體機能,減少疾病及治療對其生活造成的影響[7-8],保障患者生活幸福感。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2.32±0.93)h、術中出血量(77.96±13.78)mL、淋巴結清除個數(12.46±2.43)個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97.14%)高于對照組(65.71%),并發癥發生率(2.86%)低于對照組(22.86%)(P<0.05)。腸胃功能恢復時間反映了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其值越低,則患者術后康復速度越快;另外,腸胃功能恢復會影響患者營養攝入,患者腸胃恢復效果越好,則有利于其有效攝入必要的營養,有利于增強患者免疫力,從而有利于實現更好的預后[9]。術中出血量是臨床常用評價手術價值的指標之一,疾病會損傷患者機體,而手術雖可以治療疾病,但手術本身也會對患者機體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如過高的術中出血量會降低患者機體免疫力,增加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的風險,在手術治療過程中,盡量降低術中出血量有利于減輕手術對患者機體造成的負面影響;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術中出血量越低的手術應用價值往往更高。病理分期與淋巴結清除個數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10-11],完整、規范清除淋巴結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淋巴結清除個數可以很好地反映手術效果差異,淋巴結清除更完整的手術,治療效果往往也更好。該次研究結果說明,和傳統中低位直腸癌手術相比,經腹經肛腔鏡全直腸系膜切除術可以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提高其淋巴結清除個數,其對患者機體損傷程度更小,術后腸胃功能恢復速度也更快。這與劉思達等[7]人研究結果,腹腔鏡輔助經肛全直腸系膜切除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傳統手術低 (7.30%vs 19.00%)(P<0.05),說明經腹經肛腔鏡全直腸系膜切除術具有良好的療效與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和傳統直腸癌手術相比,經腹經肛腔鏡全直腸系膜切除術對患者機體損傷更小,其可以加快患者術后康復速度和效果,具有更好的療效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