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玲,陳秀霞
興寧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藥劑科,廣東興寧 514500
復發性流產屬于婦科中常見的一種妊娠疾病,同時也是世界性疑難雜癥。據有關統計表明[1],在育齡期婦女當中,約1%~5%的女性受到該疾病的困擾,且大部分女性流產時間發生于妊娠12周前。隨著女性自然流產的次數增加,再次流產概率會上升[2-3]。目前,臨床尚未完全明確該疾病發病機制,認為與遺傳因素、免疫因素、內分泌因素等有關,具有難治性特點,不僅影響著育齡女性身心健康,同時還會對其家庭和諧造成影響[4-5]。既往臨床主要以西藥對患者展開治療,雖然可起到幫助患者恢復正常月經周期、促進子宮內膜的穩定性等作用,然而長期使用易導致患者出現耐受性,還會存在一系列不良反應,故而臨床療效并不理想[6]。近年來,中醫治療理念不斷在臨床上得到推廣,被廣泛應用于各種疾病治療中,且具有顯著療效[7]。為探尋到一種高效、安全地治療方法,該研究以該門診在2019年1月—2020年10月所接收的100例反復性流產患者為例,探討聯合應用中西藥治療的效果,以期能為臨床治療提供有效依據,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門診接受的100例反復性流產者,按照治療方案不同將其均分為兩組。常規組患者年齡25~38歲,平均(30.5±2.9)歲;30例患者流產次數為2次,19例患者流產次數為3次,1例患者流產次數超過3次,平均流產次數(2.2±0.8)次。研究組患者年齡23~39歲,平均(29.8±3.1)歲;32例患者流產次數為2次,16例患者流產次數為3次,2例患者流產次數超過3次,平均流產次數(2.4±1.0)次。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滿足《婦產科學》有關診斷標準者,即自然流產次數為2次或超過2次,并且流產大多在同一個妊娠月份;②有停經史者;③經尿妊娠試驗或則HCG檢測呈陽性者;④臨床表現為停經后陰道出血、腹痛癥狀;⑤孕周未超過12周者;⑥經院內倫理委員會的審查與批準;⑦患者及其家屬知曉該研究內容,同意加入研究。
排除標準:①合并卵巢囊腫者;②合并嚴重子宮肌瘤者;③合并生殖道急性者;④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者,如造血系統、心肝腎等;⑤無完整病史資料者;⑥既往存在精神病史者;⑦無法正常溝通、交流者。
常規組予以葉酸片(H20093829)治療,經口服方式,0.4~1.0 mg/次,1次/d,結合患者病情合理調整用藥劑量。
研究組在服用葉酸的基礎上,加減該院中藥育胎方,藥方如下:甘草10 g、蘇梗10 g、山藥15 g、炒白術10 g、阿膠10 g、苧麻根15 g、續斷15 g、菟絲子15 g、黨參20 g、桑寄生20 g與北芪30 g,以水沖服,1劑/d。兩組均連續治療超過2個療程,1個療程為10 d,在治療過程中,叮囑患者需臥床休息,均衡飲食,不可食生冷、辛辣、刺激類食物,不可過度勞累,保持舒暢、愉悅心情。
(1)兩組治療后療效對比,經治療2個療程后,患者陰道流血并未停止,經B超檢查后顯示,子宮大小基本與孕周相符,或者小于孕周,且胚胎停止發育或者發育不良,判定為無效;在2個療程治療后,腹痛、陰道流血癥狀停止,經B超檢查患者子宮大小基本與孕周相符,評定為好轉;經1個療程治療之后,陰道流血與腹痛癥狀基本停止,B超檢查顯示胚胎處于發育狀態,且子宮大小和孕周相符,評定為治愈;(2)分析兩組Treg/CD4+與血清β-hCG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各進行1次檢測,具體為:①采集患者3 mL外周靜脈血液,以淋巴細胞分離液對外周血單個核細胞進行分離,以流式細胞術對Treg/CD4+水平的變化情況進行檢測;②抽取患者3 mL外周靜脈血后,經10 min離心處理后,將分離出血清放在-20℃進行保存待測;(3)分析兩組妊娠結局,包括妊娠成功與再次流產;(4)分析兩組性激素水平變化情況,包括孕酮激素與雌二醇激素。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n(%)]
治療前,兩組Treg/CD4+與血清β-hCG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T淋巴細胞與血清水平有所提高,且研究組顯著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reg/CD4+與血清β-hCG水平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reg/CD4+與血清β-hCG水平對比(±s)
組別Treg/CD4+水平(%)治療前 治療后血清β-hCG水平(IU/L)治療前 治療后常規組(n=50)研究組(n=50)t值P值3.89±1.15 3.92±1.04 0.137>0.05 5.28±1.54 6.57±1.36 4.440<0.05 1 125.38±86.72 1 151.84±82.51 1.563>0.05 5 121.18±149.27 5 558.64±224.56 11.472<0.05
研究組治療后妊娠成功率顯著高于常規組,再次流產率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妊娠結局對比[n(%)]
兩組治療前性激素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孕酮激素與雌二醇激素水平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性激素水平對比(±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性激素水平對比(±s)
組別 孕酮激素(ng/L)治療前 治療后雌二醇激素(μg/L)治療前 治療后常規組(n=50)研究組(n=50)t值P值298.71±35.45 304.28±37.22 0.766>0.05 405.49±19.54 472.81±29.36 13.497<0.05 11.27±0.73 11.15±0.82 0.773>0.05 19.42±3.07 27.04±4.11 10.503<0.05
反復性流產作為育齡女性群體中常見的一種疾病,具有胚胎應期而下、易反復發作等特點[8-9]。西醫認為該疾病可能與染色體異常、抗精子抗體、TO R CH感染等因素有關,在治療該疾病患者時,主要根據患者流產原因、妊娠時限等予以針對性治療干預,雖藥物起效較快,具有較強針對性,然而療效并不持久,有的藥物對胎兒造成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10]。祖國醫學將反復性流產歸于“滑胎”范疇內,認為該疾病主要與機體腎氣虧虛有關,故而在治療上應以養血安胎為主[11]。該研究中所應用的中藥方劑中,續斷有強筋骨、通血脈、補肝腎的作用;桑寄生可補益肝腎、養血安胎;菟絲子具備養肝明目、固胎止瀉之功效,阿膠能補血止血、滋陰潤燥,二者合用可起到調節內分泌的作用,進而增強機體黃體功能;甘草可調和諸藥;黨參能鎮靜,對子宮平滑肌的收縮起到抑制作用,諸藥共奏具備養陰清熱、疏肝解郁、化瘀止血、固沖安胎、培補腎元之功效。沈曉華[12]經研究后發現,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0.49%),顯著高于常規組(56.10%),且觀察組妊娠成功率為(78.05%),顯著高于常規組(51.22%),這表明聯合中西藥治療,具備顯著療效的同時,還可提高患者成功妊娠率,與該研究結果相符;該研究還顯示,研究組治療后Treg/CD4+水平為(6.57±1.36)%,顯著高于常規組(5.28±1.54)%,Treg是調節免疫負性功能的一種CD4+細胞,可起到維持機體免疫耐受、抗炎等作用,在母體免疫耐受當中,由Treg介導的免疫抑制可起到重要意義,一旦其數量與功能存在缺陷,則易導致患者發生反復性流產,故而對于母體而言,Treg是維持其免疫耐受的一個關鍵;研究組血清 β-hCG水平為(5 558.64±224.56)IU/L,顯著高于常規組(5 121.18±149.27)IU/L,表明聯合中西藥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機體免疫功能;研究組孕酮激素與雌二醇激素水平 (472.81±29.36)ng/L、(27.04±4.11)μg/L,顯著高于常規組 (405.49±19.54)ng/L、(19.42±3.07)μg/L,在反復性流產中,內分泌、黃體功能不全是主要的發生因素,β-hcG水平的高低和受精卵是否成功著床、發育有著密切關聯,孕酮激素與雌二醇激素都是由卵巢所產生的,隨著孕婦胎盤和黃體形成后,這兩項激素水平的表達量也會上升,特別是在孕8~10周時,可達最高峰。
綜上所述,結合中西藥對復發性流產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降低單獨應用西藥給患者帶來的反應以外,還能實現中醫辨證施治思想,二者間相互協調,進而有效提高臨床療效,易被大部分患者所接受,可作為該疾病的有效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