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梅
勝利油田中心醫院手外科、足踝外科,山東東營 257034
糖尿病在內分泌科中是一種常見多發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該疾病主要有多飲、多食、多尿、消瘦等的臨床癥狀,若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會引起一系列并發癥,其中以糖尿病足最為常見,若未有效控制病情,可隨著病情不斷發展,導致患者截肢、殘疾[1-2]。近些年,由于我國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改變,使糖尿病足發病也隨之上升,影響人們生活質量[3]。目前,對于糖尿病足率臨床以藥物治療為主,其只能控制患者病情,改善其預后,而有大量相關研究指出,臨床治療患者同時實施安全有效護理措施,能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還能提升其治療效果[4]。該研究便利選擇2018年6月—2020年7月該院收治糖尿病足患者88例資料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研究經醫學倫理相關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便利選擇該院收治糖尿病足患者88例臨床資料,按隨機數表分為兩組,對照組44例,男23例,女21例;年齡42~75歲,平均(62.04±5.09)歲;病程1~20年,平均病程(12.64±4.58)年。研究組44例,男24例,女20例;年齡43~74歲,平均(62.51±5.83)歲;病程2~20年,平均(12.44±4.38)年。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控制患者血糖,遵醫囑注射胰島素,監測血糖變化情況,每日通過生理鹽水對患者足部進行清洗,控制感染,給予心理護理及健康宣教。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使用循證護理,步驟如下:提出問題,檢索策略,評價證據,評價效果,和患者交流并掌握其不足知識及信息,如意識差等;結合患者病情,進行數據庫知識、文獻檢索,評估數據真實、可靠性及實用性,制定護理方案,綜合醫院護理水平及資料,有效執行護理方案,定期評估效果發現問題及時調整;具體護理如下:①護理人員每日遵醫囑,定時定量對糖尿病足患者注射胰島素,控制其血糖,密切監測血糖情況,確保血糖水平處于理想值;②指導患者開展適當運動,按摩其足部,注意保暖,以免足部長時間在冷潮環境中暴露,觀察足部的搏動、溫度、顏色等情況,若出現足部搏動消失,皮膚顏色呈紫紅色現象,表示發生局部缺血,需立即告知醫生給予相應處理;③若發生感染現象,需立即行細菌培養,并依據過敏試驗結果給予抗生素治療;依據Wagner評估患者分為0~5級,結合分級不同采用針對性抗感染處理,用清水清洗患者足部創面,表面臟物以生理鹽水進行沖洗,完成清創(外科、濕干法、生物清創、酶促清創、水凝膠、超聲清創等方法)后根據患者嚴重程度予以包扎療法;④囑咐患者清淡食物,可進食低膽固醇食物,多吃蔬菜和面食,勿進食高膽固醇食物;⑤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家屬加強溝通,主動告知糖尿病足相關知識,進一步提高對疾病認識,減輕其不良情緒。
對比兩組護理效果,顯效:創面愈合,足部周圍皮膚顏色及溫度正常;有效:患者創面基本愈合,其足部周圍皮膚的顏色及溫度基本正常;無效:患者創面未愈合,癥狀及體征無改變。
使用該院自制生活質量表評價,0~100分,分數愈高代表生活質量愈好;根據該院自擬健康知識調查表調查兩組知識掌握度,內容包括疾病的發生原因、治療方式、診斷標準等。未掌握:不足70分;部分掌握:70~84分;完全掌握:高于85分;根據該院自擬護理調查表評估滿意度情況,對環境、護理態度及護理質量等評估,分值是0~100分,其中不滿意(<60分)、滿意(60~90分)及非常滿意(>90分)[5-7]。
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為95.45%高于對照組77.2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n(%)]
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89.17±10.39)分,比對照組(75.26±10.58)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分]
組別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44)研究組(n=44)t值P值50.42±12.69 51.44±11.51 0.350>0.05 75.26±10.58 89.17±10.39 6.222<0.05
研究組知識掌握度 (90.91%)高于對照組(70.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知識掌握度比較[n(%)]
干預后,研究組總滿意度 (90.90%)高于對照組(7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n(%)]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見多發并發癥之一,主要因患者多合并神經與末梢血管病變所致的下肢感染、潰瘍或深部組織出現破壞引起的疾病,是以足部存在感染、潰瘍及壞疽等為臨床癥狀,若不及時接受有效治療,病情嚴重者需行高位截肢[8-9]。近年來,由于我國人們生活習慣變化,其發病率逐年增長,嚴重危害人們身心健康[10]。目前,臨床多以藥物治療方式治療糖尿病足,但該疾病具有愈合難、高致殘率等特點,易降低患者的機體免疫力以及生活質量,僅靠藥物進行治療,整體效果不理想[11]。相關研究發現,臨床糖尿病足患者治療時需要給予高效護理,來提高臨床治療效果[12]。為分析循證護理效果與知識相關掌握度情況,該研究探究該院診治糖尿病足88例患者資料分析。
該研究顯示:研究組完全掌握(45.45%),對照組完全掌握(34.09%),研究組知識掌握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護理總有效率(95.45%)高于對照組(77.27%),結果與鐘麗瓊等[13]研究結果[觀察組護理有效率(95.58%)高于對照組(77.94%)(P<0.05)]相符。 表明護理人員對糖尿病足患者實施循證護理,能提高患者知識掌握度,提升患者臨床效果。分析考慮原因:對糖尿病足臨床通常采用常規護理,其存在一定的護理效果,但因注重疾病,不能綜合患者各方面情況,且嚴重缺乏系統化及針對性,導致患者臨床依從性和配合度較低,降低臨床護理效果[14-15]。該研究結果中,根據提出問題、檢索策略、評價證據、評價效果4個步驟對患者實施循證護理,其效果明顯。另外,臨床需要主動為患者、家屬進行疾病知識指導,提高疾病認識度,改善患者臨床不良心態[16-18]。同時,該研究結果中,研究組臨床總滿意度(90.91%)比對照組高(P<0.05),研究組患者生活質量(89.17±10.39)分比對照組(75.26±10.58)分高(P<0.05);表明將循證護理應用于糖尿病足患者中,能提高患者臨床滿意度及生活質量情況。受樣本、環境等影響,糖尿病足應用循證護理對患者心理狀態指標分析,待臨床補充分析。
綜上所述,護理人員將循證護理應用于糖尿病足患者中,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知識掌握度,能進一步提高臨床滿意度,臨床效果更為顯著,具一定臨床應用及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