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
廣東省雷州市人民醫院內科,廣東雷州 524200
近幾年,我國癌癥的患病率與病死率呈現逐年升高趨勢,其中1/3癌癥能夠預防,1/3癌癥可在早期診斷后治愈,1/3癌癥患者可通過積極治療延長生存周期,因此臨床針對癌癥的治療方案已從單一療法轉變成綜合治療[1]。目前臨床多選擇化療方式進行治療,與此同時需要補充較多補液或營養支持來預防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因此PICC管應運而生,為患者提供一條持續性、無痛的治療途徑,有效減輕患者痛苦,避免重復穿刺[2]。但大部分患者的認知能力較差,對PICC置管的了解甚少,不僅降低配合治療的依從性,還可因害怕疼痛而造成焦慮、抑郁情緒,直接影響治療結果。隨著護理技術的快速發展,臨床發現若能夠在癌癥患者PICC置管期間實施相應護理干預,可有效穩定患者情緒,提升其依從性,為治療順利開展提供前提[3-4]。但其中護理方案較多,如何選擇成為難題。由此該文展開研究,方便選擇該院2019年7月—2020年5月納入的76例癌癥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納入的76例癌癥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分別接受PICC置管,依據隨機分層法分成兩組,各38例。研究組中男21例,女17例;年齡23~78歲,平均(52.36±2.11)歲;小學至初中10例,高中17例,大專至以上11例,胃癌9例,肝癌5例,乳腺癌6例,肺癌8例,鼻咽癌5例,其他5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8例;年齡24~78歲,平均(52.77±2.03)歲;小學至初中12例,高中18例,大專至以上8例,胃癌8例,肝癌4例,乳腺癌8例,肺癌9例,鼻咽癌4例,其他5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5]:①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②符合疾病診斷標準,經過病理學檢查確診;③患者與家屬簽訂知情書。
排除標準:①溝通或者聽力障礙者;②合并精神方面疾病或者意識障礙者;③研究前服用抗焦慮或者抑郁類藥物;④病歷資料不全或者中途退出者。
兩組均在該院接受PICC置管,選擇巴德三腔瓣膜PICC硅膠導管,由專業護士實施手術置管,并按照患者具體病情及機體狀況,挑選最合適的靜脈實施穿刺操作。
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提供心靈關懷,①首先組織專業護士構成心靈關懷小組,定期開展相關培訓,要求小組成員均取得心靈關懷師資質。②選擇陳懇以及關懷的態度,與患者進行溝通,以開放式提問方式引導患者發泄情緒,并耐心傾聽患者內心真實想法,給予理解,同時認真解答其疑問。③全面了解患者病情以及身體狀況,向其講解腫瘤、PICC置管相關知識以及心理社會因素對疾病的影響,糾正患者錯誤認知,告知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要求患者保持積極心態。④依據患者品位選擇舒緩、慢節奏的音樂,對患者實施個體化心靈關懷,指導患者駕馭情緒的正確方式,定期與其分享美好事物,并共同制定健康的生活計劃。⑤幫助患者尋找煩惱的源頭,并引導正確面對死亡的心態,囑咐患者做出改變。
對照組:提供常規護理,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定期與患者溝通,了解其內心真實想法,必要時給予心理輔導,同時進行口頭健康宣教。
干預前、護理后兩個月分別進行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視覺模擬(VAS)、希望水平、生存質量(SF-36)評分調查,護理結束后發放滿意度評價表,比較兩組護理結果。
①SAS、SDS評分[6]:得分50分無焦慮/抑郁,50~60分輕微焦慮、抑郁;61~70分明顯焦慮/抑郁;超出70分嚴重焦慮、抑郁。②VAS評分[7]:0分無痛;0~3分輕度,可忍受;4~6分中度,尚可忍受;7~10分劇烈,難以忍受。③希望評分[8]:包括積極態度、行為態度、親密關系及總分4大項,前3項滿分16分,總分48分,得分越低希望水平越差,反之得分越高希望水平越高。④SF-36評分[9]:對患者生存質量進行評估,各項滿分100分,得分越低生存質量越差,反之得分越高生存質量越優。⑤滿意度:選擇院內自制調查表,評估患者對服務態度以及服務技能方面的滿意程度,滿分100分,超出70分十分滿意,50~70分較滿意,不足50分不滿意。滿意度是十分滿意率與較滿意率之和。
干預前兩組的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對比[(±s),分]
組別SAS干預前 干預后SDS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n=38)對照組(n=38)t值P值63.59±7.24 63.80±7.10 0.128 0.899 42.43±4.60 50.72±5.12 7.425 0.001 65.10±7.01 65.42±7.23 0.196 0.845 40.11±4.20 48.36±5.03 7.761 0.001
干預前兩組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VAS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VAS評分對比[(±s),分]
組別 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n=38)對照組(n=38)t值P值6.23±2.05 6.34±2.10 0.231 0.818 3.40±1.03 4.22±1.30 3.048 0.003
干預前兩組的希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積極態度、行為態度、親密關系、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希望評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患者希望評分對比[(±s),分]
組別 積極態度干預前 干預后行為態度干預前 干預后親密關系干預前 干預后總分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n=38)對照組(n=38)t值P值9.21±2.07 9.34±2.11 0.271 0.787 13.05±3.15 10.67±2.68 3.547 0.001 8.59±2.13 8.80±2.04 0.439 0.662 12.77±3.25 10.90±2.13 2.967 0.004 9.01±2.93 8.91±2.87 0.150 0.881 12.56±3.08 9.70±2.13 4.708 0.001 26.71±4.21 27.04±4.51 0.330 0.743 38.60±1.03 31.27±2.45 17.002 0.001
干預前兩組SF-36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各項評分均高出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SF-36評分對比[(±s),分]

表4 兩組患者SF-36評分對比[(±s),分]
組別 軀體疼痛干預前 干預后精力干預前 干預后生理機能干預前 干預后健康狀況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n=38)對照組(n=38)t值P值51.02±6.27 51.43±6.08 0.289 0.773 86.47±2.51 80.33±3.56 8.689 0.001 56.37±5.24 56.80±5.11 0.362 0.718 89.67±2.10 82.35±3.04 12.213 0.001 52.48±6.51 53.02±6.34 0.366 0.715 87.52±2.14 81.69±3.15 9.437 0.001 55.78±5.49 55.36±5.21 0.342 0.733 86.54±2.04 78.59±4.20 10.496 0.001
研究組滿意度(92.11%)高于對照組(73.6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滿意度對比
PICC置管作為臨床常見的侵入性操作,主要是將導管從患者外周手臂靜脈穿刺直至心臟上腔靜脈,具備操作簡便、延長留置時間、保護患者化療期間的外周血管等優勢,被廣泛運用于臨床。但患者對其了解甚少,害怕穿刺帶來的疼痛,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等情緒,加上癌癥病情較為特殊,患者不僅承受機體上的痛苦,且隨時面對死亡的威脅,給患者帶來嚴重的心理應激反應,甚至可能引發精神異常或者自殺念頭[10-11]。因此除了穩定患者病情之外,還需重視患者心理上的康復,所以選擇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至關重要。
以往臨床在PICC置管期間多選擇常規護理進行干預,其效果并不明顯,僅包括口頭健康教育、心理輔導等方式,并無針對性,難以快速控制患者的心理狀態。隨后臨床經過研究發現心靈關懷的效果更為明顯,能夠幫助患者樹立信心,清除負性情緒,提升生存質量[12-13]。該文對此進行研究,結果中看到:干預前兩組的SAS、SDS、VAS、希望、SF-36評分相近(P>0.05),干預后研究組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尤其是研究組護理后的SAS、SDS評分(42.43±4.60)分、(40.11±4.20)分明顯低于對照組(50.72±5.12)分、(48.36±5.03)分;且滿意度(92.11%)高于對照組(73.68%)(P<0.05),提示研究組可快速清除焦慮與抑郁情緒,促進疼痛減弱,提升生存質量,并改善患者的希望水平。王自梅等[14]學者選擇100例惡性腫瘤患者進入研究,分別給予常規護理與心靈關懷護理,結果發現研究組護理后的SAS(31.2±2.5)分、SDS(34.3±2.9)分低于對照組(39.4±3.7)分、(39.4±2.7)分,與該文結果較為一致,進而證實心靈關懷可顯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由于癌癥患者受到生理與心理的雙重打擊,容易出現較多負性情緒,甚至對生活失去信心。通過心理關懷可維持護理人員與患者的有效溝通,并了解其內心真實想法,指導正確發泄方式,從而穩定情緒。同時向患者介紹疾病與PICC置管相關知識,提升其認知能力與依從性,同時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使其重新建立面對疾病的信心,并對生活充滿希望,進一步改善患者生存質量,為預后提供保障[15]。

續表4
綜上所述,心靈關懷的療效顯著,可有效降低癌癥患者的疼痛,并穩定其負性情緒,提升患者希望水平與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