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霞
菏澤市立醫院內科,山東菏澤 274000
急性心肌梗死作為一種急危重癥疾病,臨床發生 率非常高,發病后由于患者心肌活動缺乏穩定性,有較高的心律失常風險;若沒有在最佳時機得到可靠治療,會給其生命安全預埋較大隱患[1]。而在治療期間,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療效可能無法取得預期標準,所以輔以有效的護理干預方案對患者臨床療效、預后發展至關重要。該次為探討循證護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便選取2019年1月—2020年7月時段內該院確診并收治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老年患者為研究病例,遵循隨機雙盲法則以對照組、研究組兩個組別對患者進行劃分,各36例;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研究組基于對照組開展循證護理,展開分析,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確診并收治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老年患者為研究病例,遵循隨機雙盲法則以對照組、研究組兩個組別對患者進行劃分,各36例。對照組男19例、女17例;年齡61~90歲,平均(75.59±8.68)歲。研究男21例、女15例;年齡63~89歲,平均(76.77±8.72)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心電圖檢查等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者;②年齡不低于60歲者;③本人及家屬對該研究知情授權者。排除標準:①惡性心律失常者;②肝腎功能缺失者;③溝通障礙、認知障礙、精神疾病者等。研究由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首先需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結合嚴重程度與治療方案制定護理內容;其次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監測,并遵醫囑用藥,記錄用藥后患者的體征改變情況,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研究組基于對照組開展循證護理:①科室需選擇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護理人員在護士長的帶領下組成循證護理小組,了解患者個體情況、病情等信息,并參考既往研究成果,評估患者可能存在的并發癥風險,明確護理問題,利用自身專業知識與臨床經驗為患者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方案[2]。②對患者疼痛情況包括程度、性質、時間等內容進行觀察與記錄,以及用藥后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應、生命體征改變情況等,如有異常,例如頭暈、心悸等,需告知醫生做好搶救準備工作[3]。③患者病情趨于穩定后,小組成員需就疾病、治療以及護理相關內容對患者進行耐心細致的講解,提高患者的認知水平,有利于緩解其負面情緒,提高護理、治療依從性;日常則需要通過鼓勵等方式給予患者情感支持,幫助其樹立治療信心;并指導、協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內容,減少患者的機體耗氧量[4]。④小組成員需要告知患者遵醫囑用藥的重要性,并指導、監督患者用藥,結合患者病情變化對藥物、用藥方法等進行調節,并針對可能存在的用藥不良反應對患者進行講解,避免過度恐慌,叮囑患者及其家屬若有不適需立即告知護理人員進行對癥處理[5]。⑤小組成員需要結合患者喜好,對病房溫濕度進行調控,定期消毒通風,為患者提供舒適安全的住院環境,減少院內感染風險;嚴格控制病房探視人數以及探視時間,為患者營造安靜舒適的休息環境。⑥受病情影響,患者不可避免會產生負面情緒,嚴重的甚至會抵觸醫護工作,而且情緒的劇烈波動會導致患者心肌耗氧量大幅度增加,不利于病情康復,小組成員在日常期間需與患者保持聯系,耐心傾聽患者主訴,準確把握其不良情緒的誘因,以此為依據為患者提供針對性心理疏導,提高其治療積極性與依從性[6]。⑦患者出院前,小組成員需為其提供健康指導,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項,告知患者心肌梗死先兆表現以及正確處理方式等,此外還要叮囑患者在規定時間內來院復診[7]。
①下床活動時間、出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以及心律失常復發率。
②生活質量:參考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1274)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包含情感功能、軀體功能、角色功能以及社會功能,百分制,所得分值與患者的生活質量為正比關聯[7]。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的下床活動時間、出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下床活動時間、出院時間對比[(±s),d]

表1 兩組患者下床活動時間、出院時間對比[(±s),d]
組別 下床活動時間 出院時間研究組(n=36)對照組(n=36)t值P值2.14±1.02 3.93±1.16 6.953<0.05 8.52±1.21 11.12±2.24 6.127<0.05
研究組的并發癥發生率8.33%與心律失常復發率5.56%均低于對照組的27.78%、22.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與復發率對比[n(%)]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情感功能、軀體功能、角色功能以及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組別研究組(n=36)對照組(n=36)t值P值護理前情感功能 軀體功能 角色功能 社會功能護理后情感功能 軀體功能 角色功能 社會功能42.01±4.58 41.46±5.11 0.481>0.05 41.01±4.92 41.36±4.26 0.323>0.05 49.78±4.92 50.21±4.26 0.396>0.05 46.88±5.23 46.45±5.12 0.353>0.05 72.42±6.21 65.28±5.88 5.009<0.05 70.45±5.44 63.57±6.22 4.996<0.05 71.94±5.74 65.93±5.31 4.612<0.05 74.62±6.12 66.24±4.94 6.393<0.05
近些年,受到社會總體經濟水平持續大幅度攀升的影響,人們所面臨的生活壓力不斷擴增,這也導致其日常生活方式出現了較大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存在敏感且強烈的社會心理應激反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8]。臨床認為急性心肌梗死的誘發因素包含多個方面,例如急性心肌供氧供血不足、微血管受損以及再灌注損傷等,發病后患者有較大的風險合并存在其他危重癥狀,例如惡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動過快等,若患者沒有及時得到有效的救治,會給其生命安全造成較大的威脅[9]。此外臨床發現,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者發病后前2周有較高的并發心律失常風險,會進一步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針對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積極且及時地提供有效的治療方案,是挽救其生命的關鍵。在治療期間,受多方面因素的干擾,會導致患者最終所獲取的治療效果與預期存在差異性,因此為了保證治療方案的有效性,需在治療全程以及患者康復期間為其提供可靠的護理干預方案。近年來有學者[10]提倡以循證護理模式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心律失常患者進行干預,該模式要求護理人員基于患者臨床表現、具體病情、既往治療、護理經驗等方面的內容為患者制定科學且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而滿足臨床治療需求[10]。
該次研究發現:研究組患者的下床活動時間(2.14±1.02)d、出院時間(8.52±1.21)d均早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8.33%與心律失常復發率5.56%均低于對照組的27.78%、22.22%(P<0.05); 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情感功能(72.42±6.21)分、軀體功能(70.45±5.44)分、角色功能(71.94±5.74)分以及社會功能評分(74.62±6.12)分均高于對照組(65.28±5.88)分、(63.57±6.22)分、(65.93±5.31)分、(66.24±4.94)分(P<0.05)。 這與徐艷[11]的研究結果: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8.11%低于對照組18.91%,基本一致。原因分析,循證護理是一種注重實際證據的護理模式,要求護理人員需結合既往臨床經驗、患者個體需求以及專業知識等為患者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方案,以提高護理服務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在該次研究中,循證護理小組成員通過觀察患者病情、與患者溝通等方式明確患者潛在的危險因素以及病情再發的風險性,從用藥指導、健康宣教、出院指導等方面為患者制定具有標準的護理流程,可確保患者院內外均能得到有效的護理干預,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護理依從性,保證治療效果,降低患者再次出現心律失常的可能性。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若患者有較高的心律失常再發風險,護理人員需做好患者病情及體征的監測工作,若發現異常情況,需立即告知醫生。除此之外,患者心理狀態也會對其治療、護理效果產生影響,破壞機體內分泌狀態,提高病情再發風險,所以護理人員也需要注重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時幫助其排解不良情緒,促使其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治療、護理[12]。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老年患者接受循證護理可促進康復的同時還能減少并發癥與復發風險,有利于患者預后,獲取更好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