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勝翔,陸露
江蘇省溧陽市中醫醫院針灸推拿科,江蘇溧陽 2133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目前針灸臨床的常見病,發病主要集中于中年體力勞動者,也可見久坐少運動者[1]。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神經受壓迫而導致的神經損害癥狀,可因椎間盤髓核組織向外膨出、突出,甚至脫垂導致,可造成急、慢性損傷綜合征[2]。其一般表現為腰臀及腿部疼痛麻木,嚴重時還可形成神經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中醫認為其屬骨痹范疇,病因為勞傷筋骨、風寒入侵、氣血痹阻,因此進行補腎壯骨、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為治療原則[3]。有報道[4]顯示針灸能夠有效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因此其為臨床上常見保守治療方式之一。為進一步提高療效,該院針灸科特將2017年4月—2020年6月規劃為研究時區,且以收治的19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對象,開展探究經皮穴位電刺激聯合溫針灸治療該癥療效的專項研究,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196例符合納入標準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對象。所有對象實施治療前,均由責任醫生針對病癥、治療方式、細節、預期效果等環節予以詳細的醫學解釋,遵從患者自愿的基礎上予以分組,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98例。對照組中男40例,女58例;年齡21~60歲,平均(43.23±3.55)歲。 觀察組中男41例,女57例;年齡23~61歲,平均(42.98±3.56)歲。納入標準:遵從自愿,本人及家屬知情并簽訂同意書;臨床病歷完整且清楚,腰椎MR或CT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者。排除標準:心、肝、腎等器官嚴重損傷者;合并骨質疏松者;具有精神障礙,喪失感知判斷者。所有對象均于研究起始前,對所涉及內容充分了解,且對應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研究所包含內容、過程、預期結果也均報備醫院倫理委員會并獲得批準。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依據中醫針灸穴位標準進行取穴[5]。對照組予以溫針灸法治療,具體取腎俞、大腸俞、環跳、陽陵泉、委中、承山、昆侖等穴位,并根據相應癥狀進行增減,如瘀血證加膈俞穴,肝腎虧虛癥加命門穴、太溪穴。用碘伏穴位消毒后,緩慢針入一次性針灸針,針刺得氣后,選擇大腸俞、環跳、陽陵泉、昆侖穴上點燃艾條(長度2 cm)于針柄處,留針約30 min后起針,1次/d,5次/周。觀察組在進行溫針灸治療后聯合經皮穴位電刺激法,選取阿是、環跳、腰陽關、夾脊穴、陽陵泉、昆侖等穴,使用經皮穴位電刺激儀進行治療,采用疏密波(2~100 Hz),根據對象自身耐受程度合理掌握電流強度,30 min/次,1次/d,5次/周,治療周期為2周。
統計兩組對象疼痛癥狀緩解情況及治療效果。
根據視覺模擬評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對患者治療前后疼痛感程度進行評估。分值0~10分,其中0分代表無痛感;1~3分代表輕微疼痛感,可忍受;4~6分代表強烈疼痛感,但仍能忍受;7~10分代表劇烈疼痛感,無法忍受。根據臨床表現判別為顯效、有效及無效3類;顯效:疼痛感顯著改善或完全消失,且肢體活動靈活性恢復正常;有效:疼痛感有所緩解,肢體能在一定幅度內進行活動;無效:疼痛感無緩解,肢體靈活度無變化。治療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98×100.00%。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VAS疼痛程度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VAS疼痛程度比較[(±s),分]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98)觀察組(n=98)t值P值6.75±1.35 6.78±1.35-0.156 0.876 4.27±1.22 2.46±1.22 10.385<0.001
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97.96%)顯著高于對照組(84.6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由于椎間盤退變或外傷原因引起椎間盤髓核組織向纖維環膨出、突出或脫垂,壓迫神經引起的一系列癥狀。主要表現為腰臀部及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6]。臨床上一般有手術及保守治療兩種,由于手術為有創操作且費用較高,大部分患者會采取保守療法,如腰椎牽引、藥物對癥處理等常規方法治療,然而治療療程長,且療效不盡如人意。隨著中醫不斷普及與推廣,中醫療法也越來越受到廣大群眾的認可[7]。中醫針灸、推拿均適用于本癥。該癥在中醫中屬“腰腿痛”及“骨痹”范疇,中醫認為其病因為風寒侵襲、氣血不暢或肝腎虧虛、勞傷筋骨等癥,因此治療多以活血化瘀、疏經通絡、溫陽補腎為主。溫針灸是指通過針刺、艾灸結合的方式刺激經絡穴位,達到調節氣血循環、消除局部炎癥、促進新陳代謝等使機體恢復健康狀態[8]。較單獨針灸而言,運用艾灸的溫通作用能夠更好活血化瘀、除寒宣痹。經皮穴位電刺激法是由歐美引進的一種溫和鎮痛療法,其工作原理為在一定頻率電流下激活相應神經而誘導具有鎮痛功效介質的分泌[9]。
艾葉性溫、味辛,具有補氣血、祛風寒、消瘀止痛、溫經通絡等功效。通過燃燒艾草能夠加熱針灸針,以溫促通,更好地提升經絡感傳效能,增強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消除水腫及炎癥[10]。研究表明[11],溫針灸能夠促進神經物質PLA2濃度的降低,而該物質的主要功能即為感受痛感。而2 Hz頻率電流被證實能夠誘導機體大量分泌腦啡肽、內啡肽及內嗎啡肽的分泌,100 Hz電流能增加強腓肽的釋放。2/100 Hz疏密頻率的電流可以促進4種內源性阿片肽分泌,以上物質均能夠起到鎮痛作用。因此聯合應用較單純溫針灸能夠獲得更好效果。
朱彬等[12]就其研究結果顯示,運用溫針灸聯合皮穴位電刺激治療的觀察組,治療后近期總有效率(93.3%)顯著高于對照組(78.7%),該組VAS評分(2.68±0.52)分顯著低于對照組 (4.39±0.43)分。該次研究也通過對VAS疼痛評分及治療有效率比較聯合應用與單純溫針灸法的效果差異。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VAS評分(2.46±1.22)分明顯低于對照組(4.27±1.22)分(P<0.05);且該組對象治療有效率(97.96%)也顯著高于對照組(84.69%)(P<0.05)。該結果充分提示溫針灸聯合皮穴位電刺激治療該癥的理想效果,且結果也與朱彬等[12]學者研究保持一致,充分驗證了研究結果的真實有效性。
綜上所述,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運用經皮穴位電刺激聯合溫針灸法能夠取得良好效果,能夠更有效緩解患者疼痛癥狀,顯著提高治療有效率,值得在臨床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