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玲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有效教學思想便成為主流思想應用到實際課堂中。其既能夠創新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還為學生能動性的發揮提供了充分保障。語文作為初中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對學生語言發展、溝通交際、文化理解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基于此,文章對有效教學在初中語文課堂活動中的科學運用展開研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教學
語文是一門語言類學科,對學生的文本閱讀、文字表達、情感體會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同時,初中學習是學生基礎教育階段中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對學生的主體培養和語言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當前教學活動的進程中,部分教師仍然以“注入式”思想為主,并對教學活動缺乏創新意識,導致學生在語言的理解和表達上存在不足。如何有效開展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呢?針對這一問題,文章從當前初中語文課堂活動中所存在的問題、有效教學的概念及意義、開展初中語文有效教學活動的具體策略三個方面出發對此進行探究。
一、 當前初中語文課堂活動中所存在的問題
(一)主體作用發揮不足
學習是學生主動構建新知識的過程。強化學生的主體性建設,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還使師生之間的互動效果得到提升,有助于加強學生對課堂知識點的理解,使學生得到真實有效的學習。然而,在當前的教學發展中,部分教師受本位思想影響,通常以自我為中心展開教授,缺乏對學生主體的正確認知,無法滿足學生主體的心理需求,導致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思維發展受到阻礙。
(二)教學手法運用單一
教學手法的靈活運用,既能保證課堂活動的有序進行,還能提高學生對文本信息的探究能力,加深學生的課堂理解。同時,針對不同的教材特點和學情變化,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轉化與產出。但在當前的語文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依然沿用傳統教學方法,缺乏創新意識,導致學生在知識的認知理解上存在不足,造成學生語言學習基礎不扎實的現象。
(三)課堂環節設置不當
教學活動是由不同的課堂環節組合而成,其課堂環節的組織效果將直接影響整體教學的質量和效益。但在當前的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缺乏多樣化的環節設置,還未對學生的實際學情建立清晰的認知,導致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彰顯。同時,部分課堂環節與學生的實際學情存在脫離現象,導致學生在知識的銜接和體系建構上產生偏差。這不僅影響學生對語言知識的學習效果,還使課堂活動的有效性難以保證。
(四)活動整體組織不力
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教師應采取多樣化的培養策略和組織形式,以此來滿足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學習需求,進而使學生的學習基礎得以打牢,提升學生的整體的學習能力。然而,在當前的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未能從實際學情出發,其組織形式和應對方法的實施效果存在不足,進而導致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出現“兩極分化”的狀態,不利于學生整體學習的發展。
二、 有效教學的概念及意義
有效教學理念主要包含“有效用、有效果、有效率”三個要素,將其滲透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旨在促進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一定的發展。此外,它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思想或理論概念,它所倡導的則為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并保證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發展效能,使學生的認知基礎得以夯實、打牢。將有效教學理念滲透課堂之中,有利于學生完成新知的自主構建,夯實學生的課堂基礎,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同時,將有效教學作用于課堂活動之中,有助于改善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將學習的主動權交予學生,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保證師生之間的互動性。此外,將有效教學運用于課堂活動之中,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思維,便于學生更好地體會和感悟內在情感,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三、 開展初中語文有效教學活動的具體策略
(一)深化教材內容,做好備課工作
備課是教學活動有效開展的“關鍵一環”,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導向標”。其有效的備課內容,不僅能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和課堂任務,還能保證課堂活動的實施效果。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主體出發,堅持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的原則,做好每一環節的備課工作。同時,教師還應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情特點,靈活制訂詳細的備課計劃,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從而達到有效備課的發展目標。
例如,在《春》的備課中,《春》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作者通過對春天主要特征的描寫,抒發對春天的熱愛和欣喜之情。考慮到學生對春天這一季節具有豐富的感性經驗,從生活的角度出發,有助于激發學生對文章的探究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對此,筆者采取情境教學法、朗讀教學法、探究討論教學法等方法,引導學生對本篇文章展開學習活動。同時,結合學生的學情基礎和認知特點,筆者將體會文章中情境交融的表現手法、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為本課的學習目標,并將感悟春天的美麗、體會語言風格作為本課的重難點,在下一步教學實施中著重進行講解。通過備課工作的有效實施,既能為學生提供明確的學習目標,還使課堂教學的組織效果更加嚴密。
(二)構建情境課堂,激發探究興趣
在枯燥乏味的語言學習中,適當加入一些生動、多彩的語言情境,不僅能優化學生的學習環境,還能豐富學生的課堂體驗。同時,以直觀的場景為導引,還能降低學生對抽象語言的學習難度,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和教材內容,合理運用多媒體、計算機等信息化手段,為學生構建良好的語言環境和情境氛圍,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實現有效教學的發展要求。
例如,《濟南的冬天》是一篇描述濟南冬天美景,抒發內在感情的寫景散文。如果單一地進行掛圖講授或語言講解,很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探究心理。對此,筆者運用計算機投屏功能,將電子課件中的風景圖片,如小山、小水、矮松、天空、雪景等,使學生在直觀的畫面欣賞中,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進而對下一步的閱讀學習起到鋪墊效果。學生通過嫻靜溫情的畫面引導,情不自禁地想要探尋這一美麗的地方,紛紛打開課本展開閱讀。通過豐富生動的場景設置,既能激發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探究興趣,還能保持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加強學生的主體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