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春華 吳倩 萬雷萌
流水的服飾,鐵打的“如意”
服飾紋樣作為服飾文化具有代表意義的一種形象載體,有著久遠、豐富而有趣的意象所指,經歷了漫長、循序漸進的演變過程,其蘊含了豐富的社會人文和宗慶禮儀內涵,承載了漢民族歷史悠遠的歷史與文化,反映出漢民族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中華民族生活與民俗直觀性、審美性的體現,寄托著漢民族美好的心愿、希冀與追求,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審美價值和傳承價值。

>>周生生×故宮宮廷文化“築”系列
如意紋是中國最為傳統的紋樣之一,與瓶、戟、磐、牡丹等組成中國民間廣為應用的吉祥圖案。如意起源于“爪仗”,即癢癢撓,其自用方便、無須求人、可如人意,故被稱為“如意”。其還是佛八寶之一,用于記錄經文,或僅用來陳設。經朝代更迭,如意的裝飾功能越來越明顯,其事事如意的好兆頭,使得如意紋應運而生,象征著吉祥富貴。
如意紋又名“如意云紋”“如意云頭紋”,造型以如意頭、靈芝為來源,形成獨特的云朵形狀。如意紋往往不獨立出現,常伴以牡丹、蓮花、芭蕉葉、祥云、海浪等其他紋樣,用來借喻“稱心”“如意”。
隨著文化交融衍生,如意紋變成華夏民族寓意吉祥的裝飾物件及紋樣造型,裝點了古人日常所用的多種器物,例如漆器、瓷器、金銀器、紫砂器等等。后其柄端逐漸發展,有靈芝形、云朵形、花瓣形等,于是將類似如意柄端形狀的圖案通稱為如意紋。
之后人們對如意造型的認同,逐漸演變發展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符號,廣泛應用于人們的衣食住行當中,成為一種祈福避災的常見吉祥符號。
如意紋由商螺旋紋和周云雷紋演變而來,在演變過程中隨著時代的文化變遷和工藝技術程度提升而發展,如意紋的運用也由此慢慢清晰。
早在秦、漢時期,如意紋已有雛形。漢朝時期,云紋興盛,云氣如意紋成為這個時期如意紋樣的主要代表。其在裝飾紋樣在造型上獨樹一幟,盡顯形態和意蘊。魏晉南北朝時如意就已經非常普及,如意首段多呈彎曲回頭狀,暗含“回頭即如意”的禪意。及至唐朝,云紋進一步發展,出現廣受大眾歡迎的如意云紋。比如唐朝流行的女裝襦裙常飾以如意集合圖案,表現了古人對天地法則的敬畏。到了宋朝,如意紋形成了具有宋代思想氛圍的植物如意紋,程朱理學”的思想規范逐漸滲透到藝術領域,對稱的如意紋被賦予吉祥的象征寓意。明朝時期,手工業和商業的發達使傳統紋樣進一步發展與傳播,如意紋吉祥和美好祝愿的符號意義也因此被大眾廣泛接受,被廣泛運用于服飾裝飾、工藝美術和建筑設計上,成為常見的紋樣之一。這時期的如意紋搭配組合更加多樣,即可與龍紋飾組合象征皇權神圣不可侵犯,又可與植物紋飾海棠、松、竹、梅花等結合寓意君子之道,還可與江牙海水紋飾結合象征著君臣天地共生。
古人成婚之時,也多將如意放在聘禮清單之中。此外,也有將如意陳放于正堂,諭示吉祥順遂。在材質的選用上也越發珍貴,早期如意多采用玉石制成,以顯“君子溫文如玉”之意。至唐朝和宋后,如意常被鑲嵌寶石或描以金飾,盡顯奢華。
歷史上如意紋在服飾裝飾中的廣泛運用表明了人們對于未來生活的希望和寄托,既是理想的,又是現實性的。其以寓意的方式表征著人們的美好生活愿景、征服困難的意志以及堅勇不屈的力量。
無論是在品牌傳播中,作為文化符號向消費者傳遞品牌的文化理念,還是作為設計靈感和設計元素融入到產品設計當中,如意紋都被賦予了美好的愿望和寄托。
珠寶品牌周生生與故宮宮廷文化在2021年推出“築”系列主題作品,該系列以故宮博物院儲藏文物中的“四合如意”紋樣為設計靈感,寓意“富、貴、壽、喜”四合皆如意,品牌以現代審美解讀經典元素,演繹宮廷美學的雅韻之美。
中國傳統內涵與現代感并存的旗袍設計師品牌“槿爺東方”以如意紋為靈感設計的云清少女長旗袍將其裝飾于立領開襟處。設計師充分汲取如意紋的吉祥之意,將其與旗袍的鑲條裝飾結合,增強服飾的清新靈動感,呼應宋代朝服交領上的方心曲領,使其充滿對稱與平衡的形式美感。讓年輕消費者透過改良的如意紋符號感受到傳統文化中的內斂含蓄之美。
中華傳統紋樣種類繁多,不同的紋樣有著對應的文化內涵,反映了當時的傳統習俗及大眾的審美觀念。流傳至今的傳統紋樣具有很強的生命力,發展的腳步未曾停歇。同時,中國傳統紋樣蘊涵著豐厚的藝術哲學,在產品設計和傳播過程中我們應該更多地發掘和展示其文化內涵,讓它們在現代社會大放異彩,走到更廣闊的天地。

>>周生生×故宮宮廷文化“築”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