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麗萍
【摘 要】 進入新時代以來,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思想水平也在不斷地進步,同樣的,小學語文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也在不斷創新,對教學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閱讀是無論怎么都繞不開的一個地方,或者說小學語文學習的本身就是基于閱讀而進行的。在小學低年級學生學會了識字后,教師就可以進行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本篇文章中我們將詳細探討一下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關鍵詞】 小學中年級? 語文? 閱讀
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發展,對小學中年級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的相關問題也有了明確的要求。閱讀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借助閱讀學生們可以體會到祖國的山川秀麗,世界的風聞趣談,同時還能豐富自己的知識積累。但是,小學學生們在進行閱讀時并沒有很高的閱讀能力,其在進行閱讀時效率是比較低下的。那么本文我們就來談一談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1. 教師對學生進行合適的引導
小學學生因為年齡、見識等原因,對于閱讀往往是因為故事的趣味性而出發,不能或者說很難去理解到文章的內涵。因此,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引導。
1.1 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談及體會或感悟
閱讀包括有聲閱讀和無聲閱讀,無論是哪種閱讀教師都應該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對閱讀的最真實感受。只有用心閱讀,閱讀的能力較之前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語文是一門充滿文學色彩的學科,用心體會才能領會它的魅力。文字的閱讀始終會貫穿語文的學習,所以閱讀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對此,教師可以在每天課上用課文做例子,向學生演示要如何閱讀文章故事,篇篇如此,日日如此,學生自然而然懂得了簡單的閱讀流程,逐漸就會形成自己的閱讀感悟。
1.2 培養學生的興趣以及文學情操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學生興趣的培養。學生對語文有了興趣才會對語文有學習的動力。小學學生有了基礎的文字認知,在培養閱讀能力上才會較為輕松。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閱讀不同的文本材料,比如四大名著,唐詩宋詞,名人自傳等都是閱讀材料的好來源,不同學生對不同類型作品有不同的喜好,所以閱讀材料應該多樣化。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閱讀這些優秀作品和名著,來培養他們的文學情操,都是有利于學生心靈的凈化和成長。只有教育學生堅持閱讀的習慣,才能提升自我的知識境界。因而在教學中,教師切不可以急功近利地教育學生,應樹立正確的閱讀習慣引導學生培養好習慣。
2. 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具體措施
2.1 選擇合適的閱讀時間
生活中有不少的小學生是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的,但如果教師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就會使得習慣不能有正確的發揮使用。比如在其他課堂上,有的學生會閱讀小說散文漫畫等之類的課外書,這是不利于學生的長久閱讀能力培養的。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應該正確引導學生的閱讀時間,教育他們閱讀是好事,是一個優秀的學習習慣,但是應該在合適的時間,不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下進行。在小學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還是相對較弱,所以教師應當加以輔助,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閱讀觀念,保證在不影響別的科目學習下繼續進行好習慣的培養。
2.2 閱讀書目的選擇
前面說到,小學生在進行閱讀時往往是出于興趣出發,一旦有了閱讀興趣就可能會十分渴望課外書的內容,但在此教師應該注意教導學生對于課外書的選擇,只有正確選擇健康的閱讀材料才能助于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在新課改教育文件中就舉例了一至六年級的小學生閱讀書目,在中年級階段中適合閱讀的有《落葉跳舞》《曹沖稱象》等一系列優秀的中外名著,不僅使學生對中外名著的文化差異有初步了解,而且還可以使優秀的文化得到有效的傳播。所以教師一定要對學生自我文本挑選閱讀內容是否健康密切關注,以免被不法分子利用學生傳播不健康的讀本,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2.3 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在許多傳統教學課堂上,語文教學課堂是非常沉悶的,基本是老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有的學生甚至是囫圇吞棗式學習。但是有的語文老師在講解相關李白的古詩詞中,不僅結合多媒體還原實時古詩意境,還鼓勵學生扮演詩人在特定場景中吟詩作詞,全面地對古詩作深入的剖析,這樣的做法不僅可以使得學生對古詩有更進一步的喜愛,而且對于詩人的遭遇也有更多的感同身受。這樣的教學課堂是生動而活躍的,對于學生而言更多的是新鮮感和參與感,他們是非常熱愛這樣的教學模式的。所以以上的例子是可以很好地給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教學教育實例。
3. 結束語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反饋,切不可直接生搬照抄一套用到底,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并在教學中注意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實踐效果。語文的閱讀能力培養是需要時間的積淀,所以,我們不可急功近利,需要更耐心地教導學生。
參考文獻
[1] 馬麗.小學中年級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J].科海故事博覽·科教論壇,2013.
[2] 張曉林.小學中年級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J].動動畫世界·教育技術研究,2012.
[3] 秦敏.淺談小學中年級語文教學中的語感培養[J].小學時代(教師),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