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飄飄
【摘 要】 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開展,很多人被眼前的浮幻之景看得眼花繚亂,放眼腳下萬徑,不知該向何方。我們的數學課堂究竟怎么了?認真反思一下我們的課堂:由于教師對教材理解的膚淺,追求時尚,加之急于求成的心理作祟,使得數學課堂由原來的樸實、簡單走向現在的虛化、浮躁。這不得不讓我們思考:我們的數學課堂應該怎么辦?
【關鍵詞】 返樸歸真? 課堂? 學生
葉瀾教授曾經說過:“一堂課就是一個臺階,一滴水——生命之水,每節課無需追求完美,真實的課堂是最美麗的!”課堂需要真實,需要老師對數學學習有清醒的認識。不要在努力實現課堂教學“脫胎換骨”的同時,不經意地偏離了理性而真實的課堂教學軌道,出現一些浮躁現象。在打“假”聲一片的同時,打造真實課堂,成為一種理性思考下的追求。
一、莫與“情境”結太深的緣
《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自主構建自已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的過程。他們帶有自已原有的知識背景、活動經驗和理解走進學習活動,并通過自已的主動活動,包括獨立思考、與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構建對數學的理解。數學情景創設教學即是在教學中教師借助于一定的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材料和手段,創設有利于學習者的情緒,引導學習者進行積極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發現和主動建構,從而習得知識、經驗與方法,培養學習能力,提高學習興趣,形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活動。但是,現實教學中也有一些教師對“情境”過分強調和追求,為了創設情境可謂是“費盡心思”,好象離開了情境的課堂就不是新課改中的數學課了。于是就千方百計地在課堂中設計各種情境,而把最初“為什么要創設情境?”這個初衷給遺忘了。
二、莫讓“課件”走了味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基于這一理念,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越來越得到教師和學生的接受和重視。在教學中使用現代教育技術,運用多媒體課件,將多媒體技術與數學課堂有機整合,確實提高了教學效果,這是不可置疑的。但是有些教師卻走進了“唯課件是尊”的誤區。
【案例】 這是一個為“4-1=?”制作的課件
高大的蘋果樹上掛著4個又大又紅的大蘋果,教師在讓學生清點了蘋果的數量之后,鼠標一點擊,其中的一個大蘋果在音樂聲中神奇地飛了起來,飛入了旁邊的樹林,不見了。學生個個睜大了眼睛,盯著美麗的畫面出神。忽然,有個學生站起來滿臉疑惑地問:“老師,這個大蘋果怎么會滾動啊?”“這么好的大蘋果怎么不見了呢?它去哪里呢?”至此,五、六分鐘過去了,學生依然在苦苦地尋覓著這個蘋果的去向。
聽到這兒,我不禁要說:曾幾何時,追求課堂氣氛形式的熱鬧已成為一種時尚,于是各種制作精美、畫面逼真的課件紛紛在課堂中頻頻亮相。然而,“精美”的圖像在使用時實際效果卻是適得其反,學生的注意力常常被吸引到教學內容以外的其他地方,沒有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還可能成為分散學生思維的干擾因素,把學生的數學思考已經淹沒在童話所引起的其他想象中。這樣的課堂雖然看起來很熱鬧,卻給人一種“華而不實”的感覺。“4-1=?”的計算,可用操作體驗的教學資源身邊俯首可拾,實在沒有必要勞神費心地制作一個弄巧成拙的演示課件,阻礙了學生真實資源的獲取。有時,教學的簡單是一種返璞歸真的自然之美,學生在這種簡單質樸的學習中更能原汁原味地享受數學學習之樂。
三、莫與“合作”貼過緊的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應該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學習是新課改大力提倡的學習方式之一,為了迎合課改精神,一些教師把合作學習看成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認為課堂上有了小組合作就有了課改意識,就是? 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課堂。在這部分教師看來,“合作交流”是成功課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好象沒有合作交流,就失去了靈魂。
合作交流是人應當具備的優秀品質,讓小學生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對他們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但是一味地追求合作,帶來的負面影響是什么?不該合作的也合作,不該討論的也討論,帶給學生的是惰性!獨立思考的好習慣被完全拋棄,這樣的孩子還有主見嗎?還有創新的意識嗎?這就是我們想要的數學課堂嗎?
面對新課程,讓我們多些務實、少些浮躁。實施新課程,不單要有熱情,更要有理性,愿我們共同努力,打造真實的數學課堂,讓課改遠離“浮躁”,因為,課堂少一些虛假,課改就多一份希望。讓課堂返樸歸真,也許沒有熱熱鬧鬧的場面,也許沒有令人拍案叫絕的設計,然而卻流淌著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學生。
參考文獻
[1] 楊慶余.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2] 葉瀾一.教育概論[M],北京:人界教育出版社,19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