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萍
[摘 要]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多樣化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勤于思考的習慣,讓學生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提高數學實際應用能力。文章首先分析了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實際問題,從三個方面重點研究了促進教學的具體策略,以供相關人士交流。
[關鍵詞] 小學數學;解題;多樣化;策略
數學教學重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的精力不應單純地集中在講解基礎知識上,還要啟發學生思考,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做到一題多解。然而,目前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工作仍存在刻板、單一的問題,教師的教學觀念、學生的學習意識等都存在問題。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真正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應積極探究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提升數學素養。
一、小學數學解題方法多樣化的實際問題
(一)教師對學生思維的引導不足
要實現解題方法多樣化,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發散性思考。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更注重傳授基礎知識和習題講解,目的在于夯實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鍛煉學生解題能力。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只能按部就班地跟著教師的思路思考,固定地練習同一類習題,缺乏靈活應變能力。
(二)學生缺乏創新意識
數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需要根據題干中不同的條件對問題進行分析。教師習慣用固定的方式解題,這會對學生的解題習慣造成影響。當學生得知一種解題思路能得到正確答案后,便不再思考其他解題方法,缺乏鉆研精神;學生只按照教師給定的思路解題,缺乏獨立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學生滿足已獲得的數學知識,缺乏對數學問題的深入探究,很難提升自身的數學水平。
(三)教師對教材的解讀不深
經過多次教學改革、專家論證,學者們最終依照小學生的接受能力、認知水平,制定出了合理的教材內容。在具體授課前,教師必須深入研究教材,了解教材編排的目的性、技巧性,以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為目標。然而,在實際教學工作中,仍有不少教師對教材的重視程度偏低,只給學生講解解題步驟,不注重教材與實際情境的結合,無法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導致學生在面對變化的題型時,無法順利解出題目。教師對教材的解讀不深,無法靈活調整教學內容,這讓學生始終處于緊繃的學習狀態,難以取得進步。
二、促進小學數學解題方法多樣化的有效策略
(一)轉變教學觀念,推進素質教育
教師在教學中應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教學目標。在傳授基本知識時,多啟發學生,引導學生深入研究數學知識,學會舉一反三,能對一個問題提出多種假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理論的基礎上,從其他角度分析問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養成主動思考的習慣。例如,在教學“乘法口訣表”時,教師可以在安排學生背誦乘法口訣表的同時,要求學生繪制關于乘法口訣的手抄報,或自行總結乘法口訣中的規律。這樣一來,學生會對乘法口訣進行細致的分析,他們能夠發現:乘積為24的有4×6、6×4、3×8、8×3,乘積為12的有2×6、6×2、3×4、4×3。學生自己發現這些規律,比教師一味“灌輸”知識,更有助于學生記憶口訣,也能培養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只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還應注重鍛煉學生的數學分析能力,要讓學生善于觀察、主動思考,進而提高自身的數學解題能力。
再如,在教學“多邊形的面積”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思考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關系:它們很相似,只需拉動長方形的一個角,就能讓長方形變成平行四邊形,可是為什么當長方形變成平行四邊形后,面積卻變小了呢?為此,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畫出一個平行四邊形,以平行四邊形上底邊的一端為頂點,延伸出一條垂直于下底邊的線,切下由垂線分割而得的三角形,平移到另一側。此時,平行四邊形變成了長方形,且面積沒變,由于高不變。由此,學生也能反向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啟發學生的思維,不能直接將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應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鍛煉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進而培養學生一題多解的能力。
(二)夯實基礎知識,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的能力
解題方法多樣化的前提是讓學生充分掌握所學知識,只有基礎知識扎實,學生才能在現有的知識儲備上,進行多元化的思考,讓解題方法更加多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舉一反三,培養學生的靈活運用能力。例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教師需要讓學生先牢牢掌握“均分”的知識,引導學生利用新知識解決新問題。教師可以舉例:有4個狗舍和13只小狗,平均每個狗舍住幾只小狗,還剩幾只?在學生算出答案后,教師再讓學生對比余數和除數的大小。多出幾種類似的題目,讓學生夯實這部分知識,最終掌握“有余數的除法”的運算規律。緊接著,教師可以將運算題換成找規律題,要求學生在觀察一組圖形后判斷,第35個圖形是什么?學生會發現,如果一個個去數,非常煩瑣,這時,學生會想到剛剛學習的“有余數的除法”,嘗試將發現的圖形規律轉換成均分的形式,用除法來解決這一類的問題。
(三)積極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小學生年齡小,對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同時不同學生的特點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因此教師必須意識到學生的多樣性、差異性,通過有效引導,讓學生學會創新。具體來說,在小學數學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從多種角度開展教學,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解題能力和應用能力。例如,在教學“萬以內的加減法”時,教師可以提問:“小軍做題時把題目中的被減數639錯認成936,得出差是432,如果沒有看錯題,正確結果應該是多少?”這道題目可以鍛煉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解法一(從被減數角度考慮):
要得出正確結果,首先要計算出被減數,學生需要分兩步進行計算。
432+936=1368
1368-639=729
解法二(從減數角度考慮):
學生可以直接比較減數之間的差,然后將差與錯誤結果相加。
936-639=297
432+297=729
除了要求學生在解題時尋找多種思路外,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自己設置問題并解答,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可以給出一些已知條件,然后要求學生自己設置問題。如學校組織植樹,去年種了150棵楊樹,200棵松樹,今年種了300棵楊樹、250棵松樹。對此,你能提出三個問題嗎?這種出題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學生根據已知條件設置問題,學生從被動解題轉為主動出題,鍛煉了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還可以安排同桌之間互相出題,讓每個學生給自己的同桌出題,然后解答同桌的題目。如此一來,學生成了出題者,這能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讓學生之間產生濃厚的學習氛圍,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
教師要求學生使用多種方法解題,不僅能讓學生提高對自身的要求,促使學生不斷創新,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在現代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十分重要,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的數學知識,還要提高學生的靈活運用能力,使學生多思考、勤動腦,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和數學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劉鋒.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8(31):47-48.
[2]張麗敏.小學數學應用問題存在的問題、矛盾與解決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7(26):63-64.
[3]龐曉峰.淺談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J].新校園(閱讀),2017(2):70.
[4]路華.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探究[J].學園,2017(25):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