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歷史教學活動中,單一針對歷史事件、歷史規律發展而來的教學方式已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只有逐步優化教學結構,幫助學生形成歷史思維,才能使歷史教學效果不斷進步。本文針對高中歷史教學活動展開論述,提出了利用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優化教學工作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學案導學;高中歷史;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06-0047-02
引 言
學案導學是一種強調學生主觀表達能力的教學方式。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注重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自學,能夠有效、快速地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并通過團隊協作、自主探究等活動來提升歷史教學質量。
一、學案導學的應用價值
(一)對教學方法的調整
當新課程改革逐漸深入,傳統的教學方法難以全面滿足新的教學要求時,只有在教學材料與教師之間建立新的對接點,才能為歷史教學的后續發展提供更為豐富的情感支持[1]。但在當前的高中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學科目的特點與教學方式的特點制約著歷史教學的發展:一方面,高中歷史學習壓力大,課業任務繁重,面對復雜的學習要求,學生難以在相應的板塊抓住學習重點,對歷史知識做出回應的積極性較低,學習質量也較低;另一方面,歷史教學涉及的任務比較復雜,在短時間內,教師無法細化各知識點。基于此,大部分教師選擇質量較低但速度較快的“演講式”教學,僅要求學生聽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教學速度較快,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并不全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成為高中歷史教學活動的“痛點”。
學案導學的出現對教學活動產生了新的沖擊,在重新規劃歷史教學目標之后,學生與教師作為兩個獨立的群體共同參與教學活動,通過對教學方法的回應、對教學要求的回應,不斷展現個人智慧。在學案導學法的指導下,教師給出的教學理論以教材資源為核心,學生給出的學習方式則更偏向于“個人情感”,而且學案導學允許學生和教師通力合作,對當前的歷史教學課程進行補充。在開放式的教學環境中,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師則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二者互相配合,使歷史課堂變得更加生動。
(二)對教學價值的調整
歷史教學的核心目標不僅僅在于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更在于“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2]。在這一復雜的教學要求下,單一的教學活動難以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歷史教學需要一種更為完善的教學體系。但從當前的教育教學活動來看,歷史教學的開展方式依舊以教材內容為主,趣味性較低,學生的參與意識不強,教師沒有發起“富有個性的教學工作”,學生依舊處于被動地位。
學案導學能夠對教學短板與教學方法進行同步改善,幫助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感受不同環境下表現出來的人文智慧。在學案導學理念下,教師作為引導者對學生進行管理,通過對學生獨立學習、自主探究意識等進行干預,使學生學會探究和質疑,并積極開展富有個性的學習活動。此外,教師能夠基于學案導學的相關特點來調整教學方法,并結合教學要求發揮個人的創造價值。在同一教學體系內,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針對不同的學習層次、不同的建設目標落實教學計劃,從而激發學生的潛在學習意識——對歷史環境的關注和對人文智慧的反思。教師依靠多元化的教學資源,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三)對學習思路的調整
作為一種開放性較強的教學方法,學案導學不僅能對教師的教學方法產生影響,還能對學生的學習思路產生影響,使學生將低效率、長周期的學習方式轉化為積極開放的學習模式。在以往的高中歷史教學活動中,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基本方式可以用“循規蹈矩”四個字來概括。由于學生缺乏主動理解歷史知識的意識,無法對歷史進程、歷史人物進行評價,在教師構建的教學體系中,無法將個人意識與歷史知識結合起來,應用相關理論的積極較差。而在學案導學法的帶動下,學生的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會發生很大的轉變。在逐步脫離教師的幫助之后,學生對外界資源的依賴心理逐漸降低,其掌握并應用相關知識的能力逐漸提升。依靠學案導學,對于如何學、怎樣學習、學習什么等內容,學生需要獨立做出回答,并根據個人的學習能力制訂相應的學習方案。與傳統歷史教學模式相比,運用學案導學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技能應用能力能夠充分得到發揮,能將多元交流模式轉化為“親力親為”的學習方式,而且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技能表達機會。
二、學案導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一)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明確教學目標
學案導學體系僅僅是為教師提供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擺脫對這一理念的過度依賴,明確掌握教學目標,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案導學的教育價值。但在當前的高中歷史教學活動中,學案導學依舊以教師為核心,未能全面關注不同層次、不同能力的學生。
要發揮學案導學的教育價值,教師應做好“導”的準備,從而引導學生落實“學”的計劃。在學案導學體系內,教師應針對不同能力、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計劃,為其技能鞏固、技能提升提供必要支持。以北師大版教材“宋明理學”的相關教學為例,對于知識比較匱乏、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應做好基礎教學工作,并在學案中圍繞學生的學習能力、表達技能制訂相應的學習計劃。教師還可針對宋明理學的表達特點、后世影響、核心思想提出教學問題,鍛煉學生汲取并遷移知識的能力。對于歷史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除設計基礎問題外,教師可以引入開放性較強的思考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宋明理學與當前道德觀念之間的異同,或針對相關人物開展評價活動。依靠學案導學,教師能夠將歷史教材中的知識提取出來,將其作為獨立的教學板塊進行講解。通過不同的學案體系,學生所接觸的學習內容不是唯一的,但無論能力如何,學生都能夠根據學案要求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逐步掌握歷史知識,提高歷史學習能力。
(二)尊重歷史的客觀性,導入多元活動
“歷史的車輪滾滾而來,它不會因任何個體、民族的干預而停下腳步。”基于這一特點,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尊重歷史教學的客觀價值,改變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看清歷史的“本真面目”。回顧當前的教學活動,理論教學依舊占據主導地位,對歷史是否存在、歷史是否真實等問題,教師不會將其引入教學板塊中。作為學習框架的建造者,教師如果能夠尊重歷史的客觀價值,使學生的情感與歷史事件相融合,就能使歷史教學沖破“傳授教學知識”的膚淺層次。
以北師大版教材“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的相關教學為例,教材中給出了極為復雜的文化體系,學生在對其進行初步了解后,會根據個人的理性思維、感性思維進行篩選,根據個人情感確定學習方向。在學案導學體系中,教師可為學生預留表達個人思想的空間,或要求學生闡明自己推崇的某家學派的核心思想,或要求學生根據教材內容闡述“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的演變過程。在探究了學案的教學要求后,學生會根據社會環境、思想特點進行思考,指出執政者的管理理念、學派的核心思想之間的沖突,也會根據歷史環境的變動了解文化思想的“得與失”。學案是基于教學知識發展而來的客觀引導材料[3],在利用學案對學生進行引導的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思考空間,讓學生對不同意象、不同事物進行探究。對于學生已經得出的學習結論,教師應在學案中預留表達空間,為學生的記錄、積累營造客觀環境。依靠“闡述歷史,重現歷史”的核心思想,學生會結合課外知識對當前的教學內容進行解讀,并對學案的引導問題做出回應,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保留教學的開放性,引導學生探究
將實踐活動與理論教育活動結合起來,能在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歷史知識的同時,發展其歷史思維,使其在不同的維度中掌握歷史知識。在學案導學體系下,教師應尊重歷史教學的開放性,利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借助互動激發學生的靈感,引導他們進行探究活動,進而提升歷史教學的教育價值。
以“享譽世界的手工業”的相關教學為例,學案中應包含資源展示、課后思考、自主探究三大板塊。在資源展示環節,教師利用學案展示我國手工業的發展歷程及優秀作品,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學習興趣,通過雕塑、冶金、鑄造、防治等內容,為學生構建更為豐富的知識體系。教師可在學案中加入瓷器、紡織等內容,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課后思考板塊,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手工業的繁榮發展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歷史環境之間是否存在必然聯系?將學生對知識點的關注轉化為對知識體系的關注,通過思考問題將歷史因素引入學案中。在學案探究板塊,教師應充分發揮學案的橋梁作用,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情感建立聯系,除幫助學生解決當前的思考問題之外,更要從當前環境、歷史經驗等體系中落實互動工作,為學生提供激發靈感、啟迪智慧的機會。學案導學的核心在于教與學的配合,教師應保留歷史課程的開放性,為學生提供學習和思考的空間。
結 語
學案導學可視為教師對教學活動的預測,但如何發揮“預測”的最大價值,幫助學生明確掌握歷史知識,是教師在教學環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教師可從學案引導、學案探究等活動入手,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從而為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新的支持。
[參考文獻]
林建華.高中歷史“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探索[J].文理導航(上旬),2011(20):55-56.
李朝霞.高中歷史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研究[J].學周刊,2016(08):16.
董爽.對高中歷史“學案導學”模式的思考[J].軟件:電子版,2014(04):61.
作者簡介:李永艷(1977.1—),女,廣西貴港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曾獲貴港市港南區“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