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效的作業布置可以促進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發展,另外,作業的布置也是對教學質量進行檢驗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教師必須科學合理地布置小學數學作業。小學數學作業布置應遵循趣味性、自主性、質與量統一、實踐性與創新性五個原則。
關鍵詞:小學數學;作業布置;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06-0051-02
引 言
眾所周知,課堂設計再精彩,學生課堂表現得再活躍,教師也需要通過學生的作業來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情況。如果把學生學習比喻成“牛吃草”,那么學生做作業就是“牛反芻”,課堂上,教師向學生灌輸大量的知識,以致學生囫圇吞棗,到底有多少知識被真正地吸收,這就需要作業來幫忙了。
作業是以教師的設計為前提,以對學生輔導、評定為目的,也是教師衡量自己教學任務完成質量的重要衡量標準[1]。作業是鞏固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環節,因此布置作業是一項充滿創造性、藝術性的行為。
一、寓學于趣——布置游戲性作業
小學生的生活經歷少,有些需要生活經歷的知識點對于他們而言理解難度較大。例如,教學“認識人民幣”的內容時,由于當前線上支付逐漸發展,學生較少接觸現金,當遇到“換錢”和“找回多少錢”的問題,學生難以快速理解。因此,教師要給學生創設游戲情境。教師扮演100元,班長扮演50元,副班長扮演20元,小組長扮演10元,其他學生可以按照個子高矮分別扮演1元、5角、1角。教師可以在課件中呈現不同價位的商品,如9元5角,讓學生以自己為“錢”,站起來湊齊合適的錢來“買”商品。學生爭先恐后,紛紛想成為9元5角中的“一員”。在活躍的氣氛中,學生學會不同的換錢方法,也明白了其中蘊含的加法關系和元、角之間的單位關系。
二、實踐出真知——布置實踐性作業
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是通過作業這一形式讓學生把數學學習和生活實際、社會實踐聯系起來,用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觀察實踐,發現和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讓操作實踐提前突破知識難點,為新授知識做好鋪墊。數學實踐性作業能真正培養學生獨立的學習能力和習慣,從而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創造才能,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因此,實踐性作業要勇于探究、聯系生活、增強趣味、追求創新。
實踐出真知。學生在操作實踐中更容易理解知識。備課前,教師一定要了解學生的困難點、易錯點,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前設計相關的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在操作中突破難點,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
在講解較抽象和較難的知識時,教師應挖掘知識點中的趣味性,減少學生對知識的畏難情緒。例如,在認識正方體的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周末時間,布置學生制作沙包的作業,要求學生記錄自己的制作過程、寫觀察日記。在講評作業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指著自己制作的沙包,在小組內互相說說它是由哪些面組成的,都有什么特點。制作時,教師引導學生用線把面和面縫起來;觀察時,教師引導學生數數沙包有多少條線,進而將它與數學知識相結合。
例如,學生對“切幾刀增加幾個面”的問題理解起來較為吃力,頻頻出錯。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缺乏相關的生活經歷,所以,授課前,教師提前布置了切火腿腸的作業,同時給學生設計作業記錄單,提醒學生用刀時要注意安全,再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操作。這些化抽象為具體的實踐性作業,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檢驗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也降低了知識點的難度。
這類作業的布置要注意以下幾方面:在作業內容選取上,教師一定要深挖數學知識與生活的結合點,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寫數學觀察日記來記錄自己操作的過程和收獲的數學知識。
三、刨根問底——布置研究性作業
研究性作業需要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尤其是教材中學生比較陌生的內容,教師更要靈活設計,如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來設計作業。
例如,在學習不規則物體體積的知識時,單看教材,學生很難想到將物體放入水中水面的變化情況,哪怕借助課件動畫,學生也難以產生深刻印象。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家準備類似材料,在家里做實驗,自己動手在注水的容器里放體積不同的物體,如積木和土豆。學生可以讓家長幫忙把做實驗的過程用視頻記錄下來,然后反復觀看,進而得出物體的體積就是水上升的體積的結論。
又如,復式折線統計圖中,教材中的情境離學生的生活較遠,教師可以提前讓學生記錄自己一周內做40道口算題用的時間。在講授新課時,教師就將學生的記錄單作為教材,由于教學內容是學生熟悉的,所以他們學完后也會對自己未來口算時間做出預測,進而給自己提出口算練習的合理化建議。
四、殊途同歸——布置開放性作業
開放性作業有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多種多向思維,注重舉一反三,要有生活情境,更要有梯度。
教師在作業中應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多向化,使學生發散思維,引導學生對同一個問題提出多種解決方案,盡量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間,使學生縱橫聯想,自由馳騁。開放性數學作業有一個明顯的優勢,即可以通過一題多變、一題多解、一題多思等途徑,訓練和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拓展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這種富有挑戰意味的開放性作業更能激起學生潛在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好勝心。因此,教師設計開放性作業時,可以多從精和巧兩個方面著手,尋找一些內容精、形式新、設計巧的練習題來提高學生完成數學作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例如,蘋果10個,桃子8個,問:①蘋果比桃子多多少個?②桃子比蘋果少多少個?③蘋果比桃子多幾分之幾?④桃子比蘋果少幾分之幾?受到低年級學習的影響,學生解決問題③和④時出錯較多。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四道題的異同點。前兩道題的答案雖然都是2,但第一種是蘋果和桃子的個數比;第二種是桃子和蘋果的個數比;第三種是蘋果比桃子多的個數占桃子的幾分之幾;第四種是桃子比蘋果少的個數占蘋果的幾分之幾。學生從中發現,具體的數量是可以前后顛倒說的,但第三種是多的2個蘋果和桃子個數的比,第四種是少的2個桃子和蘋果個數的比,比值不一樣,不能前后顛倒。這樣就能夠突破學生學習的困難,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知識。
五、因人而異——布置選擇性作業
教師應適時進行綜合練習,提高學生系統掌握知識的能力。在學完一個單元的知識后,教師要通過作業設計,把整個單元的知識聯系起來。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為了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教師在作業設計時,不能“一刀切”,應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有層次性、有選擇性的作業,為每位學生營造練習、提高、發展的環境,使每位學生都能成為實踐的成功者。
新授課結束后的選擇性作業,是教師檢驗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有效方法。教師在布置時這類作業要避免簡單重復,可以設計幾道基礎題和幾道提升題。基礎題是以學生習慣的數學語言或者符號呈現的;而提升題則要多加入一些生活情境,如一個工人給教室刷墻,這就要考慮很多現實情況,即地面不刷,窗戶、黑板不刷。此外,仿題作業也要分層:C層學生只要能把課本中的例題換個數據就可以;B層學生要做到既改數據,又要創設生活情境;A層學生則要會改問題,就是提出更高層次的問題。在批改時,C層作業由B層學生批改,B層由A層學生批改, A層由教師批改。
學生存在厭學情緒,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從學習活動中無法獲得成就感。學生能力千差萬別,教師一定要慧眼識別,既要保證讓學困生掌握基礎知識,讓他們也有機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又要通過一定量的思維訓練,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吃得飽”,從而為他們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和思維的空間。
六、提綱挈領——歸納總結性作業
學生要想對所學知識學以致用,光靠單純的記憶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應幫學生梳理知識點,對知識進行歸類。因此,每學完一個單元的內容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由組合,自主合作,就某個知識點進行大膽的探索和推理,然后用自己的語言總結和歸納,從而形成適合自己理解和記憶的語言風格。教師可通過畫思維導圖訓練學生的知識聯想能力、歸納能力。在評價作業時,教師也可以看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七、三人行,必有我師——布置“小老師”講題作業
同伴互助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針對易錯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家講給家長聽,也可以錄制成小視頻發到QQ群里,每位學生都可以當評委,第二天進行班級評比,評比出講題最清楚、完整、簡練的優秀“小老師”。
八、三省吾身——布置錯題筆記整理作業
教師應讓學生整理錯題筆記,注意錯題分類記錄。做錯題的原因有很多,但不是每一種都適合收錄到錯題本里。
第一,知識點沒掌握好,基礎不扎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不會題,這是學生遇到時必然會錯的題。(從錯題本的正面按順序記錄)
第二,“粗心”做錯的,或者不小心中了出題人的“陷阱”,這是偶然錯題。(從錯題本的反面記錄)
記錄錯題時,學生應注意以下幾點:①抄題:抄題是讓學生再把題目審一遍,避免題沒有讀完就胡亂做題;②圈出其中關鍵字或者關鍵句,就像語文練習縮句一樣,數學讀題也需要把題讀短、讀精;③留出三行地方,在下面寫題目分析和錯誤分析;④讓學生講給家長聽或者講給組長聽,家長和組長可以對其進行評價;⑤一周后或者最后復習期間再做題,把原來空出的三行寫滿。
結 語
總之,布置作業如同一日三餐,教師只有精心備料,提前規劃,才能做出“美味健康的飯菜”。作業絕對不是量的重復堆積,而是科學的“排列組合”,具有邏輯性和針對性,能夠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馬靜.試論如何實現小學數學家庭作業“精準服務”[J].當代家庭教育,2020(36):28-29.
作者簡介:張嬌嬌(1987.5—),女,山東威海人,本科學歷,二級教師11級,曾獲山東省科技影像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