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素英
摘 要:這是一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一日千里的發展速度給傳統教育帶來巨大的沖擊。教師教育的對象是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孩子,他們接受教育的方式、渠道更為多樣化。為了適應當前教育,語文教師必須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以此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基于此,文章從“巧用圖片,激發閱讀興趣”“播放音樂,創設閱讀情景”“利用視頻,助力閱讀教學”“整合媒體,拓寬閱讀時空”四個方面來闡述多媒體課件對課堂閱讀教學的輔助作用,網絡媒體的介入可以豐富學生閱讀的內涵,拓寬學生閱讀的外延,最終實現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多媒體;輔助;閱讀
《新課程標準》指出:“現代信息技術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閱讀活動中去。”縱觀當今的語文課堂,無比豐富的媒體全方位介入,顛覆了傳統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這些媒體以聲音、圖片、文字、視頻等新穎獨特的方式將許多輔助教育教學的資源便捷地提供給廣大師生,使得教師的教學水平得到提高,學生的見識更為豐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教師必須順勢而為,與時代接軌,用更為先進的教學手段輔助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作為語文教師應該立足本學科的教學特點,學會熟練地使用各種媒體,并充分地應用到語文閱讀教學中——就好比傳統課堂中使用一塊黑板、一支粉筆那樣得心應手。那么教師要如何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助力學生的閱讀呢?筆者覺得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
一、 巧用圖片,激發閱讀興趣
新生代的孩子一來到這個世界周圍便充斥著各種電子產品。學生接受知識的形式多樣,途徑也更廣闊。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聽、講,或者一味的紙質閱讀已經無法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了。所以,教師要在上課之前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深入解讀教材,根據班級學生的特點,用充足的時間精力去搜集材料、制作課件,利用各種有效的手段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只有他們內心深處有了強烈的求知欲,才會自發地去接受新知,才會敞開心扉主動閱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是多媒體的組織者,是學生應用媒體學習的引領者。只有有效利用媒體,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他們真正享受到閱讀的樂趣,才能從中汲取養分從而提高語文素養。而色彩鮮艷、畫面精美的圖片無疑可以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教學《花鐘》第一自然段不同時間花朵開放的情景,初讀課文時學生的朗讀平淡無奇。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文中出現的諸如午時花、煙草花、月光花、薔薇等花卉,學生從沒見過,更沒有看到過它們開花的樣子,腦中沒有這些花卉的形象,心中自然不會有情感,朗讀也就只能達到讀準字音的程度。在學生對文本內容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教師適時利用多媒體播放精美的圖片,那紫色的牽牛花像極了小喇叭,粉色的薔薇露出笑臉,萬壽菊金黃的花瓣舒展開來,潔白的曇花在夜幕中神秘一笑……這樣文中各色鮮花的姿態、色彩沖擊著學生的眼球,他們由衷地發出驚嘆,朗讀的興趣自然被點燃了。原來這些花是這個樣子的,有如此漂亮的顏色,花名與花的樣態、顏色對應起來了,文中的花卉跑到學生的腦海中了,形成了一個個可觀可感的立體畫面。學生腦中有了花朵的形象之后,教師出示“_______________開了”的句式,學生把文中九種花名逐一填入連成一句話讀一讀,然后教師出示文中的句子,同桌對比著讀,自己揣摩、同桌交流,最后全班反饋。學生在不斷的品讀中感悟到作者在寫不同的時間不同花開放的情景,抓住花的特點采用了不同的句式來表達,文章就更加靈動、有趣,筆下的事物形象、豐滿。如描寫牽牛花時,抓住其喇叭一樣的形狀,用一個“吹”字把花開的樣子寫活了;描寫薔薇花開放時根據其艷麗的色彩用“綻開了笑臉”來形容,讀起來生動有趣;而描寫睡蓮開放時則根據其名字來展開,用“從夢中醒來”來形容顯得夢幻而又準確……在學生進入文本之際,教師把各種花按從早到晚開放的時間順序擺成個花鐘。從凌晨四點開放的牽牛花直到晚上九點左右含笑一現的曇花,各種花的圖片對應著時間擺放,使得花朵開放的時間一目了然。但是,這樣的花鐘還不夠完美,花朵綻放的姿態無法呈現出來。教師還得花一番心思去制作各種花開放的動態圖。這樣,學生結合“花鐘”鐘面上花朵開放的情境圖入情入境地朗讀感悟,在花朵不同的綻放中讀得興致盎然,對文本中各種花開放的姿態有了更加直觀形象的理解,對作者準確運用詞語的功力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色彩鮮明、開放自如的動態圖片適時使用使得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播放音樂,創設閱讀情景
語文課堂教學中,音樂元素的介入可以刺激學生的聽覺感官,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根據文本內容的需要在多媒體課件中插入合適的背景音樂,在相應的教學環節中播放可以為學生的閱讀渲染必要的情景,達到情感的熏陶。如《青蛙寫詩》課伊始,教師就播放《小小雨點》的樂曲,整個教室只有雨點兒沙沙的聲音,學生一下子沉浸在音樂帶來的氛圍之中。然后,在淅瀝瀝、沙啦啦的雨聲中課文的主角——青蛙一蹦一跳地出場了,高興地宣布:“我要寫詩啦!”應景的背景音樂很自然地將學生帶進文本,他們也跟小青蛙一樣興奮得想寫詩呢。文中小青蛙就用一個“呱”字寫成一首詩,如何品出“呱”字的內涵呢?此時,教師順勢引導學生讀文,思考:哪些朋友來幫助青蛙寫詩?他們是怎么幫忙的呢?在輕輕的樂聲中,學生遨游在課文描繪的情景中,小蝌蚪成了逗號,水泡泡是圓圓的句號,一串水珠串成了省略號,有了這些小伙伴的幫忙,青蛙的詩才能寫成,這樣小伙伴之間的情誼自然流露出來。一個個看似簡單的“呱”字變得有情有義,學生融入情感讀出了節奏,讀出了情趣。
貝多芬說過:“音樂會使人類的心靈爆出火花。”確實,音樂是有魔力的,它帶給人的是心靈的震撼。在特定的情景之中,音樂帶給人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比如,在學生談學習《丑小鴨》一文的感悟時,一曲《隱形的翅膀》把學生的感受提到更高的層次,不必更多的言語,音樂的洗禮讓學生走出課堂依然在回味,在思考。
三、 利用視頻,助力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