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威
摘 要:項目化學習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有效途徑。文章以“探秘地鐵”項目化學習的設計為例,驗證項目化學習設計需要遵循尋找核心知識、提出驅動性問題、澄清項目的高階認知策略、確認主要的學習實踐活動、明確學習成果及公開方式這五個維度。
關鍵詞:項目化學習;綜合素養;特征;維度
中圖分類號:G62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05-0085-02
項目化學習(PBL)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有效途徑,受到教育者的廣泛關注。越來越多的學校展開對項目化學習的實踐研究,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學習者通過協同合作的方式對復雜問題進行持續研究,從而建構核心知識,習得關鍵能力。
如何立足本土教育實際進行項目化學習設計,促進學習方式的深度變革呢?在《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一書中,夏雪梅博士提出了項目化學習的四個主要特征:核心知識的再建構;創建真實的驅動性問題和成果;用高階學習帶動低階學習;將素養轉化為持續的學習實踐。這就為我們進行項目化學習設計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探秘地鐵”是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學行進在項目化學習中的入門案例,它以合肥地鐵1號線的開通運營為學習情境,以三年級各學科課程標準為目標導向,以持續的實踐研究為學習樣態。下面,筆者就以此為例,介紹如何從零開始,進行項目化學習設計。
一、設計背景
2016年12月,隨著合肥地鐵1號線的正式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激起了兒童強烈的探究興趣。“厲害了,地鐵”“謎一樣的地鐵站”“趣味地鐵運營”,這些都是兒童乘坐地鐵后形成的模糊粗略的印象。
以此為契機,筆者充分利用地域資源,以任務為導向,從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要出發,進行項目化學習設計。筆者在“探秘地鐵”的大主題下,細化分解三年級所有學科的學習目標,構建基礎知識和技能體系,明確關鍵概念,提煉本質問題并轉化為驅動性問題,配合適當的活動流程和評價,制訂出10個序列任務群,形成一套完整而有特色的課程序列。其中包括了:“厲害了,地鐵!——地鐵成長記”“厲害了,地鐵!——我型我秀”“厲害了,地鐵!——生活因你而變”“‘謎一樣的地鐵站——我是小導游”“‘謎一樣的地鐵站——尋找亮點”“‘謎一樣的地鐵站——站點美容師”“趣味地鐵運營——車廂有多大”“趣味地鐵運營——地鐵的一天”“趣味地鐵運營——地鐵職業秀”“趣味地鐵運營——地鐵小標兵”。
下面列出其中5個任務。(見下表)
二、設計維度
(一)尋找核心知識
項目化學習的起點是確定核心知識是什么,具體包括:學習什么樣的核心概念?與之相關聯的關鍵概念是哪些?在這些關鍵概念下的知識點是哪些?這一整套知識體系就是這個項目化學習的核心知識。
教師可以采用自上而下的路徑,借助課程標準、教材等材料尋找關鍵概念或能力,確認與這些關鍵概念和能力相關的一系列基礎知識和技能。
教師也可以循著自下而上的順序逆向建構核心知識。比如,乘坐地鐵后,學生提出問題:一節車廂有多大?最多能容納多少乘客?如果要計算出一列地鐵的最大載客量,需要知道哪些數據?討論結果為:需要知道車廂節數、單節車廂內地面面積、座位數量、乘客人均占地面積。
這些都是課堂教學能直接講授的知識點,“長方形面積”則是知識點以上的關鍵概念,它們又共同指向最上位的學科核心概念,即空間概念。這樣,一套完整的核心知識體系便自下而上建構而成。
概念有助于學習者站在更高的視角觀察世界。而這些概念下的特定內容就像一步步階梯,共同使這些概念落地生根。
(二)設計驅動性問題
驅動性問題能引發學生對概念的思考和探索。在地鐵和地鐵站的空間設計中,一個本質的問題是:設計理念。這個概念很抽象,學生難以接受,所以設計者要其具體化,用學生更感興趣的、更有情境性的方式呈現出來,吸引學生。
例如,“乘坐地鐵時,你觀察過入口處的門嗎?和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門相比,它有什么特點呢?地鐵站內鋪設的盲道是怎樣幫助視力障礙者判斷路況呢?在車廂玻璃窗外,除了黑暗的隧道和掠過的風景,你能不能發現一處隱藏的實驗室呢?”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其實都指向空間設計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在“設計,讓出行更美好”這一任務中,筆者將驅動性問題提煉為:乘坐地鐵,你發現哪些地方的設計很厲害?它為人們乘坐地鐵提供了哪些幫助?你能想出新的設計嗎?
一個項目化學習,可能只是解開一個本質問題的冰山一角,但是它能開啟學習者心靈的自由,就像在學生心里投下一顆小石子,激起層層波浪,擴大思考范圍。
(三)澄清項目的高階認知策略
怎樣才能讓學生持續探索驅動性問題呢?項目化學習用挑戰性問題創設高階思維的情境,讓學生在強烈的內驅力下自主獲得真實的學習成果。以“出行方式的選擇” 為例。
“地鐵同其他交通工具相比有什么特點呢?你能根據出行的需要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嗎?最理想的出行方式應該是怎樣的?”這個學習任務指向的是“便捷、安全、環保、經濟”等現代生活理念,其學習全過程的高階認知策略是調研和創見。
在調研過程中,學習者將針對不同地點、不同職業人群完成調查問卷,甄別不同信息。需要將交通工具按速度從快到慢、運量從多到少、綠色環保程度從高到低、舒適度從高到低進行排列,整理出來最佳出行方案,并對未來出行進行展望。
學習者經過不斷地修改和完善,完成了一個富有創造力的作品——“交通飛行棋”。游戲規則、游戲方式的制定,體現了學習者在經歷調研和創見后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遷移運用。
(四)確認主要的學習實踐活動
學習者在做中學,達到對知識的深度理解。項目化學習包含五類實踐形態:探究性實踐、社會性實踐、審美性實踐、技術性實踐、調控性實踐。在同一個學習任務中,它們不是簡單地完成流程,而需彼此交融。例如:
學生走進地鐵站,研究“地鐵的一天”。通過調查研究、數據分析,了解地鐵的班次表及科學依據,學習24時計時法,結合趣味地圖制作地鐵運營時間表。學習者自主提出問題,尋找可行的解決方案,持續的是探究性實踐。
在“我是小導游”學習任務中,學生要以導游的視角,手繪合肥地鐵線路圖,標記出沿途景點、商業圈、學校等區域,為游客制作一份旅游路線圖。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中,對項目表現出專注和強烈的興趣。遇到問題,不害怕挑戰和出錯,能不斷調整和修正方案。這是調控性實踐的體現。選擇適合表現主題的材料、構圖和色彩,這是審美性實踐。
在一個項目化學習中,要出現盡可能豐富多樣的學習實踐,以滿足學生的多元需求。
(五)明確學習成果及公開方式
項目化學習需要明確學習成果及公開方式,設計覆蓋全程的評價。成果的產生、匯報與評價考量是緊密相連的。
在“探秘地鐵”中,學習者的學習成果指向驅動性問題,指向對知識的深度理解,同時體現探究過程。基于這些標準,“探秘地鐵”最終呈現的學習成果有:海報、PPT報告、路線圖、調查問卷、演講、地鐵模型、研究報告……
項目化學習最終的成果需要公開,可以通過展覽或交流的形式進行。展示的目的不是展示精致美觀的作品,而是要展示學生對所學概念的理解和把握。項目化學習注重學習成果的現實運用,在成果展示現場,可以邀請家長、社區及相關人士參加,也可以讓學生帶著成果,走出教室,走進校園或者社區。
綜合以上五個維度,發現:與主題式學習相比,項目化學習更側重于學習深度的設計;與探究性學習相比,項目化學習更側重于學習成果和評價考量的設計。項目化學習的設計已經越過了“教學設計”的界定,體現了知識觀和課程觀的更新換代,整合了課程的設計和學習的設計。
[參考文獻]
[1]李會麗.G小學項目化學習個案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0.
[2]吳 興.STEM理念下小學科學項目化學習的實施策略[J].教育革新,2020(3):58.
[3]劉捷飛.生本理念下小學科學項目式教學應用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2):230.
作者簡介:姚 威(1982— ),女,安徽桐城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項目化課程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