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近年來,教育部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關于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及“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中多次提及與新文科相關的理念和措施。在今后一段時期,推動新文科建設必然成為相關高校的一大工作要點。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的廣泛應用,引發了產業變革,相應的產業對人才也有新的需求,這就決定了高校對人才的培養不能夠按部就班,而應順應時代的浪潮,在學科建設中充分融入新興技術的元素。人文社會學科當然也不能例外。新文科建設強調文科與理學、工學等新興領域的交叉融合,然而,對大部分高校而言,新文科建設還是一個新鮮事物,在我國沒有任何可供借鑒和參考的成功捷徑,必須經過不斷探索,總結出一條自身適用的發展之路。
首先,明確新文科建設的發展理念。高校要明確新文科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要意識到不同專業和不同領域的融合,跨學科、跨專業的人才培養早已成為教育發展的趨勢。目前,許多文科專業畢業生就業難、工作對口率不高是長期存在的頑疾,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學科內的閉塞。新文科建設是破解目前大部分文科發展所遭遇困境的有力措施。高校要堅定新文科建設的發展理念,明確隨著先進技術不斷演化,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文科發展的特色也應跟上產業需求,學科的交叉和融合成為必然的選擇。教師也應樹立新文科建設的理念,在具體的人才培養中體現新文科的思維和教學特色,努力使自身的素質符合新文科建設的發展要求。
其次,開展新文科建設的學科融合。新技術的應用推動了學科之間的交叉,高校要致力于打破專業和學科之間的壁壘,倡導不同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融合,如文理融合、文醫融合、文工融合等,通過對學科知識體系的重新整合,建立以現實需求為導向、適應先進技術產業發展要求的學科發展模式。同時,高校融合學科發展,也應采取審慎的態度,不能急于求成,在合理認證和調研的前提之下,整合學科建設的資源,搭建學科融合的平臺,形成多學科協同共生的生態環境,在此基礎上培育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興學科。
再次,創新新文科建設的教學體系。高校要建設符合新文科發展特征的教學體系,要對專業課程體系進行相應的更新、優化和升級,探索新專業方向和新課程體系。可以鼓勵整合二級學院的資源,形成創新的課程體系。在創新教學體系時,要跳出固有的思維和邏輯,根據新技術、新產業對人才核心素養的要求,靈活設計課程的教學模塊。高校教師是新文科建設的最終執行人,在樹立新文科建設理念的基礎之上,教師還應在教學方式上充分體現新文科建設的思維,如使用“互聯網+”、虛擬實驗教學平臺等,多開展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與行業企業深入溝通和開發資源,輔助創新新文科人才的培養。
最后,探索新文科建設的評價體系。對新文科人才培養而言,培養目標旨在促進文科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具有較好的理論水平、創新思維、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形成多元、復合的知識和技能。因此,對新文科人才的培養也應與時俱進,在評價人才時,要摒棄單一的評價體系,將評價的標準對接技術和產業,以此推動學生培養目標的實現。在對教師的評價方面,要健全綜合評價、分類評價、多元評價機制,提升教師服務地方行業發展、科技成果轉化、決策咨詢成效、指導學生創作優秀作品等評價的權重。
總之,高等院校要把握好新文科的理念,明確新文科建設的目標,致力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文科人才培養體系,努力推進我國的新文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