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崇勛 燕柳斌 孫桂凱


【摘 要】本文從學校發展定位、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畢業生表現、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要求以及新工科教育理念要求等五個方面對廣西大學水利水電工程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合理性進行探討和分析,結果表明:現行2017版廣西大學水利水電工程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合理的,與學校發展定位相符性;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相符;與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要求相符,滿足現階段專業辦學發展需要。
【關鍵詞】專業人才 培養目標 合理性分析 水利水電工程 ?廣西大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1-0124-03
廣西大學水利水電工程本科專業培養計劃2017版(目前為最新版)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社會責任感、法治意識、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團隊精神和一定國際視野的高級工程技術與管理人才。畢業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畢業后能在水利水電工程和相關領域從事工程規劃、設計、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并能夠通過繼續教育或其他終身學習途徑不斷拓展知識和提升能力。學生畢業后五年左右,具備工程師或與之相當的專業技術能力,成為水利水電工程和相關領域的技術骨干和管理人員,或者獲得碩士及以上學位。
人才培養目標是專業培養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專業辦學明確方向,其合理性關乎專業辦學成敗,因此評價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合理性是十分必要的。廣西大學水利水電工程本科專業有近90年的辦學發展歷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水利類人才,為國家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本文從與學校發展定位、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畢業生表現、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要求等四個方面的相符性或契合性,對廣西大學水利水電工程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合理性進行探討和分析,為下一階段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修訂工作提供決策參考與服務。
一、與學校發展定位相符性分析
2016年以來,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時任自治區黨委書記彭清華和自治區主席陳武等多位領導先后考察廣西大學,提出“廣西大學要加快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打造廣西高校改革發展的排頭兵,科學研究和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排頭兵,高端人才培養成長的排頭兵”。2017年6月,自治區印發了《廣西大學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和《廣西大學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方案》,標示著廣西大學進入了由“211工程”大學到“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內涵式發展新階段,明確了“建設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的一流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發展目標。廣西大學人才培養總目標是“立足廣西,服務全國,輻射東盟,面向世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社會責任感、法治意識、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國際視野的領軍型、創新型、復合型高素質人才”。
水利水電工程專業是廣西大學的傳統優勢專業和重點發展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緊密圍繞學校“建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的一流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發展定位和“高水平、有特色”的辦學要求,根據廣西地方和國家經濟建設發展需要確定。專業以培養廣西水利行業領軍人才和骨干人才為己任,堅持立足廣西、服務全國、輻射東盟、面向世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寬厚的科學基礎理論和扎實的水利專業知識與應用能力,具備良好的人文素質、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法治意識、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和較強的合作與交流能力,畢業后能在水利工程及相關領域從事設計、施工、管理、監理和技術服務等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可見,廣西大學水利水電工程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符合學校發展定位,能體現學校強調的“社會責任感、法治意識、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國際視野”“五有”領軍人才核心能力,也明確了本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領域、職業特征、職業定位和應該具備的職業能力。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強調“掌握寬厚的科學基礎理論”,與學校“一流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定位對應。
二、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相符性分析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和生態之基,水利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水利水電工程建設與高效運行是國家能源戰略和公共安全的重要保障。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水利水電事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伴隨著對水利水電工程技術人才的巨大需求。
廣西是中國重要的十大水電能源基地之一,水力水能資源豐富,水資源開發潛力巨大。同時由于地處亞熱帶特有的氣候環境,導致洪水和干旱災害頻發。因此,廣西對水利水電工程建設與安全運行管理方面的高級技術人才需求保持持續旺盛態勢。東盟國家與中國廣西毗鄰,地理與氣候環境相似,相關的水問題也比較突出,本專業培養的高級技術人才也符合東盟國家的需求。
中國經濟社會正處高速發展階段,相關的水問題越來越突出,水利工作正在由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和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對水利水電人才培養的要求,也從偏重工程技術教育為主,向既要懂建設,又要會管理,還應具備工程安全及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知識的新要求轉變。國際范圍內,作為利用效率高、開發經濟和調度靈活的傳統能源,水力發電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而大部分待開發的水電資源主要集中在非洲、南美、南亞和東南亞等地,這也對水利水電人才的國際視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廣西大學水利水電工程人才培養立足廣西水利水電建設和發展要求,結合中國和相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著力培養具有水利水電工程專業基本理論、知識、技能以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的高級專門人才。因此,廣西大學水利水電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求。
三、與畢業生表現契合性分析
畢業生2016—2018年一次就業率均值為97.3%,水利水電工程專業在廣西大學一直是用人單位需求較為旺盛的專業。水利是廣西的重要支柱產業,也是廣西重點打造的名片,強大的水力資源基地成為本專業培養多元化水利類人才的沃土,同時也為畢業生提供廣闊的就業空間。
學生畢業后能從事水利水電工程規劃、設計、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并能夠通過繼續教育或其他終身學習途徑不斷拓展知識和提升能力,2016—2018年畢業生就業去向統計情況見表1。由表1可知,畢業生主要在施工單位和設計單位就業,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占比分別為65.52%、68.42%和50.77%。同時,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畢業生升學占比分別為6.90%、21.05%和20.00%,表明畢業生攻讀碩士學位和獲取新知識的欲望日趨旺盛。
表2是2016—2018年畢業生在廣西區內和廣西區外就業情況。由表2可知,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畢業生在廣西區內就業比例分別為90.57%、73.33%和82.98%,表明本專業為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培養了一大批符合社會需求的水利人才,符合專業辦學立足廣西的定位要求。畢業生廣西區外就業范圍覆蓋了廣東、福建、海南、湖北、河北、北京、貴州、湖南和江西等省市,專業人才培養的服務全國效應得到印證。
四、與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要求相符性分析
2009年9月,國家開始實施卓越拔尖人才教育培養計劃(也稱為“卓越—拔尖”計劃1.0),旨在培養有創新精神和能力,有著強烈事業心、社會責任感和鮮明榮辱觀的高素質人才,為國家振興戰略提供人才保障。自“卓越—拔尖”計劃1.0啟動以來,中央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并由國務院頒發了相應的指導意見。
本專業提出了水利特色鮮明的實踐和創新教育體系,建立了專門為本科實驗教學服務的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水利水電實驗研究基地,構建了本碩博互學互動、共同創新的聯動機制,有力促進了水利水電人才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同時,與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桂中治旱工程等國家重大工程以及百色水利樞紐工程、老口水利樞紐工程、邕寧水利樞紐工程等廣西重點工程的業主建立了產學研合作協議或教學實踐實習基地,這些條件保證了畢業生不僅具有扎實的工程和專業基礎知識,而且還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
2016—2018年學生在各類科技創新競賽中,獲得國家級獎項38項,省部級獎項42項;在各類科技創新項目中,獲得國家級立項11項,省部級立項20項。學生參加創新實踐活動達350人次,在人次上達到了全覆蓋。同時,畢業生在工作4~5年后,普遍表現出良好的職業發展態勢,部分已成為所在單位的技術或管理骨干,達到本專業培養目標的預期成效。根據用人單位反饋,普遍認為本專業畢業生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扎實,專業技能突出,踏實肯干,吃苦耐勞,富有創新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這些都構成了本專業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同時印證了本專業培養目標中強調“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一要求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廣西大學水利水電工程本科專業2017版培養計劃制訂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學校發展定位、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畢業生表現、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要求等相符,滿足現階段專業人才培養要求。下一階段建議根據新工科教育理念并結合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要求酌情調整,確保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修訂工作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廣西大學本科專業培養計劃(2017版)[G].廣西大學,2017.
[2]廣西大學綜合改革試點方案(桂政辦發〔2017〕74號)[EB].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辦公廳,2017.
[3]廣西大學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方案(桂發改社會〔2017〕770號)[EB].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改革委、教育廳、財政廳聯合印發,2017.
[4]廣西大學“十三五”發展規劃(2016—2020)(西大規劃〔2017〕8號)[EB].廣西大學,2017.
【作者簡介】莫崇勛(1974 — ),男,壯族,廣西忻城人,博士,廣西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水利工程專業及學科教學;燕柳斌(1955— ),男,漢族,河北唐山人,博士,廣西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水利工程專業及學科的教學與研究;孫桂凱(1974— ),女,漢族,廣西貴港人,碩士,廣西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水利工程專業及學科教學。
(責編 黃桂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