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曉華 李姝靜 陳建紅



【摘 要】本文闡述高校經濟困難學生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特殊群體,需要高校心理工作者積極地干預與介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干預工作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在分析農類高職院校經濟困難學生心理特點的基礎上,建議高校進行積極向上的心理干預,拓寬干預內容,采取多樣的方式方法,促進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經濟困難學生 心理健康 干預理念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1-0129-03
當前,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一直比較凸顯,國家除了對其經濟上的幫扶,對其心理上的幫扶力度也越來越大。而積極心理學提倡研究個體積極的心理品質,充分挖掘個體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密切關注個體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的理念,為解決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提供了全新的路徑和方向。因此,以積極心理學理念為指導,研究和提高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積極心理學的內涵和研究內容
(一)積極心理學內涵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Terman關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討,以及榮格關于生活意義的研究。20世紀60年代,人本主義心理學和由此產生的人類潛能研究奠定了積極心理學發展的基礎。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遭到沉重打擊,特殊的歷史環境使得消極心理學模式幾乎占據了心理學發展的主導地位。20世紀末,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謝爾頓(Kennon M.Sheldon)和勞拉·金(Laura King)提出了積極心理學的本質特點“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與美德的科學”。積極心理學主張研究人類積極的品質,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促進社會和個人的發展,使人類走向幸福,其矛頭直指過去傳統的“消極心理學”。心理學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困擾和問題,更要關注學生自身具有的優秀品質,并將其放大,鼓勵學生做得更好,變得更優秀。
(二)積極心理學主要內容
1.激發積極的認知
積極認知是指通過樂觀、積極的態度來面對人們經歷的事情和看待未來。通過大量的文獻研究可以發現,很多經濟困難學生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認知態度是比較消極的,而積極心理學重在對積極認知的培養。那么在對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認知上,運用重復積極的心理暗示訓練,讓大腦思維改變對現實感知的規則。換句話說,通過培養學生形成適當自信和良好感覺的練習,幫助學生建立不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樂觀對待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思維模式。
2.挖掘積極的特質
積極特質是指學生在特質上具有更多良好品質,用于探究存在于學生身上的優勢品質。目前,高校的經濟困難學生是比較自卑和敏感的,對自身評價也比較低。而積極心理學重在激發學生積極的力量,挖掘其潛在優勢,肯定學生的品行以及行為,這些積極因素的調動,能夠進一步加強經濟困難學生的自信,激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其良好人格的養成。
3.強化積極的情緒
積極情緒是態度樂觀和懷抱希望,能夠提高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教師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活動中,可以通過一些積極向上的主題設計,激發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尤其是身處困境的經濟困難學生,更要讓他們學習體驗積極的情緒,并且把習得的經驗轉化為行為,增強學生的心理抗挫能力,增進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大量的研究也表明,積極的情緒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更快地走出逆境,更有活力,從而健康成長。
4.創造積極的環境
良好的環境有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積極心理學強調學生本身已具備一些優良的本質和潛能,但這些優秀品質需要社會支持系統,比如朋友、家庭、學校和社會。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切的本質在于被人賞識的渴望?!敝睦韺W家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劃分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梢?,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是希望得到認可、欣賞和尊重的。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合理應用賞識教育,創設有利于學生發展的良好氛圍和環境,激發學生優勢潛能,強化學生積極情緒,培養學生的良好人格。
二、農類高職院校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特點
為了更好地了解農類高職院校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筆者對大一新生的心理普查數據進行分析,了解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特征,總結農類高職院校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規律。采取獨立樣本檢驗的方法分析經濟困難學生和非經濟困難學生在癥狀自評量表和總均分的差異情況,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經濟困難學生和非經濟困難學生在焦慮和恐怖這兩個因子上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同時,在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和睡眠飲食等因子的得分均高于非經濟困難學生群體。由此,可以認為經濟困難學生總體心理健康狀況低于非經濟困難學生群體。結合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發現高校貧困新生與其他普通學生相比,更容易出現以下心理問題。
(一)人際關系敏感
經濟困難學生在與他人交往時人際關系更加敏感。一是寡言少語、溝通不暢。經濟困難學生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容易出現因價值觀、金錢觀不同而帶來的和其他學生意見不一致或溝通不暢問題。二是在人際交往中不自信。部分經濟困難學生會在日常人際交往中懷疑身邊的同學在背后議論或嘲笑自己,感覺自己跟周圍同學格格不入,由此變得孤僻且不合群,進而對人際交往產生一種害怕或抵觸情緒,造成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
(二)自卑或自負心理
自卑指與他人比較時,由于低估自己而產生的一種負性情緒體驗;自負則恰恰相反,是指自己與他人比較時,過高地估計自己。長期處于貧困狀態下的學生,在吃、穿、用各方面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同學相比,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從而產生一種自卑情緒。由于經濟條件的原因,有些經濟困難學生的自卑情緒會逐漸泛化到認為自己方方面面都不如別人,認為自己永遠無法趕超別人,隨之而來變得性格內向和沉默,缺乏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學習熱情。有些經濟困難學生則會出現反向的心理防御機制,為了掩蓋內心的自卑,故意表現得非常自負,甚至會通過“裝闊”行徑來維持自尊和面子,不敢去正視真實的自我。
(三)焦慮和緊張心理
焦慮是對自己或親人的生命安全和前途命運等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恐慌情緒。經濟困難學生不僅要努力學習,完成學業,考慮未來前途。還需要考慮當下的日常開銷,為自己的生活費操心。其中很多經濟困難學生還需要承擔著更多的家庭責任。他們迫切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現狀,更渴望成功,希望能找到好工作為家庭分憂解難。但又害怕自己不夠優秀,無法實現自己和家人的期望,無形中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壓力,變得緊張、焦慮和抑郁等,造成心理上的緊張狀態,長此以往可能會導致嚴重的生理和心理疾病。
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農類高職院校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對如何干預和解決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視,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對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的干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整體而言還存在一些問題。大多是從傳統的消極方式去應對和解決經濟困難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反而忽視了“治未病”。本研究從另一種角度出發,用一種積極向上的應對方式去面對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
(一)干預理念要與時俱進
學生心理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心理健康干預也需要與時俱進,不能一直停留在消極心理的傳統理念中,采用什么樣的理念做指導,需要高校工作者認真地整合和探索。目前各高校在面對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問題時,多數還是采取傳統的心理健康理念,重在解決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問題的模式。除問題矯正,高校心理工作者更應該提前籌謀,加強引導和預防作用,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應對模式。按照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其實每個人內在都有抵抗消極心理問題的積極力量。幫助經濟困難學生挖掘自身潛能,培養積極的人格品質,學會積極的情緒體驗,創造積極的校園環境,可以更好地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提高應對挫折的能力。當經濟困難學生形成了健康積極的人格和成熟的應對模式時,再面對挫折和困境,他們能很好地克服所面臨的挫折,盡快從中走出來,并能更好地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正確客觀地認識自身處境,從而建立健康平衡的內在體系。
(二)教育方法要形式多樣
個體心理咨詢和團體心理輔導相結合。針對存在心理問題的經濟困難學生應該分別對待,對有比較嚴重心理問題的經濟困難學生,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咨詢的目的是幫助他們減輕痛苦,恢復心理平衡。對心理健康水平不高但未達到需要心理咨詢的經濟困難學生來講,團體心理輔導是一種不錯的選擇。比如,“人際交往困惑”可以采取團體輔導的形式。團體心理咨詢中的成員基本是同質的,問題是類似的,年齡是相仿的,心理感覺是平等的,這樣,容易緩解學生的壓力和焦慮,容易營造一種相互接納和真誠友善的氛圍。團體輔導一方面能夠“以面帶點”,營造更為輕松的環境,在良好和輕松的環境中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這符合積極心理學所提倡的對積極組織的構建,有助于學生提高應對心理危機的處理能力。另一方面能夠“以點帶面”,學生一旦獲得積極情緒,也可以影響團體的其他成員,使整個團體表現出更多積極行為。個體心理咨詢和團體心理咨詢針對經濟困難學生的不同層面,互為補充,相輔相成,可以更好地為高校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幫助。因此,高校心理工作者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團體心理輔導是極為有意義也是極為必要的。
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指導,針對經濟困難學生開展相對應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年后對該經濟困難學生進行配對樣本分析,結果見表2、表3和表4。
從表1、表2、表3可以看出,經過一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后,經濟困難學生在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和總均分等因子上的分數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指導的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干預方法,在實際工作中起了一定的效果,降低了經濟困難學生抑郁和焦慮的水平,提高了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了自信心,獲得了自我實現的滿足感。
針對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以及高?,F有的干預中存在的問題,高校應認真研究,運用積極心理學理論,不斷完善干預理念、拓展干預項目、轉變干預方法,構建一種以積極心理學理論指導的心理干預機制,從而推動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楊珊,蔡虹.基于積極心理學的高職學生核心素養提升路徑探索[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7).
[2]朱勝男.基于積極心理學的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J].現代交際,2019(7).
[3]李慧.積極心理學理念下貧困生心理干預體系的構建[J].山西警察學院學報,2019(7).
[4]歐陽潔.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本科院校貧困學生心理健康的干預路徑[J].理論觀察,2016(12).
[5]王晨.積極心理學視覺下發展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智庫時代,2019(5).
注:2016年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社科立項研究課題“廣西民族地區高職院校貧困學生心理問題調查與研究”(YZS1609)
【作者簡介】路曉華(1979— ),女,河南林州人,碩士,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心理中心主任,講師,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詢;李姝靜(1994— ),女,漢族,河南安陽人,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陳建紅(1974— ),女,漢族,廣西興安人,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黃桂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