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正剛 張冬梅
摘 要:歷史課程作為高考文綜考查的組成部分之一,其地位與作用備受關注。隨著高考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基礎教育正經歷“以考促改”觀念下的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目前,張家口的基礎教育水平亟待提升,張家口悠久而豐富的人類史、地方史及革命史資源為歷史教育創造了大有可為的空間。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從當前高中生認知水平出發,將教學資源與現實生活、網絡課堂緊密聯系,有效彌補了第一課堂的教學不足,在挖掘教學資源、創設教學情境、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等方面優勢顯著,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切實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及學以致用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張家口;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8-0012-02
引 言
自2014年起,備受人們關注的高等學校考試招生綜合改革率先在上海市啟動,以期通過高考這一風向標加大素質教育的實施力度,著重突出學生在選課、考核及考試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側重考查學生學以致用的綜合能力,從而有效彌補現行招生制度在評價體系、選拔方式等方面存在的缺陷,進一步完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及學生個體綜合素質考核體系,從而促進學生全面地成長、成才。隨著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新教材的相繼推出,加之2021年河北省“3+1+2”新高考模式的出臺,河北省高中歷史教學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如何在教學理念、選課方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考核方式等諸多方面進一步創新、改革歷史課程,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模式促使教師利用“三維立體教學法”創設歷史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完成對史料的探究及情感體驗過程,循序漸進地提高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和“知信行合一”能力,更好地促進教學相長。
一、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理念的內涵
早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生活教育理論”,對“生活”與“教育”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做出系統論述:“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用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1]同時,他進一步闡述:“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應當培植生活力。”[2] 一個“活”字傾注了陶行知先生畢生精力,成為其教育理論的靈魂。他倡導將學生從死學書本的困境中解放出來,為此大力推行全民教育、師范教育、職業教育改革,將教育與民族、社會、生活緊密結合,使教育真正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造就時代、社會所需要的“活人”,從而實現對社會的改造。廣大教育教學工作者將這一理論與各級各類教育教學實踐相融合,不斷豐富與拓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內涵與外延,“生活化教學”“教學生活化”等概念由此產生。
教學生活化是指教師通過捕捉生活中的學科知識,挖掘學科知識的生活內容,強調“學以致用”的重要性[3]。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理念以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為核心,倡導師生充分挖掘并系統性地整合生活中蘊含的歷史課程資源,主動創設或還原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某段歷史情境,以歷史教師的適時引導、學生的自主探索及情感體驗為路徑探究史料,指導學生學會解決歷史范疇內的問題,并進一步嘗試學以致用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自覺養成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及家國情懷的歷史核心素養,實現歷史學科獨具特色的課程思政育人的功效。近期,由中央電視臺首推的《典籍里的中國》精心選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典籍,利用現代信息化舞臺技術、拍攝技巧等科技手段,營造了現實與歷史兩個空間,通過時間維度中人物的對話,使國學知識傳授過程變得生動、形象,貼近群眾的日常生活,推動國學知識的普及。這也是生動的生活化教學的實例展示。
二、張家口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現狀分析
張家口是河北省北部的一座山城,素有“第二延安”的美譽,其人類史、地方史及革命史歷史悠久,為歷史生活化教學的實施提供了大量的課程資源。對張家口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現狀的調查研究主要選取市屬的張家口市第一中學、張家口第二中學、張家口第四中學和張家口市第六中學為研究對象,其中張家口一中為該市重點高中,張家口二中為藝術類高中,共選取600名學生及50名一線歷史教師作為問卷調查對象。在前期調查問卷預測達到合格標準的基礎上,共收回有效學生問卷545份,有效教師問卷50份,即“張家口高中歷史生活化調查問卷(學生)”“張家口高中歷史生活化調查問卷(教師)”。“張家口高中歷史生活化調查問卷(學生)”由4個部分組成,分別為學習興趣、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及學習效果。而“張家口高中歷史生活化調查問卷(教師)”則從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效果4個方面加以調查。通過兩套問卷,研究人員初步實現了對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現狀的宏觀了解,從而歸納出歷史生活化教學已取得的成果,及時發現尚未解決的問題或不足,從而針對性地加以改進。
通過調查數據可知,張家口市絕大多數師生較為贊同“生活化教學”理論,對其實施的期待值較高。在教學中,一部分歷史教師已經開始大膽嘗試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探索,注重歷史教學與現實生活問題之間的聯系,主動引導學生關注時事政治,學會思考當前國際發生熱點、焦點問題的歷史成因并尋找可行的解決方案,以期達到活躍課堂氣氛、開闊學生眼界的教學目的。大部分學生表示希望教師能夠在課堂教學中討論一些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歷史問題,拉近自己與歷史的距離,從而打破傳統歷史教學“聽、記、背”的僵化單一的學習模式。近些年,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核心素養培養及新高考模式的“以考促教”的新要求下,廣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關注學生對常識性知識的積累,著重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此外,2020年年初,一場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極大地改變了人們正常的生活、工作與學習方式。新學期伊始,廣大教育教學工作者深度挖掘家庭教學資源,精心設計網絡課程,開拓性布置家庭作業,充分借助多媒體設備及信息化技術手段成功搭建起“空中課堂”,以居家教學的形式如期保證學校各項教育教學工作活動的有序開展,為生活化教學提供了實踐平臺。由此可見,生活化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滿足新高考形勢下廣大師生日常教學的需要,還能有效彌補傳統教學應對教學環境變化的不足,更好地服務于學生全面成長的實際發展需要。這充分證明生活化教學模式本身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及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