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藝雄
摘 要:用詞精練、言簡意賅、韻味深長均是古詩詞的特征,學習古詩詞能夠強化學生的審美意識。但是在現階段小學教育體系中存在以下問題,即學生認為古詩詞晦澀難懂,因而在理解的過程中往往面臨著諸多困難,無法行之有效地融入相應課堂活動中。面對此種情況,教師有必要積極地調整教學模式,優化教學環節,以此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果,滿足學生的多元化成長需求。本文就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做出了簡要分析,以期能夠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讓詩意棲居在語文課堂中。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8-0053-02
引 言
古詩詞語句鏗鏘有力、充滿韻味,語言表述言簡意賅、富有美感,所以學生積累古詩文能夠有效強化自身的美學認知能力,在優美的詩詞中感悟人生,和詩詞作者產生心靈上的交互。而就目前來看,不少小學在語文古詩詞教學上的投入仍存在一定差異,無益于所有學生的共同進步和成長。針對此類問題,教師有必要做出創新改革,結合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采取更具靈活性的教學方法,以此滿足學生的綜合成長需求。
一、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意義
(一)有助于學生語感和思維的成長
古詩詞是古人的智慧結晶。古人通過含蓄的表達方式,將各種美好情感深刻地蘊藏在古詩詞中,最終所展現出的古詩詞作品富含中國傳統文化之美,以及詩人自身的情感意識。從朗朗上口的詞句中,學生可以更好地領悟詩詞中描寫的風景及蘊含的情感,對文學的感悟與認識也會更為深刻,并且還可以此來構思詩人作詩時所處的情境,促進思維認知能力的發展。
(二)有助于學生情操的培養和思想的塑造
古人通過古詩詞的方式,以詩言志、以詩載道,古詩詞中飽含著文人墨客的壯志未酬、寧靜致遠、清廉自居、思念家鄉的情感。在古詩詞的學習中,學生能獲得充足的啟迪,同時學會感悟自己的生活、感恩自己的祖國和父母,通過理解古詩詞中所闡述的道理,明白人生的意義。這無論對學生情操還是思想的培養而言,均具有極為重要的正向意義,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未來的學習與成長[1]。
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自身存在的問題
教育自身存在的問題是現階段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重難點,所以,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部分語文教師并未充分擺脫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桎梏,仍將成績看作衡量教學品質的核心標準。教師為保證學生能夠獲得更高的分數,常常會硬性要求學生默寫古詩詞內容,并記憶相應的譯文,要求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來加深對知識內容的記憶。此種教學模式不僅使學生無法賞析詩詞所具備的美學元素,還會導致古詩詞的本源情感元素丟失,難以滿足學生的綜合成長需求,甚至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形成。
(二)教學目標存在的問題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古詩詞在教材中的比例越來越大,而且最為主流、常用的顯然是唐宋兩個朝代的作品。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情感色彩是極為豐富的,無不在彰顯著古代詩人的情懷抱負,理解難度并不高。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精心挑選詩詞,精準尋找教學的重心。可是,從實際情況來看,不少教師的教學方針均出現了相應的偏差,即盲目地要求學生背誦詩詞,此種目光顯然是過分淺顯的。現代教育的核心出發點是讓學生的綜合素養獲得成長和發展,所以語文教師要將側重點放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地融入教學活動中,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全面成長。在此種情況下,如何扭轉教學目標中存在的問題顯然成為語文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教師專業素養上的問題
就目前來看,教師的教學能力良莠不齊,部分語文教師難以充分認識到詩詞教學的意義。從整體角度來講,其主要包含以下三個層面:首先,教師自身難以充分領悟到詩詞的韻味及內在思想,其對作品的解讀仍停留在傳統的譯文上,甚至無法帶領學生一同學習詩詞。其次,受限于自身職業能力的不足,仍有部分教師難以對詩詞進行深層次解讀,無法將古詩詞中所描繪的意境講解給學生聽。這導致學生難以充分融入古詩詞中,無法和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最后,教師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較大,強硬地將升學率和考試成績作為考核目標,在每次上課時僅僅為學生簡單地講解知識、中心思想及譯文等,而后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這導致學生普遍難以形成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2]。
三、開展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策略
(一)注重課前預習,提升教學效率
課前預習是古詩詞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前預習活動,提升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能力。這樣會讓學生產生和作者情感上的交互和共鳴,切實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當然,由于古詩詞的表達模式和現代漢語的表達模式的差異較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各種問題,此時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便會受到一定的阻礙。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如果學生沒有進行充足的課前預習,那么其在課堂上自然難以全面掌握重難點,并且還有可能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疲勞感,降低學習效率[3]。
例如,部編版《贈汪倫》主要表達的是汪倫利用歌聲來送別友人,李白借助潭水來抒發自己對友人深厚的感情。教師在開展相關教學活動前,可以先行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促使學生充分掌握本首詩的創作背景、創作環境、創作情感等。這樣在后續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便能夠更為有效地融入其中,形成對教材內容的深層次理解與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