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
摘 要: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緊跟時代的發展,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基于對小學生核心素養的了解,合理制定教學目標,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在高效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同時,幫助學生盡快將相關理論知識轉化成外在實際行動與內在核心素養,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與道德品質。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核心素養;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8-0045-02
引 言
現如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整個教育領域的主要目標。對于小學生而言,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培養其核心素養最主要、最直接的載體。但是,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成效,教師需要采用科學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觀能動性,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的同時,促使學生將所學內容轉化為核心素養,為將來成為優秀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
(一)道德修養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首要教學目標之一就是通過各項理論知識和真實案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與內在修養。其具體包括尊老愛幼、尊重師長、孝敬父母、懂得感恩、助人為樂、刻苦勤奮、無私奉獻等,并且能夠正確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人與事,具有一定的辨別是非能力;與人溝通時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凡事都要做到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與人為善,從而更好地融入班集體乃至整個社會群體中[1]。在目前的社會中,很多人忽略了道德修養的問題。道德修養直接關系著一個人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是否“有底線”的問題。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非常多的與道德素養相關的內容。教師應了解如何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改變傳統教學過程中對道德修養內容滲透較少的情況,可以讓學生在班會課上談論自己知道的道德修養內容有哪些。通過這種方法,學生能夠真正了解什么是道德修養,并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
(二)法治觀念
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現象呈現出逐年增多的態勢,尤其在中小學生群體中,各種校園霸凌事件屢見不鮮。這不僅給社會環境帶來諸多不和諧因素,還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普遍缺少法律意識與自我約束意識,加上家長疏于管教,導致一些學生任意妄為,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對此,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要真正肩負起培養學生法治觀念的重任。道德與法治教師應通過理論講解、案例分析、總結反思等多種方式向學生普及法律常識,讓學生意識到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諸多不可觸碰的法律底線,進而使其從小就樹立起遵紀守法的思想觀念[2]。
目前,很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網絡獲取相關信息,有些信息是正面的,而有些信息是負面的。由于小學生缺乏辨別是非能力,法治意識淡薄,容易受到負面信息的不良影響,形成錯誤的法治觀念。基于此,教師應培養學生正確的法治觀念,告訴學生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收集有關青少年犯罪的問題和事件,并圍繞這些問題和事件展開探討,讓學生認識到遵紀守法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和道德義務,任何違法犯罪行為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進而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使其形成正確的法治觀念。
(三)家國情懷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閱歷不足,外加父母嬌生慣養,在考慮問題和待人接物時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很少顧慮到他人的感受,更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一言一行會對整個集體構成何種影響。對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入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使其懂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從而在內心樹立起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懷和遠大理想。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小學生正處于各項能力、思想觀念、認知水平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具有較強的可塑性。他們對是非對錯的判斷及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通過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提供正確引導。但是,在傳統的應試教學模式中,不論學校、教師還是家長,都沒有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給予應有的重視,導致教學工作難以順利開展[3]。
比如,學校對道德與法治課時的安排較少,導致教學時間無法得到保證;教師自身的教學理念比較陳舊、落后,為了追趕教學進度往往照本宣科,導致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相脫離,學生普遍認為道德與法治課程可有可無;學生家長更沒有認識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在家庭教育中很少提及這一方面內容,而是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于提高孩子語文、數學、英語等科目的學習成績。上述問題的存在,導致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法治觀念的建設正處于一種缺失的狀態,非常不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長。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研究
(一)學校加大教育力度
首先,學校要提高對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工作的重視,對教學時間進行合理安排。除了每周至少一節道德與法治課外,還可以利用班會時間對其進行擴充,確保教學工作的完整性與有效性。其次,學校要組織各學科教師共同建立起道德與法治教學網絡。具體來說,就是在數學、語文、美術、音樂等課堂上,教師要將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全面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建立起多方協同配合的教學體系,使道德與法治教師擺脫“孤軍奮戰”的局面,以此保證教學成果的最大化[4]。
例如,在教學“優美的校園環境”這一內容時,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與美術教師協同配合,帶領學生來到操場上撿拾落葉,再挑選一些具有利用價值的葉子制作成創意畫或者手工作品。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意識,又使其動手能力、創新創造能力及審美水平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