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摘 要:新材料作文在學生的寫作中占有較大比重,但是,在實際的寫作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新材料作文方面的寫作水平參差不齊,所以如何提升新材料作文寫作質量,提高作文教學效率,成為教師在寫作教學中必須思考的問題。文章從新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的困境入手,對提高新材料作文教學效率的策略進行了探討,旨在為新材料作文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新材料作文;審題立意;教學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1-0023-02
在當前的作文教學中,新材料作文是介于話題作文與材料作文之間的一種新的作文命題樣式。新材料作文相較于其他作文形式,給學生提供了更大的發揮空間,主要考查學生的審題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要求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和情境下,整體把握材料,選擇一個側面或者一個角度構思作文,也就是從材料中提煉觀點進而展開寫作。有效正確的審題立意是寫好新材料作文的基礎,因此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學生正確審題,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新材料作文審題立意困境
(一)教學實踐沒有實行素質培育
在分數說明一切這個觀念下,作文教學顯然已經與學生素養的培養脫節,教師教學的模板化、傳授的呆板化問題日益凸顯。教師們忘記了材料作文教學的目的不僅是提高學生的寫作得分,還是培養學生的素養。我們所說的素養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綜合能力得以提高。 “作文走模式化的套路,學生思維就走向了簡單化的結果。”[1]這種教學的模板化,是教師教學思想嚴重懶惰化的體現。新材料作文的寫作,要求學生通過理解材料內容,用自身的思想解讀材料,考查的是學生的審題能力、思考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但是現今有些教師的思維已經固化,得不到有效改正。學生的素養也沒有進一步提升。
(二)沒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如何進行審題立意
根據研究發現,新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的教學模式并不系統,規劃也沒有整體性,教師只是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教學,具有很強的隨意性。教師多開展的是片段式教學,沒有統一的進度,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沒有系統的教學內容,完全讓學生跟著教師的思維走,導致寫作教學常常會出現很多狀況。很多教師在教學時只注重文章結構的分析,在立意方面則甚少提及,或是一語帶過,忽視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導致新材料作文中出現了很多偏題的現象,學生沒有經過思考就泛泛而談,寫作質量非常差。
(三)與學生的心理特點、生活實踐脫節
“在教育過程中,由教育者、學習者和教育內容構成的教育活動是一個脫離學生生活的封閉體系。”[2]現在的學生被家庭和學校牢牢封閉,他們的生活圈子就局限于此,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沒有徹底形成,導致他們對很多事情的理解是比較膚淺、片面的,所以新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出現跑題偏題的現象也就讓人見怪不怪了。另外,由于教師在材料作文教學中一味地追求學生的分數,且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很少顧及,缺乏對學生的鼓勵,這就造成了學生寫作積極性不高。
二、新材料作文審題立意對策
(一)挖掘關鍵信息,把握意蘊
學生寫作前,須認真分析且仔細研究材料內容,了解出題者的意圖,明確材料的關鍵信息,利用關鍵信息確定文章的立意,在此基礎上寫作,通過描述恰當的案例寫出高質量的文章。新材料作文的內容一般都含有哲理意義,要求學生采用辯證思維理解材料的主旨。第二點,學生明確主旨后,須挖掘更深層次的內容,這就重點考查學生的審題理解能力。學生在認真閱讀材料后,就需要選取一個恰當的寫作角度。此時,教師就要正確引導學生,讓學生再次細致閱讀材料,對其中的關鍵信息進行提煉,然后進行寫作。例如,教師在開展寫作訓練時,可以給學生這樣的材料:一只蚌和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說:“我身體里有個極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圓圓的,我遭難了。”另一只蚌懷著驕傲自滿的情緒答道:“我贊美上天,也贊美大海,我身體里毫無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這時,有一只螃蟹經過,聽到了兩只蚌的談話。它對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說:“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鄰居所承受的痛苦卻是一顆異常美麗的珍珠。”通過分析材料,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這則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即螃蟹所說的話——“你的鄰居所承受的痛苦卻是一顆異常美麗的珍珠”。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立意:成功必須經過艱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悅與創造過程的艱辛密不可分。關鍵信息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新材料作文材料中的關鍵性語句可以作為選擇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關鍵信息常是命題者或材料中人物的評議性語句。因此,教師在寫作教學實踐中,要引導學生掌握審題的策略,對題目當中的關鍵信息認真思考,了解材料寫作的重點,這樣學生才能立意正確,表達出真實情感。
(二)確定文章立意,巧妙切入
俗話說,語文即生活。新材料作文的材料也需要與學生的心理特點、實際生活相聯系。在寫作時,學生需要結合實際生活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和看法。新材料作文涉及多種事物,表現出錯綜復雜的關系。針對這類材料,教師要引導學生全方位地審題立意,嘗試去立體思考,防止顧此失彼。2020年全國一卷高考作文材料涉及管仲、齊桓公和鮑叔牙三個人物,要求學生談談對其的感受和思考。不論學生選擇誰,只要緊扣材料,立意正確皆可,這更加注重考查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例如,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為學生提供這樣的寫作材料:2002年8月20日,3000多位世界一流的數學家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了第24屆國際數學大會開幕式。在誕生過張衡與祖沖之的華夏古國召開這樣的大會,是我們祖國的一大盛事。大會名譽主席——97歲的陳省身教授坐在輪椅上發言時,身邊的國家主席欠身為他調好麥克風。陳省身在發言時含蓄地說:“中國數學領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大會頒發了數學領域與計算機理論運用方面的世界最高成就獎“菲爾茲獎”與“內萬林納獎”。三位獲此獎項的都是“老外”,他們都只有36歲,全是1966年出生的。在這則材料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立意。第一,從國家主席欠身為陳省身教授調整麥克風的細節出發立意:尊重知識和科學,對數學家充滿無限敬意。第二,從獲獎者全是“老外”的角度立意:科學工作者任重道遠,我國還需要再次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第三,從三位獲獎者全是36歲的角度立意:科學領域也要“年輕化”。這樣提煉出多個立意后,應該擇優進行寫作。在多角度立意,整體把握材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運用辯證思維,不能將材料視為彼此無關的部分,而應將它們看作是整體,在對立統一中認識事物。只有這樣才能確定文章立意,巧妙切入,寫出的文章也更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