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松
摘 要:古詩文鑒賞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難點之一。文章從高中語文一線教學實踐入手,分析古詩文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思考、總結古詩文教學的方法,以便更好地促進古詩文教學。
關鍵詞:古詩文;興趣;情境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19-0055-02
一、古詩文節目的熱潮與中學古詩文教學的冷遇兩者反差明顯
古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的一顆璀璨明珠,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古代先賢智慧結晶的一部分,它不僅僅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之美,還蘊含著中華民族的風骨和智慧。
近年來,和古詩文相關的節目和活動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出現在民眾眼前,諸如《中華詩詞大會》《中華好詩詞》《中華經典詩詞誦讀》等,它們形式新穎,種類多樣,給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覺,也讓一度受冷落的古詩文再次煥發新的生命力,廣受民眾關注和青睞。
二、古詩文教學存在的困境以及相關原因分析
與如火如荼重讀經典古詩文的熱潮相比,古詩文教學卻成為一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它在語文課堂步入窘境,考試要考古詩文,而學生對它敬而遠之。為什么會出現這樣一種局面?在我看來,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快餐式閱讀對學生產生不利影響。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可供人們選擇的東西越來越豐富。快餐式閱讀已經逐漸成為時下年輕人的一種休閑方式,不少中學生熱衷于這種不求甚解的閱讀方式,無心去慢慢品讀經典。
另一方面,部分學校和教師存在“急功近利”思想。相當一部分學校依舊停留在應試的階段,不注重審美教育。一些領導、教師和學生心存偏見,更愿意把時間分配在語文之外的其他學科上面。語文學科是一門特殊的學科,對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比較高的要求,這種語文素養需要學生從小到大長期積累,需要慢慢“熬”,而在今天,這種時間上的投入無疑是奢侈的。部分學生沒有真正掌握學習古詩文的一般方法,也無法以審美的眼光去看待古詩文。在他們眼中,離我們時代較為久遠的古詩文枯燥乏味,其中包含的一些內容和價值觀念顯得迂腐陳舊、落后甚至荒唐可笑,與時下流行的一些所謂主流觀念距離較大,兩者之間甚至存在一層厚實的“障壁”,再加上古詩文里面的文字障礙較多,不容易學習掌握,那么,部分學生比較排斥古詩文也就不足為怪了。
除了上述原因,我想,教師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如何,如何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教學手段是否陳舊單一,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問題。傳統的古詩文教學一般還是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跟著教師被動地接受相關的知識。教師梳理字詞,苦口婆心地傳授相應的鑒賞方法和技巧,而一堂課下來,學生收效卻很有限,因為他們沒有進入情境中發現意蘊之美,對這些“陳舊”的東西提不起興趣。
三、促進古詩文教學的手段
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提高古詩文教學的效果呢?我認為,可以嘗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開展教學。
第一,要注重開展多種多樣的朗讀:個別讀、齊讀以及跟著名家朗讀等。朗讀過程是一種目口耳心并用的過程。古詩文是凝練的語言藝術,內容高度濃縮,內涵極其豐富,需要反復朗讀,才能了解詩的大意,領略詩的美好意境,體味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教師要讓學生反復朗讀,盡情發揮合理的想象,在自己的腦海中建構出形象生動的畫面。這大概也符合古人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
第二,盡情穿越時空,走近作者,走近主人公,知人論世。在開展白居易的《長恨歌》這一長篇敘事詩的教學活動中,除了介紹作者白居易的生平,教師也可以向學生好好講述詩中的男女主人公唐明皇和楊貴妃的逸聞,學生在初步了解男女主人公的愛情之后,往往會迫切地了解《長恨歌》,興趣也就隨之而來。而學習杜甫等著名詩人的作品,我們同樣可以講述詩圣經歷的安史之亂,讓學生對一代詩圣所處的背景和坎坷多難、令人唏噓的一生有一定的認識,這樣學生自然就有進一步學習其作品的欲望了。當然,這對教師的歷史知識也有比較高的要求。
第三,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聯想和想象,以實現“他人之心,予揣度之”的人我合一的境界,達到一種情感共鳴的高度。在教學中,教師可采用背景音樂、視頻等手段來營造一個多維度空間,努力讓學生走進文本的主人公的世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樣一來就可能更主動地親近文本。比如,教學《詩經·蒹葭》一詩,教師先可以播放鄧麗君的《在水一方》,學生很快就會想象出男主人公在江岸邊苦苦追尋伊人而不得的凄美畫面;教學《林黛玉進賈府》,教師可以借助舊版的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有關劇情片段和主題曲《枉凝眉》等,先介紹全篇的主要情節和主題,讓學生對家喻戶曉的女主人公——林妹妹有較多的認識,也可以靜靜欣賞《枉凝眉》,適時輔以劇中林黛玉吟唱的《葬花詞》往往會出現“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場面,正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接下來,教師只需要適度引導學生理解歌詞的內涵,學生就會迫不及待地去學習文本。
第四,教師要善于總結古詩文欣賞的方法和規律,以點帶面,讓學生對該部分知識有一個系統全面的認識。記得當初帶領學生學習《詩經》時,本人只是就文本講文本,發現不少學生沒有什么興致,一堂課死氣沉沉的,學生對詩中主要的比興等手法也不理解。后來,我做了一些嘗試和調整。在教學過程中,我這樣向學生介紹:比興的手法不僅是中國詩歌中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發源于《詩經》,在我國的詩詞創作中,比興手法的運用還是普遍的。其不僅形式富于變化,手法靈活自如, 便于詩人抒情達意,而且為作品本身增添了一種含蓄委婉之美。比如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一開始就運用了比興手法:“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為全詩的婚姻悲劇埋下了伏筆,奠定了整首詩的感情基調。在中國現代民歌中,比興手法運用得更普遍,比興的妙處和高明之處也隨處可見。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列舉一些運用比興的歌曲并欣賞一下,再結合歌詞來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比興。著名民族音樂家王洛賓的《青春舞曲》這樣唱道:“太陽下山明朝依舊爬上來/花兒謝了明年還是一樣地開/美麗小鳥一去無影蹤/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作者多次運用比興,從每天東升西落的太陽到年年開放凋零的花兒,再到“來了又去去了又來”的春天,反復多次感嘆青春時光的一去不復返。比興的運用,既豐富了這首歌的內涵,又極大地增強了這首歌的感染力,使得學生在感受音樂的動人旋律時,也不由自主地體味到青春韶華的寶貴,提醒自己要好好珍惜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