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校外環境教育中,地方性課程有著非常大的優勢,其和校外教育不拘泥于課堂的特點相得益彰,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具有特別強的親和力,不局限于枯燥的理論學習,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相關教育人員如果能夠做好校外環境教育課程建設工作,并通過各種途徑有效實施地方性環境教育,就能使其成為學校環境教育的一個有力補充。
關鍵詞:地方性環境課程;校外教育;環境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0?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14-0018-02
引 言
環境問題是世界范圍的熱門話題,我國高度重視環保工作。在這種大背景下,環境教育作為環保工作的一部分,在中小學教育中越發重要。學校多利用學科滲透、校本教學、開展活動等方式進行環境教育,具有人員集中、覆蓋面廣等特點,但也有滲透性弱、趣味性差等弊端[1]。而校外教育作為另一個青少年教育平臺,已不再是單純地進行文化課補課和藝術教育的陣地,而是科技、文藝、實踐等多層次、多方面的立體教育平臺。本文論述了地方性環境課程在校外教育中有效開展的策略,以期促進環境教育的發展。
一、重視地方性環境課程的開發是中小學開展環境教育的基礎
按照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生環境教育專題教育大綱》的要求,學校應緊密結合地方實際情況,開發一門具有地方特色、適合當地青少年、適用于學生參加校外教育活動的課程。國內外許多研究者就環境教育方面的課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也有許多研究成果在各類媒體上發表,雖然對中小學開展環境教育的研究比較深入,但大多數研究集中于學校教育,對校外教育中如何開發環境教育課程的研究比較少。相對于開發通用性環境教育校本課程來講,開發地方性環境課程的難度更大,其是課程實施中最有難度的一步,也是對校外教育工作者綜合素質的巨大考驗。收集素材、編纂教材、設置課程標準和評價體系這一系列操作對教師的文化功底、科學素養、藝術品質等各個層面的能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一部有質量的地方性環境教育教材應集文學、科學、美術、地理、生物等多種學科于一體,具有綜合性、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地方性等特征。課程設置標準和評價體系的制訂,既要結合當地中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又要符合不同層次青少年的年齡特征,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從事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及校外教育的經驗,還要對當地人文、地理、歷史有一定的了解。
通過地方性環境教育課程的實施,學生可以從中了解家鄉的山川、水利、森林、草原、田地等自然狀況,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可以知曉家鄉在環境治理、水利建設、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的成功與不足,樹立努力學習、成人成才后回報家鄉、建設家鄉的思想;可以了解當地從事環保工作的模范人物,以模范的力量感召自己、鼓舞自己。地方性課程包容區域的大小決定了課程內容的豐富程度,可以以市為單位,或者以縣、鄉鎮為單位建設課程,其覆蓋范圍的大小也決定了課程推行區域的大小。各地都有自然和人文方面的特色,在環保方面有不同的舉措,也有如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六老漢”那樣的時代楷模,這都是地方性環境課程需要納入的教育內容。
二、加強趣味性活動課的建設是開展地方性環境教育課程的有效途徑
相比于學校教育,校外教育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實踐性,能夠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來補充學生在學校教學中未學到的各方面的文化知識,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各方面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這與學校素質教育目標相一致。校外教育更加注重活動課建設,注重將環境教育課程滲透到各類活動課中。其不只是簡單的學科滲透,還是專題性的環境教育活動課程設計,可以讓學生受到系統的環境教育。
首先,相關教育人員可以多元化設計和開展以環境教育為主題的科技實踐活動、勞動實踐活動、徒步活動、志愿者行動等,讓學生通過實踐體驗和接受環境教育。例如,相關教育人員開展“挑戰家鄉第一高度,志愿清理白色垃圾”的主題徒步活動,利用周末、節假日等時間,組織學生徒步旅行,在活動準備階段就可以進行環境教育,讓學生了解沿途的地形地貌特征、動植物種類等環境知識,同時普及了有關“白色污染”的知識,既磨煉了學生的意志,又讓學生樹立了環保意識。其次,相關教育人員可以按學生不同的年齡結構多層次設計和組織不同的活動;也可以組織同一個活動,但是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開展“撫摸濕地,保護樹木”主題科技創新實踐活動,要求小學生了解家鄉有沒有濕地,知道常見的樹種,并樹立保護濕地、保護樹木的思想;要求中學生考證歷史上家鄉濕地面積的大小、樹木的多少,并與現在的情況進行對比,探尋濕地減少的根本原因。教師也可以讓中學生深入探索在現代節水農業背景下,田間地頭樹木的生存狀態,以科技小組的形式制作科學DV,撰寫科技實踐活動方案或調查報告,參加各類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技影像節、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等比賽活動,將環境教育活動升華到理論層次,這對學生的教育意義無疑將是終身的。總之,趣味性活動課是校外教育活動的一個重要抓手,也是實施地方性環境課程的有效途徑。
三、發揮研學旅行活動的作用是開展地方性環境教育課程的重要載體
近幾年大力推行的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學校、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中小學生綜合實踐基地等教育機構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目前,其在全國各地開展得如火如荼。特別是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更是將研學旅行活動推向了一個高潮。各級各類研學營地、基地的建設也為研學旅行活動開拓了平臺。許多校外教育工作者抓住了“旅行”的本質,卻忽略了“研學”的內涵,只讓學生感覺到研學旅行“好玩”“熱鬧”,背離了研學旅行的意義。在研學旅行中,學生應接受人文地理、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感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道理,這才是研學旅行的關鍵。
首先,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在組織學生開展研學旅行活動時應設計好線路和課程。地方性環境教育課程就是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它不僅和自然景觀、地理特點、動植物分布等密切相關,還與學生出行的交通、食宿、生活習慣等相互關聯。例如,相關教育機構開展“走進省會城市,感悟都市發展”為主題的研學旅行活動,將地方性環境教育課程貫穿始終,讓學生步入新的城市后,了解當地自然環境的基本情況,在感悟都市高速發展的同時,了解工業發展給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學生身處公園、河流、濕地、森林,不僅感悟到了大自然的美,還看到了人類環境存在的危機,樹立起環保行動要從小處著手,從自己的生活習慣,以及衣食住行著手的理念。其次,各級各類校外教育機構應開發當地的地方性環境教育課程,并進行推廣和應用,不僅要在組織當地學生開展研學旅行活動時實施地方性環境教育課程,還要在接待外來青少年研學旅行團隊時,將環境課程作為宣傳當地特色、推廣地方文化的抓手。總之,這種地方性環境教育課程的實施,能夠有效減輕研學旅行團隊組織者課程設計的壓力,同時能夠優化研學旅行的效果。
四、建立有效的激勵和評價機制是開展地方性環境教育課程的有力保障
相關教育工作者要著眼于“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兩大戰略,本著“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教學思想,以德育為核心,促進學生品德與人格的完善,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建立與素質教育理論相適應的地方性環境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是開展地方性環境課程的有力保障,也是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具體措施。科學有效的激勵和評價機制,不僅能起到推動課程建設、教師成長、學生發展的作用,還是地方性環境課程得以長期開展、不斷完善的保障。
首先是對課程建設的評價,其與教師教研能力的評價密切相關。課程建設包括課程資源的開發、教材的編纂、實施方法、理論高度、實踐性、知識性等諸多層面的內容,其落腳點是對學生、教師和教育教學機構的評價。依托于教育教學活動的課程評價才是最有效的評價。其次是評價機制的根本,即對師生和教育機構的評價。相關教育工作人員應按照“堅持科學有效,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堅持統籌兼顧,針對不同主體和不同學段、不同類型教育特點,分類設計、穩步推進,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原則,制訂符合教師教研工作和教育教學工作實際的教師評價機制,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地域特點和認知規律的學生評價機制,符合學校、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中小學生綜合實踐基地等教育機構對地方性課程建設工作不同要求的評價機制,注重過程性、成長性、發展性評價,避免采用唯成績論、唯分數論、唯升學論等片面的評價方式,將《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精神落到實處。
結 語
環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基本手段。地方性環境教育課程的建設在校外教育中的應用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需要廣大教育者不斷開拓。優秀的地方性環境教育課程的開展,可以使學生的個性與特長得到一定的發展,對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等具有不可輕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沈麗瑾,高瓊.融合課程,形成環境教育合力:上海市寶山區大華小學生態文明教育紀實[J].環境教育,2021(01):90.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校外教育中地方性環境教育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課題編號:GS〔2018〕GHB3426)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劉志兵(1975.10—),男,甘肅永昌人,本科學歷,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