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課是一種現代化教育模式,是一種既高效又便捷的補充性教學手段,適用范圍相當廣泛。歷史是中考的一門必考科目,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試題越來越注重考查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借助微課讓歷史中考復習更高效,讓學生充滿自信地迎接中考。筆者針對如何借助微課讓歷史中考復習更高效展開探討,總結了一些科學、合理的對策。
關鍵詞:微課;中考復習;初中歷史
中圖分類號:G43?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10-0026-02
引 言
微課雖然短小,但主題突出、目標明確,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教學資源。一個微課視頻通常講解一個專題或幾個有所關聯的知識要點,具有切實有效、穩步推進的效果,起到聚沙成塔、以少積多的作用[1]。在歷史中考復習中,教師可以借助微課的優勢,引領學生整合知識,達到融會貫通、整體提高的效果,加強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記憶與掌握,使學生復習更高效。
一、充分借助微課優勢,統一回顧教材內容
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中考復習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教師要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復習方法,通過查漏補缺幫助他們系統、全面地掌握所學知識。由于中考復習范圍涉及七年級至九年級的六本教材,內容相當多,教師可以充分借助微課的優勢,突破以往平鋪直敘復習模式的局限性,挑選主干內容帶領學生統一回顧,使其找到明確的復習方向,減少無效或低效復習行為的出現[2]。教師還可根據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進行總結與反思,找出他們的薄弱環節與知識盲點,從而有針對性地制作微課,使學生解決困惑,彌補自身不足。
例如,在進行“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復習教學時,筆者根據本單元的知識內容制作了三個微課:第一個是以抗日戰爭題材為主題的影像資料,通過視頻的方式,引領學生回顧抗日戰爭由“九一八事變”的局部抗戰發展到全面抗戰,最終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以及抗日戰爭時期的重大戰役,展現了整個抗日戰爭的艱辛歷程;第二個以圖片為主,包括九一八事變、雙十二事變、七七事變、淞滬會戰、第二次國共合作宣言、愛國華僑籌款抗日、加拿大醫生白求恩、美國偷襲珍珠港、美國向廣島與長崎投原子彈、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等;第三個是抗日戰爭中的數據,包括國共兩黨對日本作戰的次數、雙方參戰兵力、中國軍民傷亡數量、日偽軍傷亡人數、我國遭受的經濟損失等。這樣利用三個微課逐層推進,帶領學生分別回顧抗日戰爭的歷史事實、獲得勝利的原因和意義等知識,能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提高學生的中考復習效率。
二、運用微課梳理知識,便于學生理解記憶
中考對歷史的考查范圍廣泛,涵蓋知識點較多,初中階段三年的知識內容均有所涉及,具有知識雜、內容多、時間跨度大的特點,對學生的要求極高,因此,教師應幫助他們牢固掌握歷史知識要點,且準確區分其中的考點、難點和重點。對此,在中考復習環節,初中歷史教師可以運用微課引導學生梳理和重溫知識,對復習內容分門別類地進行系統化整理,使其通過觀看微課視頻進一步梳理知識,形成系統化的知識網絡,加強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便于他們更好地理解與記憶,從而提高復習效率。
以復習“閉關鎖國”為例,筆者利用微課整理清政府自順治到嘉慶期間推行“閉關鎖國”的大致軌跡,簡述“閉關鎖國”政策的含義,以及同時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概況,讓學生在觀看微課視頻后討論以下問題:閉關鎖國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實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歷史影響?對當今社會的發展有什么啟示?筆者組織學生一起分析和解決問題,使其客觀、全面地看待閉關鎖國,以及聯系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分析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的社會根源。學生由此可以得出對閉關鎖國的評價,即雖然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但中國失去了一次了解和學習世界、與時俱進、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機會。同時,學生能夠結合清朝后期我國被西方列強侵略的史實,說明閉關鎖國的危害較大。隨后,筆者組織學生將其與漢、唐的對外開放做對比,使學生明確對外開放是一個國家繁榮強盛的必由之路,而“閉關鎖國”只能導致國人愚昧、國家落后,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當今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重要意義,提高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應用微課厘清知識脈絡,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
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內容是按照單元來編排和劃分的,某些知識點可能存在斷層,缺乏連續性,導致無論在學習還是中考復習中,學生都難以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如果教師再按照教材順序讓學生來復習,將不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在中考復習階段,可圍繞某一主題應用微課建構完整的知識脈絡,將相關知識融入同一或同系列微課中,打破固有單元的限制,為學生提供連貫性的復習內容,使其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最終形成脈絡清晰、容量龐大的知識網絡,輔助他們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
在中考復習中,教師可以借助微課對單元與單元進行重新整合復習。例如,筆者把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和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整合在一起,作為微課的一個主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擴展”進行復習教學。首先,筆者讓學生從時空上劃分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擴展的不同階段,并整理兩個階段發生的歷史事件;其次,用比較法來構建和完善知識體系,歸納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方式有哪些,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有何異同點,美國獨立戰爭和美國內戰有何異同點等;最后,歸納17、18世紀資本主義初步確立和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制度擴展的時代特征等。學生觀看完微課視頻后,能夠很快厘清本主題復習內容的知識脈絡,提高建立整體知識結構的能力。筆者指導學生分析史料,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中考復習效率。
四、合理利用微課復習,提高學生遷移能力
近年來,中考歷史試題既會依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考查重要的歷史現象、人物與事件,又會考查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如敘述與闡釋問題、獲取和處理信息、讀圖和識圖能力及時空概念等,對他們的總結和歸納能力要求較高。這就要求初中歷史教師在中考復習課上合理利用微課指導學生復習,傳授學生歸納歷史知識的方法,使他們學會總結知識,讓他們逐漸養成自主歸納的良好習慣。同時,教師應借助微課引領學生從中發現和尋找一些規律性內容,鍛煉他們獨立解決問題與舉一反三的能力,使其掌握復習技巧,實現高效復習。
例如,在復習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時,筆者把16課“中外的交往與沖突”、18課“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和19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集中在一起進行復習教學,以“明清時期我國對邊疆地區的鞏固”為主題制作了一個微課,利用微視頻的方式帶領學生復習以下歷史史實:鄭和七下西洋,戚繼光抗擊倭寇;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政府設置臺灣府;雅克薩之戰,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清政府冊封達賴、班禪,設置駐藏大臣,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蒙古族的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等。筆者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復習主題上,使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析、研究,對這些歷史事件進行整理分類,并說明理由。如此一來,學生通過激烈討論可以輕松知道,這是明清時期政府為鞏固國家統一所采用的措施,使其理解和掌握鞏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重大意義,借此培養他們的綜合、分析和概括能力。
五、巧妙采用微課復習,讓學生比較知識異同
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很多歷史事件、現象或人物都存在一定的聯系,可能是橫向的同一事件不同地域之間的聯系,也可能是縱向的前后聯系。比較是鑒別事件異同點和關系的重要思維方式,在中考歷史復習中,教師可以巧妙采用微課引導學生比較知識點之間的異同,使其對若干個歷史現象后的事物進行比較,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確定彼此之間的聯系與異同之處。通過比較了解歷史事件的異同,總結與歸納歷史規律,學生能夠學會分析和評論歷史史實,發散歷史思維。
比如,筆者制作了一系列“比較常見歷史事件的方法”的微課,指導學生了解中考中經常考查的三類歷史事件的比較方法:其一,比較歸納同類歷史知識,如兩次鴉片戰爭、我國歷史上的多次變法、三次科技革命,提醒學生應從事件的起因、經過、性質和影響等方面展開比較,找出同類事件中包含的規律性或共性信息,以更好地理解歷史現象與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其二,把同一時間內的中外歷史事件做橫向比較,如19世紀60年代,我國洋務運動、日本明治維新、俄國農奴制改革,引領學生比較背景、內容與意義,讓他們進一步了解中國改革失敗和西方改革成功的原因,從而歸納出影響改革成敗的因素有哪些,從中得出了哪些啟示;其三,同一地區或國家歷史發展的縱向比較,中國古代史中政治內容較多,主要圍繞“中央集權制”不斷進行調整,如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漢朝漢武帝時期采取“推恩令”、明清朝時期強化皇權的措施等,讓學生從因果、繼承和發展等視角進行縱向比較,了解某一國家政治的發展變革。
結 語
在歷史中考復習中引用微課大有可為,能夠為歷史復習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教師在借助微課指導學生進行中考復習時,要不斷探索和創新,充分發揮微課的功效,全力構建高效復習課堂,讓學生的復習更為高效,使他們輕松地應對中考,提高他們的中考得分率。
[參考文獻]
林輝.微課在歷史中考復習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15):48.
王和春.中考歷史復習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甘肅教育,2020(05):138.
作者簡介:楊立新(1968.10—),女,廣西南寧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歷史教師,研究方向:初中歷史教學工作。